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貧窮,希臘運動員哭著退役: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曾經(jīng)的中國

生活的艱難,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31日,希臘舉重運動員亞科維迪斯,在賽后接受采訪時突然淚崩,哭著宣布由于經(jīng)濟困難,無法再維持運動生涯。

他沒有任何隱瞞地透露了自己現(xiàn)狀和心態(tài):幾乎沒有收入,每個月僅從體育聯(lián)合會領取200歐元(約1500元人民幣)為參賽做準備,這些資金就連物理治療都無法正常進行,因為治療師了解他經(jīng)濟拮據(jù),不會收錢,這令他的尊嚴受到了傷害,他難以承受。
有時候連給車加油的錢都不夠,只能步行去訓練場。
他說:“在我的職業(yè)生涯里有很多這樣的黑暗時刻,我再也承受不了了,我想停下來,冷靜下來,我很累?!?br>生活的艱難,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忍著忍著,淚水突然就奪眶而出,讓他在全世界面前淚流滿面。

亞科維迪斯只是世界的一個縮影。
成功與榮耀,從來就不是主色調(diào),在陽光照不到的世界角落,充滿著更多的辛酸和苦難。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各國運動員入場,當看到伊拉克代表團只有4個人的時候,不由得一陣心酸。

他們舉著國旗,安安靜靜地走過會場,臉上掛著無助和落寞,在周圍喧囂的人群中,顯得是那樣格格不入。
女旗手聽到觀眾的呼喊,很自然地扭頭以微笑回應。
很多人說這是“天使般的一笑”,但笑容斂去,透露出更多的苦澀和無奈。

今天,距離2003年美伊戰(zhàn)爭已過去了18年,世人似乎早已將那場戰(zhàn)爭淡忘,甚至連這個國家的名字,都很少再有人提起。
而4人代表團的到來,則向全世界發(fā)出了無聲地吶喊——在亞洲的某個角落,還有著這樣的一個國家,它叫伊拉克,戰(zhàn)爭的陰霾不曾散去,但它的人民從未倒下!
他們從戰(zhàn)亂中來,艱難,但依然滿懷希望。
早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就曾有一位伊拉克運動員刷屏。

他一個人出現(xiàn)在賽場,沒有教練指導,也沒有任何人陪同,局間休息一個人坐在場邊安靜地喝水。
比賽結束后,再獨自收拾行李,悄然離開。
他叫亞拉·阿扎德·阿卜杜勒·哈米德,代表伊拉克,是伊拉克唯一的羽毛球運動員。
他坐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卻只上場了26分鐘。
他說:“我的國家戰(zhàn)火連天,但我只想好好打球?!?br>

23歲的尤絲拉·馬爾迪尼來自敘利亞,是東京奧運會上,難民代表團中的一員。

這支29人的隊伍,成員來自10多個不同的國家,除了伊拉克和敘利亞之外,還有阿富汗、伊朗、剛果、蘇丹等等,它們無不處在戰(zhàn)亂與動蕩中。
父親是一名游泳教練,馬爾迪尼4歲時便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游泳。
但戰(zhàn)爭打亂了她原本平靜的生活,隨時可能到來的炸彈襲擊,將整個城市籠罩在緊張與恐慌中。
“我真的活著嗎?”這是馬爾迪尼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2012年,馬爾迪尼的家在轟炸中被毀,隨后,一枚炸彈撕裂了她所在的訓練中心的屋頂,她眼睜睜看著兩名游泳運動員當場殞命。
從此,她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
2015年,馬爾迪尼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逃往德國。

只允許乘坐7人的橡皮艇,她們一股腦擠上去了20多人,從茫茫地中海上橫穿而過。
嚴重的超載,令橡皮艇的馬達停止了工作,生死關頭,馬爾迪尼和姐姐,以及另外兩名同伴跳入冰冷的海水中,邊游邊推著橡皮艇前行。
她們推船3個半小時,終于抵達岸邊,救了全船的20多條命。

聯(lián)合國難民署為馬爾迪尼的事跡寫下了一篇推文:
“為了把一艘下沉的船推至安全的地方,尤絲拉·馬爾迪尼在海中游了3個半小時。而現(xiàn)在,她為世界上每一個難民游泳。”
上岸之后,馬爾迪尼開始了長途跋涉,途經(jīng)馬其頓、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各國。
但人們對難民并不友好。
由于多數(shù)交通工具都拒絕搭載難民,她們一群人一走就是好幾天,期間睡在田野或者教堂里。
即使她們帶了錢,出租車也拒絕為她們停車,餐館也常常拒絕為她們服務。
在柏林的一個難民營里,馬爾迪尼與6名同伴共用一個帳篷,但無論面對何種問題,她始終面帶笑容。

當攔住她們的警察趾高氣揚地問她為什么笑時,馬爾迪尼的回答簡單且堅決:“我們差點死在海里,現(xiàn)在還會怕你?”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常常報之以歌。這大概就是馬爾迪尼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但她并不遺憾:“這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最想讓世界知道,難民也是正常人。他們是人,他們有夢想!”

