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維模型的3個誤區(qū)
《窮查理寶典》中,能力圈和多元思維模型大概是被討論最多的內(nèi)容,也是最容易讓人陷入誤區(qū)的內(nèi)容。
關于能力圈的誤區(qū)在《12000字,講透「能力圈」》中討論過了,今天談談多元思維模型的三個誤區(qū)。

1、追求模型的數(shù)量
第一個誤區(qū),就是追求模型的數(shù)量。這一點在《15000字,講透「多元思維模型」》解釋過了。
這里簡單說一下。
學習思維模型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收集炫耀。
學習過多的模型,會降低邊際效用、增加機會成本,模型重復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了。
所以多元思維模型的關鍵不是數(shù)量多。
下面講講剩下的兩個誤區(qū):追求無限精確的模型、隨意使用模型。
2、追求無限精確的模型
巴菲特有句話挺有名:「模糊的正確,遠勝過精確的錯誤」。
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我舉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
假如你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突然想上廁所。剛好我從你身邊走過,于是你向我打聽最近的廁所在哪。
我想了想,說:前面路口左轉 108.36 米有一家肯德基餐廳。這是你能方便的最近的地方了。
這個位置夠精確嗎?太夠了。
但是你去了這個地方根本找不到肯德基,因為我方向跟你說錯了,不是左轉,而是右轉。
一句精確但錯誤的指路,遠不如一句模糊但正確的「右轉有肯德基」。
做一件事情,要先保證方向是正確的,是對的,然后再考慮怎么樣做的更精確、做的更好。
也就是所謂的:做對的事情,好過把事情做對。
思維模型,就是一個模糊的正確的東西,它是我們對抽象的世界運轉方式的具象化。
思維模型都是我們?nèi)祟悘默F(xiàn)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而且抽象的過程也是主觀的、進行了簡化的,所以模型并不是 100% 精確,也不需要 100% 精確。
比如:
我們看不到地球和月亮的運轉,所以做了地月模型;
我們看不到在建樓房未來的樣子,所以售樓處做了樓房的模型;
地鐵路線縱橫交錯,但地鐵的線路圖卻簡潔清晰;
客戶構成錯綜復雜,一個 RFM 模型就能分出三六九等;
「力」看不見摸不著,但牛頓抽象出了力學定律,讓我們可以理解「力」……
正因為模型是簡化的,我們才能理解復雜的現(xiàn)象。
我們不用考慮模型精確與否,只要它是正確的,就能給出正確的方向。
模型能做到無限精確嗎?
能,但是越精確的模型越復雜,實用價值也越低。
比如地鐵線路圖,可以做的精確嗎?可以,但越精確,越難以使用。
你絕對不想看一張高精度等比縮放的地鐵線路圖,上班會遲到的。
比如物理里面總會把一些物體當做質點,這也太兒戲了吧?但是計算自己開車上班的時間時,沒人會計算車身的長度。
凱恩斯說:「把一個模型轉化為可以量化的公式,就是毀壞了它作為思維工具的有效性?!?/p>
思維模型是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所以正確性是首先考慮的。
不過即使是正確的模型,也要考慮模型的適用條件,不能隨意使用。
3、隨意使用模型
《15000字,講透「多元思維模型」》的開頭,講了一個關于程序員買包子的笑話。
老婆跟程序員老公說:去買 10個包子,如果有賣西瓜的,就買 1 個。
結果老公拿著 1個包子就回來了。
問為什么,老公說:因為有賣西瓜的。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這是個笑話,是因為我們用「多任務」模型去理解老婆說的話,而程序員使用的是「單任務」模型。
程序員是用單任務的模型去理解的:

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用的多任務模型:

如果只從模型的角度考慮,程序員也沒錯。
不過,我們還要考慮模型的適用條件。
在現(xiàn)實中,我們買幾個包子和有沒有人賣西瓜有關系嗎?沒有。
所以語言模型的使用不能脫離客觀語境,否則就會鬧笑話。
模型都是抽象的、簡化的,所以也是極其容易出錯的。只有在滿足適用條件的前提下,模型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比如牛頓運動定律,適用條件就是慣性參考系,脫離了這個參考系,牛頓運動定律就會出錯。用牛頓運動定律去分析電子的運動,永遠得不到結果。
比如,三段論是經(jīng)典的邏輯推理模型,但網(wǎng)上經(jīng)常見到各種三段論謬誤。類似這樣:
吳彥祖是男的,
我是男的,
所以我是吳彥祖。
這當然是錯的,如果把美顏開到10級我可比吳彥祖帥多了。這個謬誤的原因,就是沒有遵守三段論的規(guī)則,卻胡亂套用三段論的形式。
所以模型不能隨意使用,要考慮適用條件。
有沒有不需要適用條件的模型?
有,偽科學。
為什么偽科學什么都能解釋?因為它無法證偽,不用擔心錯誤的后果,所以才能什么都去解釋。
有適用條件、有限制規(guī)則的模型才是可驗證的。可驗證的模型告訴我們的答案才是可信的。
如果一個模型沒有適用條件,沒有限制規(guī)則,那它就成了一個什么都能裝的筐。自然也無法給我們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