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肉芽腫性炎主要特征
常見的肉芽腫性炎病床病理主要特征
一、結核
定義: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肉芽腫性炎癥。可見于全身各器官,以肺結核最常見。
典型病變?yōu)榻Y核結節(jié)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樣壞死。
基本病理變化:
1、以滲出為主 早期或抵抗力低,菌量多,毒力強或變態(tài)反應較強時,表現(xiàn)為漿液性或漿液纖維素性炎。好發(fā)于肺、漿膜、滑膜和腦膜等。
2、以增生為主 細菌量少,毒力低或人體免疫反應較強時,形成具有診斷價值的結核結節(jié)(由上皮樣細胞、朗漢斯巨細胞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細胞和少量反應性增生的成纖維細胞),典型者結節(jié)中央有干酪樣壞死。
3、以壞死為主 結核數(shù)量多,毒力強,機體抵抗力低或變態(tài)反應強時,上述病變均可繼發(fā)干酪樣壞死(紅染無結構顆粒狀物)。
滲出、壞死和增生三種變化往往同時存在而以某一種改變?yōu)橹?,可以相互轉化。
轉化規(guī)律:1、轉向愈合①吸收、消散②纖維化、纖維包裹及鈣化
2、轉向惡化①浸潤進展②溶解播散
類型:
1、肺結核病
(1)原發(fā)性肺結核病 第一次感染,多發(fā)于兒童。肺的原發(fā)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結核稱為原發(fā)綜合征。95%左右病例不在發(fā)展,病灶進行性纖維化和鈣化。
(2)繼發(fā)性肺結核 再次感染,多見于成人。
①局灶性肺結核:X線肺尖部有單個或多個結節(jié)狀病灶。鏡下以增生為主,中央干酪樣壞死。②浸潤性肺結核:臨床最常見的活動性、繼發(fā)性肺結核。X線鎖骨下邊緣模糊云絮狀陰影。病變以滲出為主,中央干酪樣壞死,病灶周圍炎癥包繞。
③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肺內有一個或多個厚壁空洞,大小不一,不規(guī)則。鏡下洞壁分三層:內層為干酪樣壞死物,其中有大量結核桿菌;中層為結核性肉芽組織;外層為纖維結締組織。
④干酪性肺炎:鏡下主要為大片干酪樣壞死灶,肺泡腔內有大量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
⑤結核性胸膜炎:分干性(增生性),濕性(滲出性)兩種。
2肺外結核病
腸結核:
①大多發(fā)生于回盲部,潰瘍型多見。
②典型腸結核潰瘍多呈環(huán)形,其長軸與腸腔長軸垂直,潰瘍邊緣參差不齊,較淺底部有干酪樣壞死物,其下為結核性肉芽組織。
③腸漿膜面見纖維素滲出和多數(shù)結核結節(jié)形成,連接成串。
④增生型較少見,以腸壁大量結核性肉芽腫形成和纖維組織增生為特征。
結核性腹膜炎:
①以腹腔內結核病灶直接蔓延為主。
②濕性結核性腹膜炎以大量結核性滲出為主,干性結核性腹膜炎因大量纖維素滲出物機化而引起腹腔臟器粘連。
結核性腦膜炎:
①兒童多見,結核桿菌經血道播散所致,主要在軟腦膜上,常伴輕重程度不一的腦實質炎癥或結核病灶。
②小動脈見有血管周圍炎和動脈內膜炎性增生,受侵犯的顱神經也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和繼發(fā)性脫髓鞘改變。
腎結核?。?/strong>
是肺外血源性結核好發(fā)部位,開始于皮髓質交界處,初為增生性結核結節(jié),進而擴大發(fā)展為干酪樣壞死,破入腎盂后形成結核性空洞,可使腎僅剩一空殼。常使輸尿管和膀胱感染。
骨結核:
①兒童青少年多見,血源播散,多侵犯脊椎骨、指骨及長骨骨骺。
②由松質骨的小結核病灶開始,發(fā)展為干酪樣壞死型或增生型,壞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結核性“膿腫”。
關節(jié)結核:
①與骨結核同時存在。
②炎性早期為彌漫性非特異性改變,滑膜充血、水腫、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伴漿液滲出。
③滑膜和臨近骨髓腔內出現(xiàn)典型的結核性肉芽腫,需做細菌培養(yǎng)確診。
皮膚結核:較常見
①特異性病變 形成上皮樣細胞組成的肉芽腫或典型的結核樣肉芽腫。
②非特異性病變早期淋巴單核細胞浸潤,混合少量中性粒細胞,有時見少量嗜酸粒細胞,較晚期漿細胞及間質成纖維細胞增生和纖維化。
③表皮組織有輕重不同的增生或破壞,也可有潰瘍,潰瘍下方為非特異性炎。
淋巴結結核:
①是淋巴結最常見的特殊感染,可單獨存在也可與肺結核同時存在。
