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馬家坪東漢墓葬群發(fā)掘簡報
陽泉市馬家坪東漢墓葬群發(fā)掘簡報
《三晉考古》2006年00期 陽泉市文物管理局
2003年7月底,陽泉市礦務(wù)局在馬家坪舊區(qū)改造時發(fā)現(xiàn)一座古墓葬,市文物管理局聞訊后對這個區(qū)域進行勘探,共探得墓葬九座,隨即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該墓群有四座清墓,以下就對其中的五座漢墓作一報吿,編號分別是M5、M6、M7、M8、M9。
一、墓葬形制
此次發(fā)現(xiàn)的五座墓葬均為磚室墓,根據(jù)墓葬的平面形狀可分為兩類,“干”字形墓和長方形墓。墓葬由于早年進水導(dǎo)致淤土很厚,器物和尸骸均有位移,葬具朽沒,僅見少量鐵質(zhì)棺釘,尸骸也很少。這其中以M5、M7、M8規(guī)模較大,陪葬品也較豐富。上世紀(jì)五十年代礦工們在這里修建了簡易平房;而此次改造,挖掘機又將表土和墓葬的上部全部鏟掉,致使墓葬的頂部情況不詳。
(一)“干”字形墓
有三座,包括M5、M7、M8,以M5最為規(guī)矩。墓室平面呈“干”字形,由墓道、前室、過道、后室組成。墓道因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而未發(fā)掘。關(guān)于墓頂形式則因為歷史上遭破壞或自然坍塌而不甚明了。
M5墓向20°o墓室全長4.02米,由前室、后室、甬道等部分組成(圖一)。墓門寬0.76米,條磚人字形立砌封門。前室長0.92米,寬3.14米,殘高0.64,前室之右壁距地面0.36米處有方形壁龕,其下有磚砌的長方形突出物。前后室之間是甬道,甬道深0.36米,寬0.82米。后室長2.74米,寬2.72米,殘高1.12米。后室后壁靠近地面有拱券的壁龕,寬0.36米,高0.52米,深同壁厚。墓壁的砌法是底部平砌一層,之后是一丁兩順,直至起券。前室墓底以33厘米見方的方磚鋪就,后室用條磚縱橫敷設(shè)。墓磚兩種:長方形磚長33厘米,寬16.5厘米,厚6厘米,正面飾繩紋,四邊較高;方磚長寬均33厘米,厚6厘米,素面。隨葬品16件,全部是陶器,主要發(fā)現(xiàn)于后室左側(cè),前室僅見陶案、陶樽。
M7墓向15°o墓室全長6.48米,由前室、左耳室、甬道、后室組成(圖二)。前室長2.60米,寬2.60?2.48米,前室右側(cè)有一條東西向的凹槽,長112厘米,寬深4厘米,可能是一段木條的朽痕。槽之兩側(cè)分置雙魚盆、銅匕。前室之左有耳室,南北長1.70米,東西寬2.76°.前后室之間有甬道相連,長1.24米,寬0.84?0.88米。后室長2.65米,寬1.76米。葬具基本朽沒,后室淤土中曾見黑色漆皮及斜倚一側(cè)的鐵棺釘,判斷是棺之外壁漆痕。清理中發(fā)現(xiàn)少量人骨及銹在一起的五銖錢。墓壁的砌法與M5類似,唯墓底全用條磚縱橫敷設(shè),封門磚呈人字形立破T?!?/p>
