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祠堂是怎么發(fā)展來的?
中國祠堂文化歷史悠久,其濫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鬃尤ナ篮?,他的學生們在墓旁搭蓋簡易的小屋居住,以守護墳墓并寄托哀思。學生們守護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貢在小屋又守護了三年,這種守墓的形式后人稱為"廬墓"。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泗水》: "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貢廬墓處也"。古時人們也常會在父母或師長死后在墓旁蓋屋守墓。這種"廬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廬"。因此我們可以說,早期的墓廬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后來二者分家,各自發(fā)展,形成各自的特點。下面僅就"祠堂"文化淺談一二 二。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時期開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禮》問世之后,家庭禮教和立祠之制被人們廣泛尊崇,從此多稱"家廟”為"祠堂"。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級之分,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普通百姓家不準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年~ 1566 年)才有了新規(guī)定,允許民間建祠立廟,但是又規(guī)定只有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為"家廟”,余的則稱"宗祠"。最早的祠堂多擇家族聚居地或其附近而建,初期先置祠于宅中,隨著財富的積累、族丁的繁衍發(fā)達,才開始另擇吉壤,逐漸建立專門的宗祠乃至支祠,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筑。封建社會,家族觀念深厚,百姓往往不雜姓而居,一村僅一姓、一族,年長日久,才有可能發(fā)展成幾個家族,于是開始謀建本族本姓的家廟來祭祀祖先。
歷史上,祭祀祖先的習俗在南方更為盛行,幾乎村村建祠堂。有的家族財力雄厚、繁衍迅速、人丁興旺,分堂分房,別派別支,除了總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總的寶塔式祠堂結構,加上朝廷賜建的個人專祠和旌表修建的節(jié)孝祠等,祠堂有可能多達數(shù)十個。祠堂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幾千年前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期發(fā)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興衰從側(cè)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丁興旺、家族和諧,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體現(xiàn)。
原載:https://www.zup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