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埃及文明與中國文明的此消彼長
同屬四大文明的古埃及文明與中國文明,兩者都是世界文化耀眼的存在。古埃及文化之于古代中國文化出現(xiàn)時間更早。然而在數(shù)千年的歲月間,法老的國度竟從輝煌走向黃沙之下。
而中國的文明卻得以流傳上下五千年,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一下古埃及文明與中國文明的此消彼長。
文化消亡
首先我們必須先要知道什么是文化的消亡。文化的出現(xiàn)主要由文字的產(chǎn)生、風俗習慣的養(yǎng)成來判定,那么當一個文明的文字被完全消滅,后人無法閱讀或者破譯古人撰寫的文字時,這種文化就被消亡了。
古埃及先后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征服,從肉體到思想都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因而我們判定古埃及文明已經(jīng)消亡。
反觀中國,雖然經(jīng)歷了朝代的更迭、列強的侵略,但文化仍然流傳至今,從不曾中斷過,其他兩大文明(古印度、古巴比倫)也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湮滅。
因此我們說只有古代中華文化流傳下來了,流傳下來的不止有文字,更是其中的價值取向以及傳統(tǒng)價值觀。
文化的共通之處
古埃及和中國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是有共同點的。
1、文明都起源于河流。
古埃及依賴尼羅河供給水資源,而尼羅河也為古埃及帶來了肥沃的黑土地。中國的文明起源于黃河,中國人也尊敬地稱黃河為“母親河”,可見黃河對中華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因此可以說都是大河沿岸發(fā)展起來的農(nóng)耕文明。
2、神學來統(tǒng)治國家
眾所周知,古埃及人對神學有著狂熱的崇拜,而古埃及的統(tǒng)治者也利用神學對人精神束縛來進行管理國家。
中國的統(tǒng)治者則信奉天賦神權和君權神授,也以此來約束臣民。
3、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字
有學者提出或許是人們看到河邊沙地上鳥的足跡,受到了啟發(fā),因此創(chuàng)造出象形文字。
而在古代的中國,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倉頡造字的故事,相傳倉頡也是在鳥的足跡才創(chuàng)造出文字,在商周時期也演變成為甲骨文。
有文字的流傳才算是文明的延續(xù),當古埃及被外敵入侵,至高無上的神廟被沙漠吞噬,石碑上的象形字無人能識,金字塔仍然佇立但再沒人誰可以讀懂斯芬克斯的低語,過往一切輝煌都埋于黃土之下,又有誰記得呢?
反觀中國古代,雖然經(jīng)歷朝代的更迭,政局的動蕩,但文字尚能流傳下來,雖經(jīng)歷許多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當今的我們?nèi)匀豢梢宰x懂文言文,這就是文明的延續(xù)。
從地理位置來看,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東面北面環(huán)海,西面和南面背靠沙漠,東北面通過西奈半島與亞洲相連。
由南至北有一條貫穿全境的尼羅河谷,入海處附近散布許多三角洲,猶如盛開的蓮花。
有人會問:既然埃及地理位置這么優(yōu)越,又怎么會落得個如此下場?這就要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來說了。
古埃及文化淡漠主觀因素
從主觀因素來看:
1、古埃及人對于宗教過于狂熱的崇拜
古埃及人對于宗教有一種“病態(tài)”的崇拜,且識字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附近的幾個國家都知曉此事,這在戰(zhàn)場上是一個大忌,這就好比我親手把自己的弱點整理成冊交給敵人,任人宰割。
相傳一旦敵方采用他們的保護神來進行防御,古埃及人就無法進攻,并且他們只知道盲目地去攻打,不懂得利用謀略,最后只能失敗而歸。
2、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的落后
我們都知道,文明古國中古埃及是最先發(fā)展起來的,由于優(yōu)渥的地理條件,古埃及很快建立起世界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
然而往后的幾個世紀古埃及卻一直停滯不前,大規(guī)模的奴隸武裝起義興起,給予王朝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而在政權的發(fā)展中,法老、州、宰相不斷斗爭,朝代不斷更迭,此起彼伏,嚴重削弱了王朝,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也使古埃及文明逐漸衰弱。
加之埃及境內(nèi)木材稀少,雖然埃及人掌握制造青銅武器的方法,但他們并沒有更新自身武器裝備。
因此當別國來侵略時,傳統(tǒng)青銅武器始終不占據(jù)上風。
3、自從掌握了尼羅河的泛濫時間并加以充分利用,古埃及人過了很長時間的溫飽生活。
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多數(shù)歲月中埃及人默默種田,不問世事,吃飽穿暖,疏于改造生產(chǎn)工具。
然而飽漢不知餓漢饑,埃及人并不知道他們的優(yōu)越生活引起多少人的羨慕與嫉妒,偏偏他們還不知道珍惜,這引起了蠻荒之地的人的眼紅。
于是侵略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開始了,偶爾被野蠻人征服尚有回轉(zhuǎn)之地,然而當更先進的民族闖進埃及這片富庶之地時,埃及人才反應過來,他們已經(jīng)沒有回旋的地步了。
于是波斯人來了,羅馬人來了,阿拉伯的人也來了,古埃及的文明也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古埃及文化淡漠客觀因素