M8墓向20°。墓室全長6.24來,由墓道、前室<左耳室、甬道、后室組成(圖三)。墓門霓0.84,米,墓門甬道左側(cè)有小壁龕。前室長2.40米,寬258米,前室右壁有壁龕,單拱券頂,寬0.6米,,高0.67米,深同壁厚。前室之左有耳室,耳室長0.94米,寬2.70米。甬道長1.17米,’寬0.86米。后室長2.70米,寬2.68米,反室后壁中間底部壁龕。左耳室西壁殘留拱券頂?shù)钠鹑糠?。尸骨和葬具基本不見,僅見少量鐵棺看。隨葬品大部分集中在前室。墓門甬道在封門磚后有一大陶罐I前后室間的甬道北口置陶案,附近有壺、耳杯、罐、盆等陶器,后室僅見銅鐲、瓦當(dāng)各一。
(二)長方形墓
有兩座,為M6、M9。墓室平面大致為縱長方形,面積不大,隨葬品也不多。
M6北偏東30°。由墓道、主室、左側(cè)室組成(圖四)。墓室全長4.40米,寬1.78米,后壁有壁龕「,寬0.29米,高0.45米,深0.32米。左側(cè)室長0.80米,寬0.68米。墓壁砌法是平鋪條磚一層,之后便一丁兩順壘砌。地面用條磚縱橫交錯鋪成,耳室地面未鋪磚。隨葬品只在封門磚附近置直口陶罐、耳杯。
M9北偏西20°。墓室全長4.06米,由墓道、前室、后室組成(圖五)。墓門深0.82米,寬0.76米。前室長1.79米,寬1.62厘米。后室長2.27米,寬1.30米,后室比前室高13厘米,墓室地面用條磚鋪就"較為隨意。隨葬品簡單,墓門右側(cè)及前后室交界處分置陶罐、壺各一。
二、隨葬器物
本次發(fā)掘的五座墓葬,共清理出隨葬品76件,其中絕大部分是陶器,共計72件,另外還有4件銅器及少量銅錢。
1.陶器
器類主要是^1、壺、案、燈、井、灶、耳杯、熏爐等。罐18件。輪制,泥質(zhì)灰陶,可分為二型。
I型16件。直口,方唇,豐肩,鼓腹,平底。紋飾分三種,有肩部飾兩周方格紋,肩以下飾細繩紋的,有口以下飾細繩紋,肩部弦紋隔斷的,有肩部飾三周條紋帶的。M5:05,高20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2.2厘米(圖六,7)。
II型1件。M9:1,13.5厘米,底徑12.2厘米
壺8件。分二型。
I型1件。M9:2,
卷沿,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通體飾細繩紋。高28厘米,口徑(圖六,4)寬平沿,圓唇,束頸,溜肩,鼓腹斜收,平底。肩部有一圈凹弦紋。高19.9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9.8厘米(圖六,6)。
II型7件。形制相同,夾砂泥質(zhì)灰陶。盤口,下有兩道凸棱,肩部有兩個對稱鋪首銜環(huán)。M5:3,六,3)。
案3件。全部發(fā)現(xiàn)于前室,主要置于甬道口,體呈長方形,邊沿突起,案心用朱紅涂成扁“日”9)
燈3件。形制相同,素面灰陶。M8:26,侈口,圓唇,折沿淺腹盤,盤中心有乳釘狀突起,燈擎較高,中有突棱,喇叭形足。通高22厘米,盤徑14.5厘米,足徑14厘米(圖六,8)。
井4件。形制相同。井口圓形,外敞,束腰平底,上有四阿頂井屋,雙柱承滑輪架,兩側(cè)為龍首造型。井內(nèi)置圜底陶桶。M7:12,高32.5厘米(圖六,10)。
灶3件。形制相同。平面呈梯形,灶面周邊有雙圈凸線,品字形分布一大二小三個火眼,擋火墻與煙囪相對,周圍模印羹匙、耳杯等。四壁平直,寬側(cè)面中部有一方形火門。M5:4,通高10.5厘米,長26厘米,寬19.3厘米(圖六,11)。
