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收藏的加法和減法
隨便說說我買唱片的大致歷程。 我和很多樂迷、發(fā)燒友一樣,起先的若干年是猛買碟,一路高歌猛進。記得很清楚,大約93-94年,我統(tǒng)計了一下,一年花了五千塊買CD,占了當時年收入的一半! 經過若干年的積累,碟的數(shù)量就到了幾千張。我不是那種瞎買唱片的人,買的每張CD都必聽過,不存在那種買了之后很久都來不及聽、買的速度遠超過聽的速度的情況。那種叫“消化不良”,屬于浪費食物。 實物唱片有一個問題是很煩人的,就是到達一定數(shù)量之后,就會開始痛感“太占地方”。我買過IKEA的現(xiàn)成唱片柜(如下圖),買過那種旋轉的、四面可以放唱片的“唱片收納柱”,定制過唱片櫥柜(根據墻壁的實際尺寸)。雖然家里地方不小,但是最后還是意識到——不能再買了!因為屬于我的“地盤”就這些,我不能把唱片放得到處都是。
于是近年我一直在不斷地做減法,賣掉多余的、我認為可以live without的唱片。也就是說,加法做到一個階段后,不再加了,決定開始走下坡路,做減法。
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是,這些塑料片,將來還有什么用呢?傳給小孩他們肯定是不要的。他們的腦子里根本沒有“實物音樂”這么個東西。他們從小需要聽音樂就上網,難以理解為什么還有實物的“唱片專輯”這么個東西。 具體哪些唱片是可以做減法的呢?我覺得,首先就是那些常見的“大俗”。大俗類的專輯,所有的在線音樂app上都可以輕松獲得,我有不錯的數(shù)播,我也一直認為未來Streaming是趨勢(而不是本地音樂),所以大俗的唱片以實物形式放在家里徒占面積實在沒有什么意思。 樂迷的演化路徑肯定是:先廣泛接觸,后根據自己的口味提煉縮減。所以那些不是太喜歡的、不太可能再多聽的唱片/曲目,也應該列入做減法的范疇。 最有價值保留的唱片,其實就是那些冷門的、少見的、在線音樂上很難找到甚至沒有的音樂和版本。 在可以預料的未來,我還是會邊買、邊賣(我XY上一直掛著百多張唱片,賣了再上),但是把唱片總量控制在一個范圍內。唱片太多不是好事,根本來不及聽,很多唱片只聽一次就再也無暇問津,完全是一種浪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