再從客觀因素來看,首先歷史上古埃及是經(jīng)歷過許多民族的入侵的,這些民族在埃及內(nèi)部建立起自己的王朝,隨后又被波斯帝國征服,就此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后來新崛起的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下奪下了埃及,后又經(jīng)羅馬帝國的爭搶,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經(jīng)過眾多民族和國家相繼爭搶,古埃及早已四分五裂,不負往昔。更悲慘的是,侵略者帶來的不止有戰(zhàn)爭,更是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到了公元313年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赦令》,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從“地下”轉(zhuǎn)為“公開”的基督教更是在埃及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當時受到極其多當?shù)厝说淖放酢?/p>
然而他們并不知道,基督教的廣泛傳播意味著古埃及文明的徹底沒落,當金字塔被基督教會指責為異教徒的信仰,標志著法老所擁有的一切,包括獅身人面像以及木乃伊所代表的含義已經(jīng)徹底的消失。
同樣是經(jīng)歷過外來者入侵的中國是如何能夠保證文字的流傳性?又是如何能夠保證文字流傳至今?同樣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來分析一下。
中華文化流傳性主觀因素
從主觀因素來看,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中國古代的地域是十分闊大的,就連如今的蒙古也曾是中國的疆域。原因便是當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到處征戰(zhàn),不斷擴大自己的疆域。
東面和南面是海洋,西南是高原,西北面是戈壁,且伴隨有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文化普遍程度低,且先后跟中原交戰(zhàn),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失敗的,蒙古和滿清打敗漢人,但是也學習漢人的各種制度,甚至鼓勵通漢婚。
這樣一塊相對封閉的大的區(qū)域,能夠與外界連通的只有西北絲綢之路。
這就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局面,中國無需依賴外來的物質(zhì)來維持生計,甚至還能在國力旺盛時到周邊國家耀國威;
漢朝的張騫通西域打開絲綢之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便是如此,甚至用自己國家的珍寶去換取別的國家日常用品或是不曾見過的物件。
即使中國地域如此廣大,但中國人信奉以和為貴,從不對外侵略,也不會遠征。
再者,中國國土面積是周邊幾個國家的好幾倍甚至好幾十倍,即使有別的國家來侵略中國,也不能一下子把整個中國一次性吞并。
國土面積大伴隨的是人口基數(shù)大,且分布廣泛,即使是被滅國,也仍然會有后人存留下來。
其次中國的每個朝代都有記錄歷史的史官,每個朝代的史官的稱謂不同,但職責大差不差,都是記錄真實的歷史。不同的朝代均記錄在冊,并保存至今,如《史記》。
再就是文字的改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一個時代的變遷必定伴隨著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只有做出改變,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流傳下去。如果甲骨文沒有經(jīng)過改變變成金文,或許現(xiàn)在的我們也不會看得懂文字。
再就是中國統(tǒng)治者信奉的是各種學說,相信大家都知道百家爭鳴,漢代時更是將儒家學說施行到極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最好的體現(xiàn),宋朝時更是成為了官方哲學。
雖說曾在隋唐時期被佛道教沖擊,基督教也被阿拉伯人傳入中國,但他們都不能成為當時的主流思想。
而且統(tǒng)治者們往往會將幾家學說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從而進行更好的統(tǒng)治。還有一個周期律。我們看到西方的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和印度的農(nóng)耕文明基本上是沒有周期律的。
他們興起時數(shù)百上千年,覆滅是無影無蹤。古羅馬帝國興盛上千年,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六百年,雅利安人統(tǒng)治印度一千多年,興盛時開疆擴土,衰敗時亡國滅種,沒有又亂到治,由治到亂的周期過程。
而中國始終按照亂世到盛世,再到衰弱,在天下大亂的周期方式進行著波浪式發(fā)展。
中國大陸就像一個相對封閉的人文實驗室,一個由幾億人形成的文明體系,每個朝代開始時百業(yè)俱興,人口增長,文明繁榮。而后逐漸階級固化,社會矛盾積累,最終徹底爆發(fā)底層革命。
中國文化流傳性客觀因素
從客觀因素來說,中國的軍事實力是十分強勁的,歷史上也有許多大勝的戰(zhàn)役如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多次擊退日本倭寇。
而統(tǒng)治者們也是十分重視軍事力量,每年都會有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服兵役,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又有天然的屏障——高原阻擋住侵略者的腳步,因此侵略者想要侵犯國家領土的主權還是有困難的。
總結:
古埃及文明鼎盛時中華文明出現(xiàn),古埃及衰落之時中國走向鼎盛,古埃及文明消亡時古代中國也面臨大洗禮。
兩種文明間的此消彼長讓我們意識到:一定要居安思危,尋求變通之路。
沒有一成不變的社會,因為這樣相當于倒退,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不至于被世界淘汰。
古埃及不懂得變通,也不明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