②特征表現(xiàn)為結核結節(jié),主要由上皮樣細胞及朗漢斯巨細胞構成,抗酸染色陽性。
二、結節(jié)病
定義: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可累及多系統(tǒng)的以非壞死性上皮樣細胞肉芽腫為特征的疾病。
特點:
1、可累及淋巴結、皮膚、上呼吸道、肺、眼、肝、心、神經系統(tǒng)、涎腺、肌肉和骨骼等大多數(shù)有肺及縱膈淋巴結累及。
2、可見上皮樣細胞構成的肉芽腫性結節(jié)狀病變、結節(jié)較一致。結節(jié)內可有多核巨細胞及薄壁小血管存在,無干酪樣壞死。
3、在肉芽腫多核巨細胞內??烧业桨w,如星狀小體,紹曼小體(Schaumann小體為藍紫色同心環(huán)層小體)等,并非結節(jié)病所特有。
4、結節(jié)內常見顯著膠原纖維組織,或伴玻璃樣變,網(wǎng)織纖維染色可見網(wǎng)織纖維圍繞結節(jié)。
5、病灶內抗酸染色陰性。結核菌素試驗大多陰性。
三、Wegener肉芽腫病
定義:病因不清,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耳鼻咽喉部位,以鼻腔為首發(fā)部位多見。
特點:
1、上呼吸道和肺的壞死性肉芽腫性血管炎、局限性腎小球腎炎及播散性壞死性小動靜脈炎,稱Wegener肉芽腫的三聯(lián)征。
2、多數(shù)患者血清胞質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C-ANCA)呈陽性反應。
3、主要病理改變:
①為黏膜內壞死性肉芽腫性小動脈、小靜脈及毛細血管炎,血管壁可出現(xiàn)纖維素樣壞死。
②血管壁內外見中性粒細胞呈簇狀浸潤,在組織內形成微小膿腫。
③有時見小灶狀壞死,周圍見上皮樣細胞及其他慢性炎癥細胞柵欄狀排列。
④可見少數(shù)多核巨細胞,分布無一定規(guī)律,呈朗罕樣巨細胞或異物巨細胞樣、體積較小。
4、慢性病例有明顯纖維化,炎癥細胞以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
5、免疫熒光可見小血管壁有IgM、C3及纖維蛋白沉積,缺乏特異性。
四、嗜酸性肉芽腫病多血管炎(過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腫病、Churg-Strauss綜合征)
定義:是一種以哮喘、外周血嗜酸細胞升高和血管炎三聯(lián)征為特征的多系統(tǒng)疾病。
特點:
1、主要累及上呼吸道、肺、皮膚和周圍神經系統(tǒng),部分患者有心臟和腎臟累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血沉快,血清IgE升高及P-ANCA陽性。
2、典型表現(xiàn)為哮喘性支氣管炎、嗜酸細胞性肺炎及血管炎和血管外肉芽腫病變。
3、血管壁可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上皮樣組織細胞及多核巨細胞浸潤,常見纖維素性壞死。
4、肉芽腫中心壞死物中見豐富的嗜酸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核碎裂。
5、經激素治療患者不一定見到典型病理改變。
五、嗜酸性淋巴肉芽腫(木村病、Kimura病)
定義: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病變,以淋巴增生以及明顯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征。
特點:
1、亞洲中年男性多見,好發(fā)頭頸部為局部腫物,單個或多個淋巴結無痛性腫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自限性疾病,可復發(fā)??股刂委煙o效,服用激素或局部小劑量放射治療有效。
2、淋巴結結構存在,淋巴濾泡旺熾性增生,可見紅染無結構物質沉積(IgE);濾泡間區(qū)擴大,嗜酸性粒細胞成簇分布,嗜酸性膿腫形成;浸潤累及濾泡呈蟲蝕樣或濾泡溶解表現(xiàn)。
3、濾泡間區(qū)高內皮血管數(shù)量增加,混合細胞浸潤。
4、常見細胞內外Charcot-Leyden晶體,有時見Warthin-Finkeldey型巨細胞。
六、化膿性肉芽腫
中央有小膿腫形成的肉芽腫。
1貓抓病
定義:由革蘭陰性的漢塞巴爾通菌感染而引起的淋巴結的化膿性肉芽腫性炎。
特點:
有貓抓史,是自限性疾病。貓抓傷處引流區(qū)淋巴結腫大,常見腋下、肘部及頸淋巴結腫大。
淋巴結濾泡間區(qū)增生、單核樣B細胞增生及化膿性肉芽腫病變。
上皮樣細胞肉芽腫伴壞死及微膿腫形成,中央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周圍的上皮樣組織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呈典型星型肉芽腫,罕見多核巨細胞。
