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也有牢騷嗎?
接下來,說到孔子對于時代的感嘆。我們經(jīng)常批評人家發(fā)牢騷,其實,這也是人情之常。雖然有時候歷史上看到發(fā)牢騷而獲罪的事,但人人都有牢騷,發(fā)出來還好一點,不發(fā)出來更糟糕??鬃优紶柊l(fā)發(fā)牢騷,也并不為過。 子曰:不有祝[插圖]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先說祝[插圖],[插圖]是人名,字子魚,有口才,是當時衛(wèi)國的大夫。祝是當時的官名,管宗廟、國家祭祀的官。他的資料,在《左傳》魯定公四年“祝[插圖]長衛(wèi)于祭”中有詳細的記載。“宋朝”是宋國的公子,姓宋名朝,長得很漂亮??鬃诱f,假使一個人沒有像祝[插圖]那樣能言善辯好口才,雖然長得像宋公子朝那么帥,可是在這個社會上,還是吃不開,行不通的。所以時代變亂中的人物,不但人要帥,還要有口才。在現(xiàn)代社會上說來這還不夠,還要有財。這是孔子對當時時代社會變亂中的感慨,我們也可以當他是牢騷吧! 我們要了解,孔子對當時的社會有些感嘆,在孔子以前難道就都是好的?不!也是一樣的。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造成的種種煩惱,千古一律,不但中國,外國也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古代蠻好,現(xiàn)代卻差了。后代的人看我們現(xiàn)在,還認為比他們好。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來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念古書,并不是要退回去做古代的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今天的人。 上面看孔子發(fā)了一頓牢騷,他向現(xiàn)實低頭了沒有呢?他始終不低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雖然對時代那么感嘆,但是他認為還是要走正道才對。一個君子不要對現(xiàn)實低頭,最后的勝利,最后的成功還是歸于正道的。他舉例說“誰能出不由戶”?大門里的門為戶。他說哪一個要出外的人,能夠不經(jīng)過門戶出去呢?出了門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門,行左道,終歸曲折而難有結果。 這一段,也是說人一定要有做人的標準。盡管許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時,最后還是有問題。不過許多人還是只顧目前,不顧自己的后果。雖然我們看到不少人作惡多端,卻仍然安享天年,但是這筆賬終歸有來世結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