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行險著,出奇制勝:三國時期的三次軍事冒險
《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說道:“兵者,詭道也”,意思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變化無常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迷惑敵人,才能取勝。
在三國時期,有三場大戰(zhàn)就是遵循了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的戰(zhàn)略思想,兵行險著,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敵人面前,獲得了勝利。
曹操遠征烏桓
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逃到北方,與烏桓勾結,妄圖卷土重來。
如果置之不理,那么一旦曹操南下時,袁氏兄弟和烏桓必定會侵犯北疆,令曹操腹背受敵。
所以曹操決定遠征烏桓,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他們的理由是:
“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p>
唯獨謀士郭嘉支持,他說: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p>
郭嘉分析了曹操新占的原袁紹地盤所面臨的危機和遠征烏桓的好處,所以極力支持遠征烏桓。
曹操力排眾議,決定親征烏桓。
?

曹軍的原定計劃是從鄴城出發(fā),先達到易縣,再抵達無終縣(今天津薊州),最后沿著渤海邊的平原地帶濱海道,直擊烏桓老巢柳州(今遼寧朝陽)。
但當曹軍到達河北雄縣后正逢盛夏,連日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根本無法行軍。
而烏桓早已得知了消息,在濱海道嚴陣以待。
就在曹操進退維谷之時,當地人田疇建議放棄走濱海道,改走早已廢棄多年的古道盧龍道。
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于是對外宣稱天氣惡劣,準備班師回朝,在無終附近立下木牌:“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復進軍”。烏桓信以為真,戒備松懈下來。
在田疇等當地人的帶領下,曹軍從盧龍道秘密進軍。這條古道在崇山峻嶺之中,人跡罕至,野獸出沒,曹軍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
曹軍經白檀(河北灤平),至平岡(赤峰市寧城),“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馀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p>
編輯
曹操遠征遼東/圖片來源 《三國演義·地圖珍藏版》插圖
當曹軍出了盧龍道,突然出現在距離柳城兩百余里的白狼山時,烏桓大驚,倉促應戰(zhàn)。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操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降者二十余萬口?!?/p>
《三國志·張遼傳》:從征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zhàn),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曹軍在張遼、張郃、曹純等人率領下奮勇沖鋒,一舉擊敗烏桓。戰(zhàn)后,曹軍俘虜了烏桓軍民20萬人,逃走的袁尚和袁熙也被遼東公孫康所殺。
回師途中,曹操意氣風發(fā),寫下了《觀滄?!?,抒發(fā)其雄心壯志。
至此,曹操徹底解決了北方后顧之憂,開始南征劉表、孫權,西征楊秋、馬騰。
呂蒙白衣渡江
呂蒙偷襲荊州的“白衣渡江”同樣是兵行險著,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慘敗。
當時關羽率領荊州軍主力北伐襄樊,但依然留下了部分軍隊防守東吳。關羽鎮(zhèn)守荊州多年,早已加強了荊州各城的防御。
比如江陵。
《元和郡縣志》記載:
“州城本有中隔,以北舊城也;以南,關羽所筑。羽北圍曹仁於樊,留糜芳守城。及呂蒙襲破芳,羽還舊城,糜芳已降,退住九里。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退保麥城?!?/p>
再看公安。
公安城雖不如江陵城守固,但這里是當年劉備任荊州牧時的治所,絕非一般的小城可比。它是荊州南四郡的錢糧轉運中心,糧草充足,再加上憑臨長江天塹之險,若城中守軍堅守,一時半刻是無法攻克的。

編輯
呂蒙 /?圖片來源 電視劇《新三國演義》2010版截圖
白衣渡江之后,呂蒙派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了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士仁,又派士仁勸降了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守將南郡太守麋芳。
除了士仁和糜芳外,零陵太守郝普、荊州治中潘濬也投降了東吳。
《三國志》:糜芳字子方,東海人也,為南郡太守。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先主自荊州入蜀,以普為零陵太守。為吳將呂蒙所譎,開城詣蒙。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亦與關羽不穆。孫權襲羽,遂入吳。普至廷尉,濬至太常,封侯。
公安和江陵這兩座長江邊上的重要城池投降后,陸遜的水師朔江而上長驅直入,大舉進攻,蜀漢宜都郡守樊友逃跑,房陵太守鄧輔、南鄉(xiāng)太守郭睦、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皆被陸遜打敗,吳軍攻陷秭歸、枝江、夷道,切斷長江西陵峽口,關羽從三峽逃入益州的道路被阻斷。
至此,東吳一舉奪回了蜀漢占據的荊州三郡,實現了魯肅《榻上策》中所說的“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部分戰(zhàn)略目標,改善了東吳位于長江下游的戰(zhàn)略劣勢。
?

呂蒙偷襲荊州看似輕而易舉,其實險象環(huán)生。
雖然說關羽輕視糜芳和士仁,導致二人心生不滿和恐懼,但二人是否會因此而投降呢?戰(zhàn)前沒有人敢打包票。
《三國志·關羽傳》的記載,麋芳與士仁“素皆嫌(關)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
如果二人不降,而是堅守,以公安和江陵的城防、糧草和守軍是可以堅持一段時間的,那么吳軍必定會困于堅城之下。
得到消息的關羽將會立即回防,或者益州的蜀軍得知吳軍偷襲,也會派兵增援,到那時候城內城外的蜀軍里應外合,吳軍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被動局面,勝負難料。
所以說呂蒙偷襲荊州,險象環(huán)生,稍有不慎就會全盤皆輸。
鄧艾偷渡陰平
鄧艾偷渡陰平,一舉攻滅蜀漢,可謂是戰(zhàn)爭史的一個奇跡。此戰(zhàn)徹底改變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曹魏/西晉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滅亡東吳已經成了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了。可以說,鄧艾偷渡陰平攻滅蜀國,標志著三國時代即將謝幕。
263年,曹魏實際掌權者司馬昭命鐘會、鄧艾率領十八萬大軍征伐蜀漢。魏軍進展神速,很快占領了除了漢樂二城之外漢中所有的地區(qū),兵鋒直抵入蜀的必經之路劍閣關。蜀軍堅守劍閣關,魏軍無法攻克。時間一長,糧草不濟,鐘會無可奈何,與諸將商議退軍。

編輯
鄧艾 /?圖片來源 電視劇《三國演義》央視94版截圖
而此時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
“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鐘會方軌(兩車并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裱谄淇仗?,破之必矣。”。
鐘會采納了這條計策,由鄧艾率軍偷渡陰平。
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出發(fā)。陰平小道綿延七百里,高山險阻,人跡罕至,蜀漢君臣認為根本不可能有人從這里通過,所以沒有設防。
鄧艾軍一路翻山越嶺,鑿山開路,遇水搭橋,“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在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魏軍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穿過七百多里的荒無人煙之地,終于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蜀漢內地的江油。
蜀漢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如天兵天將般出現,大驚失色,隨即不戰(zhàn)而降。隨后鄧艾又在綿陽擊敗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領的蜀軍,逼近成都。劉禪只好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編輯
鄧艾偷渡陰平 / 圖片來源 《三國演義·地圖珍藏版》插圖
三國時期這三場兵行險著的大戰(zhàn),都起到了出其不意攻擊不備的效果,大獲全勝,成為戰(zhàn)爭史上的經典戰(zhàn)例。
蜀漢的魏延也曾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之謀”,希望能率領一萬兵馬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占領關中,但諸葛亮以此計太冒險而拒絕。為此魏延十分不滿,認為自己的軍事才能被埋沒了。
《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假設魏延真的實行子午谷之謀,會不會也創(chuàng)造一個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呢?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