耳杯分為二型。
A型弧腹較深,內(nèi)底下凹近平,內(nèi)壁涂朱。M8∶12,高4.4厘米,最大口徑 15.4厘米(圖六,5)。
B型弧腹較淺,圜底,部分內(nèi)壁涂朱。M6:2,高3.7厘米,最大口徑15.5厘米(圖六,2)。
熏爐3件。形制相同,泥質(zhì)灰陶。子母口,蓋為鏤孔博山,高柄,下以平底盤承之,盤之內(nèi)壁與底相交處有一周凸棱。M5:10,通高17厘米,底徑11.7厘米(圖六,1)。
瓦當(dāng)1件。M8:3,泥質(zhì)灰陶。寬緣,圓泡狀當(dāng)心,雙弦紋圍成的當(dāng)面由雙線十字交叉分成四區(qū),雙線不穿過當(dāng)心,每區(qū)有卷云紋一朵。直徑14.5厘米,厚3.3厘米(圖七「2)。
溫爐3件。形制相同,夾砂泥質(zhì)灰陶。M5:11,灰陶素面。雙層聯(lián)體,下層系三足盤,上置鼎式爐,底部有五個半月形孔,三龍形支架連接內(nèi)底與口沿。通高15厘米,上口徑17.3厘米(圖七,8)。M8:24,底部沒有鏤孔,而是四條弧形劃痕構(gòu)成錢紋(圖七,1)。
雙魚盆3件。M7:2,素面灰陶。方唇,斜折沿,折腹,平底,內(nèi)底模印雙魚圖案。高6.5厘米,口徑30.5厘米,底徑17.9厘米(圖七,9)。
小盆4件。圓唇,平折沿,弧腹,近平底,壁底過渡和緩。M5:12,高5厘米,口徑15.2厘米(圖七,5)。
缽2件。圓唇,直壁,矮圈足,內(nèi)底下凹,內(nèi)壁涂朱。M7:26,高66厘米,口徑18.2厘米,底徑13厘米(圖七,3)。
樽3件。形制相同,泥質(zhì)灰陶。圓桶形,直口稍外撇,圓唇,平底,下附三蹄足,外壁口沿下、腹中部、近底部有三條突起寬條帶。內(nèi)壁涂朱,并置陶勺一把。M5:1,通高11.6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8.2厘米(七,6)。
盤2件。形制相同,泥質(zhì)灰陶。圓形,敞口,M7:21,高3厘米,口徑18.5厘米,底徑8.9厘米(圖七,4)。
甑1件(M7:14)。方圓唇,平沿斜折,斜腹,平底,有小孔。素面。高5.7厘米,口徑10.7厘米,底徑3.5厘米(圖七,7)。
2.銅器
銅鏡1件。M8:7,破碎。橋形紐,雙弦紋將鏡背分成內(nèi)外兩區(qū),外區(qū)一周鋸齒紋,內(nèi)區(qū)四乳禽獸紋。直徑9.6厘米,緣厚2.5厘米(圖版二O,1)。
環(huán)首銅刀1件。M7:3,素面無紋,環(huán)首。通長17.9厘米,刀身寬1.3厘米(圖八,2)。
銅璋1件。M7:29,素面無紋,一端寬,一端聲,寬端有穿孔。長39.2厘米,最大寬2.5厘米,厚0.15厘米(圖八,1)。
銅鐲1件。M8:6,素面光滑,無焊接痕跡。環(huán)徑6.3厘米(圖八,3)。
銅錢分出于三座墓中,有五銖和貨泉兩種。
五銖62枚。大部分銹蝕嚴重,僅可勉強辨識,分四型。
A型五字雙橫出頭,中間兩筆屈曲,金字頭呈左,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且向外撇,筆畫較粗?M8:27-1,廓徑2.53厘米,穿徑0.88厘米,緣厚0.14厘米,重2.7克(圖九,1)。