是的,無論眼前的天多黑,只要懷揣夢想,就終會等到黎明到來的一刻。

從戰(zhàn)火紛飛的家鄉(xiāng)奔赴奧運追求夢想,12歲的乒乓球運動員扎扎·亨德,是敘利亞代表團的旗手,也是代表團中唯一的女性。

同時,她也是東京奧運賽場上年齡最小的選手。
她從5歲開始打球,在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家園,乒乓球是她和哥哥的精神支柱。

從記事起,扎扎就無法正常上學,也不能隨意出門玩耍,每天都不得不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連訓練用的球拍和球都不夠。
訓練場館內(nèi)的電力供應不足,經(jīng)常停電,沒有地膠,沒有空調(diào),幾個球下來,就是滿頭大汗。
但她要求自己每周完成6天訓練,每天訓練3小時。

“過去5年,因為戰(zhàn)爭,我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但我想給所有與我處境相同的人傳遞這樣的信息: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處境,都要為夢想努力拼搏!”
在7月24日進行的乒乓球女單預選賽上,扎扎以0:4不敵對手,結束了自己的奧運之旅。

輸球的扎扎沒有過于沮喪,她說道:“參加奧運會并不是我的終極目標,我希望自己手中的這顆白色小球,能傳遞出和平的訊息,也相信敘利亞會迎來和平,到那時,會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我的隊伍里。”
和平,這在我們的眼中是如此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在他們看來,卻是難以觸及的目標和奢望。

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中國。
1932年的洛杉磯,中國人第一次站到了奧運賽場。
●?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
飽經(jīng)戰(zhàn)火與苦難,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派出僅僅6個人的最小代表團。
這6個人中,有2個是工作人員,有3個是拉來壯聲勢的華僑,運動員則只有1個——“中國短跑第一人”劉長春。
●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入場(劉長春,右二)
他舉著國旗,孤獨地走過山呼海嘯的觀眾,向世界宣布:奧林匹克,中國人來了!
然而,3個星期的海上顛簸,暈船、嘔吐,早已讓劉長春的體力大受影響,他在預賽中落敗,遺憾未能晉級。
更令人心酸的是,比賽結束后,他甚至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在當?shù)厝A僑的資助下,才終于回到了祖國。
他敗了,但雖敗猶榮,他代表4萬萬中國人民,敲開了世界體育盛會的大門,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個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堅強意志。
當時的報紙這樣寫道:
我中華健兒,此次單刀赴會,萬里關山,此刻國運艱難,望君奮勇向前,讓我后輩遠離這般苦難!
新中國成立后,劉長春擔任體育教練,執(zhí)教大連工學院三十余載,為中國的體育事業(yè)奉獻了一生。
1983年,劉長春逝世,享年74歲。
第二年,仿佛是一場輪回,再一次的洛杉磯奧運會上,許海峰為中國拿到了第一枚奧運金牌,實現(xiàn)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但向前的腳步并未停下。
也是在同一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一鳴驚人,射擊、舉重、擊劍、體操、跳水連連告捷,一連斬獲15枚金牌!
郎平領銜的中國女排,亦在決賽中直落三局擊敗東道主美國隊,拿到了中國奧運史上第一個集體項目冠軍。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郎平舉起冠軍獎杯
那一年,中國運動員們奮勇向前,無不拼盡全力,那是對先輩劉長春最好的告慰。
歷史不該遺忘,正是有著一代代不被壓垮的中國脊梁,才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越走越寬廣。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與繁榮中,很難設身處地地感覺到和平的可貴。
但不要認為和平是理所應當?shù)摹?/strong>
對許多國家的人民而言,一頓飽飯,可能都是難以企及的奢侈品。
2021年,世界在新冠疫情的狂風暴雨中蹣跚前行,而地區(qū)沖突問題卻沒有因疫情而淡化。
戰(zhàn)爭、暴力、迫害,讓全球超過8240萬人流離失所。
全球平均每100人,就有1人因戰(zhàn)亂而失去家園。
并且,這一數(shù)字還在持續(xù)增長。
就在你讀完這段話的幾秒時間里,世界的某個角落,可能又會多出幾個人無家可歸。
辛酸,淚水,苦難,還有堅強。
和平不易,只有當我們望向世界的時候,才知我們的國家從風雨中一路走來,是多么的艱難和偉大。
點個【贊】吧,我們這一代青年,更應珍惜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和平發(fā)展環(huán)境,砥礪奮進,不負韶華!文/牧龍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