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修煉自己?從“既往不戀”說起,曾國藩的境界少有人及

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跟“過去”有關,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總是徘徊在我們的腦海,讓我們不得安寧。
有時候你會想起美好的過往,想念某些人,某些事。有時候你會想起自己痛苦、委屈、難受的過去,恨不得把那段記憶刪除。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你再也不想遇見,有的事你再也不想經歷。
但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你都難以擺脫過去記憶的追殺,而且你越是渴望擺脫,就越是受其所擾。
“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往不戀”,這是很漂亮的3句話,可能做到的人又有幾個呢?
曾國藩在論及處世修身的時候,談到了這個問題:
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曾國藩在這里強調的是一心一意,摒除雜念,真正活在當下。他能夠日理萬機,就與他的這種修養(yǎng)有關。
普通人看做領導的人很威風,可真要他坐在那個位置上,他就難受了。要知道,世間最苦的就是心里苦。
你想一下,你現(xiàn)在面臨這個問題,可心里還在惦記上一個問題,那兩個問題就都無法解決。你就等于被問題牽著鼻子走了,永不解脫。
我是這兩年開始有意識鍛煉自己“既往不戀”的境界的,我真正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難處,你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
每當想起過問的人和事的時候,我就三番四次地嘗試去“既往不戀”,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但確實是做不到啊。?

在睡覺時候,吃飯時候,走路時候……過去的種種總是浮現(xiàn)在腦海里,趕也趕不走。
如此,自然無法做到曾國藩所說的“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當心里積壓的記憶和情緒越來越多,人背負的包袱就越重,讓你覺得活得很受束縛,就像是在牢籠里一樣。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是某種藏在我們大腦和心中的東西,如果不能面對和化解,那我們的人生恐怕是不容樂觀的。
因為跟它們周旋的時間很長,我慢慢就明白了,干嘛要去趕走它們呢,來就讓它們來,走就讓它們走,我無所謂……
如此,漸漸開始“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感覺越來越好,真的是積思頓釋一樣。
事實就是這樣,你越是著急、用力,想要什么東西,就越是難以達成。很多人想求心靜,可越是如此,越是雜念紛飛,靜不下來。
其實,雜念是客觀存在,就讓它們存在就是了,關鍵是想著最要緊的事情。就拿這個世界來說吧,有你喜歡的人,有你不喜歡的人,我們應該懂得誰是真正重要的人。

小和尚問師父,得道前后有什么不一樣,師父說,“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p>
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大不一樣。
而且這種境界無法傳授,所謂修行在個人,你必須是靠自己去摸索,去體悟。
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我建議大家從曾國藩這四個字來用功:
物來順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