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晚八點音樂會 | 周深 《臥龍吟》

自己的一些些想法~聽完深深的《臥龍吟》的觀后感,主要是現(xiàn)在初三生正好在學《出師表》,感觸更深,就寫了一大段文字,希望大家看完,文筆拙劣,不知所云,還望諒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臥龍鳳雛,君若得一,可安天下?!?/p>
水鏡先生一句話,讓那個二十七歲、風華正茂的少年身披鶴氅、羽扇綸巾的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出世,便幫助剛剛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的劉備去東吳聯(lián)合,與周瑜一起擊潰了聲勢浩大的曹軍,從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晉帝司馬炎天下一統(tǒng),這種因一場赤壁大火而形成的局面,只在鵝毛大扇一揮之間。
而這個少年,他自己離開茅廬時說幫助先主后自會歸隱,可沒想到,他后來再也沒有回到山林。從二十七歲出山到五十四歲卒于五丈原,他偉大的后半生,全部獻給了一個“蜀”字,和一個名叫“劉備”的人。
最近一直用休閑時間在看B站一位up主用正史角度剖析“三國”。熟知的《三國演義》杜撰成分偏多,所以這個iup主參考了《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古書。最近正好看到了諸葛亮的部分,也正好趕上深深唱這首《臥龍吟》。
正史上孔明先生為什么那么被尊奉?不是因為他杰出的軍事才能?!度龂萘x》有過多的神話成分,甚至將孫權/周瑜所做的“草船借箭”都用到了孔明先生身上??酌飨壬皇擒娛录?,他是治國理政的奇才,是真正能讓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看到“天下為公”希望的一位丞相。他興修水利,積極參與農(nóng)事,調節(jié)稅務,對于征兵征稅務必上心……一切的后勤工作都是為了先主四處征戰(zhàn),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后漢”“蜀漢”,完成他的宏圖大志。但是,一個“義”字比天還大,一場大火讓蜀國失去了剛剛看到的一絲曙光,擺在丞相面前的是混亂不堪,是蠢蠢欲動的南方叛亂。但是丞相用一己之力,讓整個蜀國憑借著天府沃壤充分發(fā)揮經(jīng)濟,打著蜀繡的招牌舉世聞名,這都是丞相所做的事。
只看到五丈原嗎?只看到六出祁山嗎?沒有輜重糧草,哪有一場場戰(zhàn)爭?
丞相之偉大,是在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六出祁山,是“以守待攻”。丞相為了蜀國拼盡全力,而真正奠定下來的治國理政方案也讓蜀國在丞相離開后依然維持了三十余年。
“君可自取?!?/p>
那時四十余歲的丞相,面對著病榻上的先主說出這句話,頓時驚慌失措。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句話,定了后面的十年。
歷史的車輪不會停的。魏國占了天時,吳國占了地利,留給蜀國的只有人和。蜀國是真正基本做到了“大道”的國家,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而一切,都歸功于這位偉大的諸葛丞相。
他固然因小說橋段中的“借東風”“舌戰(zhàn)群儒”出名,他固然因“五丈原”讓人潸然淚下,但丞相最偉大的,是他為了這個國家,忘記了自己。
一篇隆中對,一篇出師表。為蜀國征戰(zhàn)了大半生的丞相,最終將羽扇放在了“克復中原”的旌旗下。
最悲哀的不是秋風里的五丈原,而是鐘會面前的定軍山。漢中的要塞、重要糧道,丞相永遠面對著北方,看著那一片關中平原,他夢寐以求的地方。
征程滾滾,人影固然會被湮沒,可那歷史,永遠、永遠不會忘的。
此生征戰(zhàn)紅塵間,來生還做隴畝民。
諸葛草廬結人境,何處再覓三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