今日份磨耳朵背誦音頻(史記篇)

考點一、《史記》 概述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入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 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記》來源:簡牘;檔案;見聞;游歷
考點二、《史記》 文學風格
《史記》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不虛美不隱惡,善寫奇節(jié)及壯采偉行,也善于諷刺和暴露現(xiàn)實,有所寄托,善寫悲壯,筆鋒帶感情,抒發(fā)憤思,愛憎分明。
《史記》長于敘事,1善于鋪敘及渲染氣氛,把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制造戲劇場面,氣勢雄奇,富于變化,有濃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史記》善于描寫人物,刻劃人物心理活動,用對比、襯托手法強化人物性格,選擇歷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細節(jié)描寫,以瑣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語,表現(xiàn)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和性格特點。
《史記》文詞精煉,詞匯豐富,語言精切淺白,有精粹的語言藝術(shù)特色,善用虛字,語氣傳神,并善用民歌與諺語。句式則靈活多變,長短錯落,駢散并用,具參差之美。
考點三、《史記》注疏( 《史記》三家注)
歷代對《史記》的評注主要有三家,劉宋裴駟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這三家都是對史記的總結(jié)性評注。清梁玉繩的《史記志疑》是有清一代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近代有日本學者沈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較為著名。當代有韓兆琦的《史記箋證》,以三家注和《史記會注考證》為基礎,是史記注釋詳盡之作。以下羅列歷代部分重要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