B型五字雙橫不出頭,中間兩筆彎曲過甚,與兩橫相交處近乎垂直,朱字頭方折。M8:27-2,廓荏259厘來」穿徑0.9厘米,緣厚0.19厘米,重3.3克(圖九,2)。
C型金字頭低于朱字頭,較輕薄M5:17-1,廓徑2.54厘米,穿徑0.92厘米,緣厚0.12厘來,重2.1克(圖九,3)。
D型磨廓五銖。文字風(fēng)格與B型相似,只是外廓被磨去。M7:33-1,廓徑2.39厘米,穿徑0.97厘米,緣厚0.11厘米,重2克(圖九,4)。
貨泉1枚。M7:33-2,懸針篆,字體纖細。廓徑2.34厘米,穿徑0.69厘米,緣厚Q16厘米,重3.2克(圖九,5)。
三、結(jié)語
馬家坪漢墓群均為磚室墓,歷史上都曾遭受比較嚴重的破壞,所以發(fā)掘所獲得的信息并不完整。五座墓葬的隨葬器物中都沒有紀(jì)年性質(zhì)的材料,故推斷墓葬的年代,只能根據(jù)隨葬器物的個體特征和組合關(guān)系,并結(jié)合出土的少量銅錢和已發(fā)表的相關(guān)材料來進行比較分析。
出土隨葬品最多的是M5、M7、M8,其器物基本的組合是壺、罐、盤、案、熏爐、燈、井、灶,已擺脫了西漢中期以前繼承戰(zhàn)國的鼎、敦、盤、也表示其貴族身份的器物組合,而以象征生前富足的莊園生活的用具陪葬地下。M7中出土了38枚錢幣,其中有王莽貨泉和磨廓五銖,還有與洛陽燒溝漢墓IV型五銖相近的A型五銖,表明其時代上限是東漢中期往后。從隨葬的陶器個體特征看,馬家坪的直口陶罐與山西侯馬喬村M5001的方唇陶罐⑴相似,盤口壺、燈、案與山西離石市馬茂莊漢墓II式大壺⑵、燈、案形制相同,另外馬家坪出土的的盤口壺、樽、燈與山西廣靈北關(guān)第三期漢墓°)岀土的C型II式壺、B型樽、A型燈相同或相近,相似的陶井在侯馬市新田路北⑷也有發(fā)現(xiàn),而后者的時代都屬東漢中晚期。同時,根據(jù)已公布的墓葬資料,,雙室磚墓多流行于東漢中期,多室磚基則為東漢晚期所習(xí)見②。由此,可以確定馬家坪漢墓的時代大約是東漢中晚期。具體而言,從M5?M8四座墓的位置關(guān)系上看,其埋葬有一定的規(guī)劃,應(yīng)屬家族墓;從它們的主要隨葬品如罐、壺類看,其形制、陶質(zhì)都基本相同,推測埋葬時間相隔不會太遠。M9距離其它墓的距離稍遠,且墓葬形制和僅有的2件隨葬品也與其它幾座墓有較大不同,時代要比他們更晚一些。
M5、M7、M8所出的3件溫爐,在山西出土很少。蒙省考古研究所的王俊、暢紅霞諸師見告,在榆次貓耳嶺曾有發(fā)現(xiàn),但尚未確定其名。關(guān)于此類器物,已發(fā)表的同期墓葬未見報道。相似的有江蘇邙江縣寶女墩新莽墓出土的鐵爐⑸、離石市馬茂莊漢墓的溫爐;前者沒有龍形支架,鏤空開在腹部,后者是平底盤上承鼎式爐,爐內(nèi)也有三條龍形支架。竊以為上述器物的功用應(yīng)當(dāng)相近,但馬家坪溫爐更加科學(xué)且美觀。西晉時浙江紹興6⑺、山西等地墓葬中屢屢見到的火盆鑛斗(或稱鏡斗)、染爐者,或許是此種器物之異途。至于其功用,推測應(yīng)該與現(xiàn)代火鍋一類的飲食習(xí)慣有關(guān),是需要在餐桌上隨吃隨加熱或煮熟的生活器具。
參加發(fā)掘:郗滿祥 郗承民 韓利忠
繪圖:暢紅霞
攝影:韓利忠
執(zhí)筆:韓利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