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鑒時刻】背串古詩為哪般?

? ? ? ? 古詩背著背著就會背串嗎?
? ? ? ? 不搜不知道,一搜一大串啊,真的是,背串詩詞年年有,經(jīng)典我就錄了錄:
? ? ? ? 少小離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雌雄?
? ? ? ? 借問酒家何處有,姑蘇城外寒山寺。
? ? ? ? 洛陽親友如相問,輕舟已過萬重山。
? ? ? ? 在天愿作比翼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 ? ? ? 天蒼蒼,野茫茫,一樹梨花壓海棠。
? ? ? ? 問君能有幾多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 ? ? 確定以上這些不是原文???

? ? ? ? 更有甚者,一招鮮吃遍天:
? ? ? ? 西北有佳人,自掛東南枝。
? ? ? ? 欲窮千里目,自掛東南枝。
? ? ? ? 舉頭望明月,自掛東南枝。
? ? ? ? 空山不見人,自掛東南枝。
? ? ? ?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自掛東南枝。
? ? ? ? 人生自古誰無死,不如自掛東南枝。
? ? ? ? 讀起來還蠻有味道的,看來,這《贅婿》自成一章,作者寧毅倒皆是妙人。

? ? ? ? 那古詩怎么背著背著就背串了呢?
? ? ? ? 正好看到《“紅酥手,黃縢酒,兩個黃鸝鳴翠柳”哪根神經(jīng)讓你把古詩背串了?》里對此有所解釋,不妨就引之看看:

? ? ? ? 此文上來就是3句串詞:
? ? ? ? 紅酥手,黃縢酒,兩個黃鸝鳴翠柳。
? ? ? ? 長亭外,古道邊,一行白鷺上青天。
? ? ?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 ? ? ? 讀來亦挺順口的,也正如文中所言,那些背串的古詩詩句,有時甚至比原文更洗腦上口。其實大腦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只因為你的語言系統(tǒng)掉進了古詩自有的flow。
? ? ? ? 接著,文章就從機器人作詩講起,談及了一場由AI作詩引發(fā)的實驗,由此發(fā)現(xiàn)了大腦和中文古詩詞之間那絲默契。它能自動理解古詩的結構以及背后的韻律變化。換句話說,大腦會根據(jù)之前的經(jīng)驗自動理解古詩,當你已經(jīng)有了古詩的基礎知識積累,就很容易進入古詩規(guī)范化的節(jié)奏flow了。

? ? ? ? 更神奇的是,當同一首古詩被播放第二次時,藍色的線所對應的振蕩會逐漸提前。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腦對下一句詩的“預判”——它學會搶答了。這不正是常言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意境嗎?

? ? ? ? 所以,從這個實驗結果來看,我很贊同文章作者認為用神經(jīng)科學的鼻祖之一Eric R. Kandel曾推斷藝術時所說的論斷“可預見的結構碰上了不可預見的內(nèi)容”來解釋博大精深的古詩正合適。
? ? ? ?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這些受試者是以漢語為母語的,而且之前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這就讓UP主我想到,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兩種理論或許也能解釋為什么朗朗上口的這些背串的古詩有的比原詩詞還要讓人印象深刻:
? ? ? ? 一個是“曼德拉效應”(英文名:The Mandela Effect)是一個心理學效應,指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百度百科看一下。

? ? ? ? 另一個是“商場迷失”實驗,它驗證了實驗發(fā)起人Elizabeth Loftus的假定:你若受到細意輔導去記憶某一事情,而你又有足夠的配合,你就可以「記起」這件事情。?

? ? ? ? 這兩個理論就讓UP主想起了一件往事:我曾一直堅持地認為“我要我要找我爸爸...”這首歌是動畫片“花仙子”的片尾曲,但是實際上去查一下會發(fā)現(xiàn),這居然是日漫“咪咪流浪記”的主題曲,可我不記得自己看過這部動漫片啊。所以感覺就像是“花仙子+這首歌”完美的組合在我的腦子里,讓我記憶猶新啊。
? ? ? ? 因此,想想那些網(wǎng)絡小說里的穿越者(慶余年的范閑、贅婿的寧毅、新宋的石越等等),隨隨便便在眾人面前吟吟的詩如果都是這種串詩,會不會也可算是一種“原創(chuàng)”呢?

? ? ? ? 最后再送各位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青龍,右白虎。真可謂,唐伯虎點秋香,詩背串對穿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