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割草少年到讀博高材生
打開一則視頻,坐落在松花江畔的一所大學校園里,滿目丁香花開,一群青年學子正在跑步,畫面上有堂弟世民發(fā)送的一句話:強健體魄,爭取為祖國工作五十年。我不由會心一笑。

堂弟的兒子小昊就讀于這所名校,今年即將畢業(yè)。早在兩年前,堂弟就告訴我,博士還未畢業(yè)的小昊跟隨導師來上海一家科研所幫助攻克一項科研難題。問題解決后,研究所對小昊的科研能力極為賞識,當即發(fā)出邀請,希望他畢業(yè)后能選擇到該所來工作,若能應允,往后幾年有關學業(yè)等一切費用,都由該所來承擔。
我聽到這個消息告訴了老母親。母親說,三歲看到老呀,我老早就說過,這個小孩將來一定有出息。
二十余年前吧,我隨父母去看望堂弟一家,那是在江蘇農村。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已大為改善,但城鄉(xiāng)差別還是不小。堂弟雖是鄉(xiāng)村醫(yī)生,但上班前下班后,同樣要幫著妻子忙碌家里的責任田。種稻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羊,幾乎天天讓兩口子忙得昏天黑地,這么辛苦,生活開銷還是緊張。兩個孩子,女兒已高中住讀,剛進小學的小昊也只能自己管理自己。
小昊下午放了學,到家第一件事,先到灶間大鍋里盛一碗中午留下的米飯當點心吃下,接下來就伏在桌子上做作業(yè)??此淖鳂I(yè),寫的字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像刻印出來的,算術題沒有一道出差錯。作業(yè)做好就背起一只竹筐,出去割草,回來喂羊喂豬。有一天小昊功課做到一半,發(fā)現光線暗了,叫了聲不好哎,拔腿就沖出屋外,等他背著一筐草剛進門,大雨就潑下來了。
母親鄉(xiāng)下回來后常對身邊的孫輩說,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鄉(xiāng)下小孩苦啊,一點大就要幫家里做事體,一碗冷飯當點心,平常也沒有啥好小菜吃。
母親說,鄉(xiāng)下的蔬菜是好吃的,就是他們不會燒,但他們哪里有工夫去講究燒菜呀,起個油鍋,撒把鹽,要么水里煮一下就好了。
所以善烹飪的母親在堂弟家大受歡迎。她添置了一些調料,盡量就地取材,把家常飯菜做得入味些:一塊豆腐加點香菜加點鮮辣粉;瓜田里丟棄的未成熟的小西瓜,撿回來刨去皮,切成絲,腌一腌,加點麻油;山芋切成小塊,用油和糖炒;豬肉熬出豬油攤餅,豬油渣燒菜飯……這些都讓堂弟一家贊不絕口。
母親要返滬時,小昊拉著奶奶的手不讓走,母親和他開玩笑說,我不走要把你們家的米吃光了!小昊就拉奶奶去放糧食的屋里,掀開一只只米缸讓奶奶看。當然米缸里有米有麥粉,那時江南農村能吃飽飯已不成問題了。
堂弟夫婦見小昊舍不得奶奶走,就對小昊說,你以后想到上海去嗎?想去,現在就要好好讀書,將來有了本事就到上海成家立業(yè)……
三年前我去江蘇一游,在堂弟家里見到回來度假的小昊,昔日的割草少年已是讀博的高材生了,他為我遞茶削水果,和我傾心交談。我心有感慨,夸贊他求學路上的努力。
他笑著說,姑媽你不知道呀,打我一出世,我爸媽就常在我耳邊敲木魚:你曉得吧,你是超生出來的,你要不努力,將來不成材,那真是白養(yǎng)啦……
小昊學著他父母的聲調,把我也引得笑了起來。所幸他的成長,最后成了父母的驕傲。(徐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