Warthin Starry銀染,在膿腫中見到黑色棒狀桿菌呈簇狀或散在分布。
2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定義:是由沙眼衣原體引起通過性傳播的一種細菌性淋巴結炎。
特點:
生殖器的無痛性皰疹、糜爛和潰瘍,可自愈。后出現(xiàn)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早期中性粒細胞聚集及小灶性壞死,隨后壞死灶周圍出現(xiàn)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聚集浸潤形成典型星型膿腫。
較晚期小膿腫或壞死灶形成,可有朗漢斯巨細胞反應,壞死灶可融合,甚至擴大穿透皮膚??捎胁煌潭壤w維化。
診斷性巨噬細胞直徑大于40微米,胞質有空泡,位于壞死或化膿區(qū)。
3脂肪壞死
繼發(fā)于外傷的普通型脂肪壞死:
①脂肪組織內見上皮樣組織細胞、泡沫狀巨噬細胞和巨細胞,圍繞分割單個脂肪細胞,也可見少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②小的壞死灶可發(fā)生輕度纖維化,范圍廣可有囊腫形成,發(fā)生致密纖維化,病變周邊甚至鈣化。
③中央液化囊腫發(fā)生臀部,可能是繼發(fā)注射創(chuàng)傷。
與胰腺炎相關的炎癥性脂肪壞死:
①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病變內脂肪液化顯著。
②病變中央可見脂肪細胞的梗死樣輪廓,胞膜破裂。整個區(qū)域以急性炎癥浸潤為界。
梗死型脂肪壞死:
①見于脂肪瘤和從腸脂垂分離的腹膜組織。
②脂肪細胞僅殘存嗜酸性輪廓,細胞核消失,不伴有炎癥表現(xiàn)。
4真菌性淋巴結炎
條件致病菌,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者及先、后天免疫缺陷者。臨床系統(tǒng)性病變。
各種真菌感染均可累及淋巴結,常見有曲菌、新型隱球菌、組織胞漿菌及白色念球菌。
主要為化膿性炎或肉芽腫性炎,如曲菌是化膿性炎及膿腫形成;新型隱球菌感染則為肉芽腫性炎。
七、環(huán)狀肉芽腫
定義:是病因未明的一種非感染性肉芽腫性疾病,可能是細胞介導的對未知抗原的超敏反應。
特點:
1、常見四肢遠端伸側,偶見口腔黏膜。皮損形態(tài)多樣,呈慢性經過??砂榘l(fā)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腫瘤或感染等。
2、常見真皮中層或上層,膠原纖維有大小不等的灶狀漸進性壞死,特別在壞死周邊部。
3、中心部為較徹底的纖維素樣或凝固性壞死,周邊有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及上皮樣細胞構成柵欄狀排列,形成肉芽腫結構,周圍可見黏液沉積。
4、肉芽腫大小不一,周圍常有多少不等淋巴細胞,漿細胞罕見。
5、多數(shù)病例血管病變不明顯,可見內皮細胞增生腫脹。
6、少數(shù)病例可見變性壞死的膠原纖維通過被覆表皮或毛囊排出,形成表皮的穿孔和潰瘍,稱穿孔性環(huán)狀肉芽腫。
7、皮下組織假類風濕結節(jié)(發(fā)生于真皮皮下交界或皮下的病變)有較明顯膠原纖維嗜酸性變及壞死。
八、肉芽腫性唇炎
1、多見青春期之后,唇腫脹呈巨唇,觸及結節(jié)無指壓性凹陷。
2、在淋巴管周圍有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形成的結節(jié),其內可有多核巨細胞存在。
3、有時不形成結節(jié),僅見血管、淋巴管擴張,腫脹水腫,有灶狀淋巴細胞浸潤。
九、巨細胞性肉芽腫
1、 30歲以下女性多見,多位于下頜前部。鏡下纖維結締組織中有多核巨細胞。
2、這些巨細胞是處于不同分化階段的破骨細胞的前體細胞融合而成,同時具有單核吞噬細胞和破骨細胞的某些特征。
3、有骨樣組織形成,巨細胞多在新生骨周圍或圍繞出血區(qū)灶性分布,間質有多量成熟的膠原纖維組織構成,有分隔病變成結節(jié)狀趨勢。
4、病灶內常有出血及含鐵血黃素沉積,周圍可有骨樣組織及骨小梁新生。
5、不穿破骨質,刮除效果好。
十、異物肉芽腫
定義:由于異物刺激長期存在的慢性炎癥。
特點:
手術縫線、石棉、滑石粉(可見靜脈吸毒者)、隆胸術的填充物、移植的人工血管可以引起異物肉芽腫。
中心為異物,周圍為數(shù)量不等的巨噬細胞、異物巨細胞、淋巴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形成結節(jié)狀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