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新政改革——西漢的崩潰與復古主義的失?。ǘ?/h1>
漢武帝面對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和復古思潮一改“無為”“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而轉(zhuǎn)為銳意進取,在行政上設地方監(jiān)督行政機關刺史、頒布“推恩令”削弱藩國勢力、削弱相權、在前134年建立察舉制。為了迎合和利用當時的社會主流思想,武帝做出了妥協(xié),他采用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舉行“郊祀”“封禪”等典禮,對外則進行連年的戰(zhàn)爭。武帝的這些作為在后人看來破壞了文景時期留下的根基耗盡了積蓄,但從另一方面他打壓了地方豪強的勢力,讓整個社會結構變得相對穩(wěn)定,政治上逐步提高皇權打壓貴族勢力,可以說武帝對文景時期的弊端做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可我們從后來的事實中得出了與初衷完全相反的結論:武帝所做的努力不僅沒有限制地方豪強勢力,反而在過度的打壓下小民只得依附豪強而活,地方的宗族勢力也開始成型。
武帝的財政政策在此做簡要說明,武帝時期為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主要進行以下的方案:鹽鐵專賣、算緡令、均輸平準法、改革幣制、賣官(爵),其中第一和第四由于對王莽的新政影響極大所以在下面會詳談,這里僅簡要說明其他政策:算緡令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稅率很高的增值稅和企業(yè)所得稅,通過壓榨商人既能緩解財政壓力同時能調(diào)整社會貧富差距;均輸平準法大體內(nèi)容是指地方將本應上交中央的貢品轉(zhuǎn)為地方的土特產(chǎn)向其他地方高價賣出并用盈利的價格來購買滯銷的產(chǎn)品然后在荒年在以略高于平常的價格賣出。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用政府來控制市場平抑穩(wěn)定物價同時政府也能取得額外收入,這個做法在后代的歷次改革中都能見到其影子或變形,但理想和現(xiàn)實是兩回事,這種做法的后果往往是中央拿不到錢,民眾得不到實惠,相關官員的相互推卸責任導致巨額的利潤流入到承包商和官員親屬手中。第五種是文景時期舊例,不多做說明。
漢武帝在財政改革方面力度之大時間之長在之前從未有過,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政府獲得了大量的資金同時也榨干了民間的活力,文景時期的富裕在武帝末期變成了夢想,武帝末期重回休養(yǎng)生息政策也是想在改變社會貧富差距的基礎上重回文景時期的繁榮,但武帝沒有注意到過分的壓榨雖然能削弱豪強們的勢力和財力但更多的負擔被轉(zhuǎn)嫁到了本就僅能溫飽的小民身上,這種高壓政策讓民眾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無法滿足從而使民眾投奔豪強不如政府戶籍從而不繳稅,豪強和小民在此時一致的利益關系讓政府的政策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整個社會在此時也發(fā)展到一個無法控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