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入海山海關
中國這么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jīng)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長城入海山海關老龍頭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起點,如果把萬里長城比做一條巨龍,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老龍頭便是這條巨龍的入海處,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長城。
(山海關關城)

明初,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抵御元朝殘余勢力的侵擾,徐達勘察舊燕山長城抵海的線路時,發(fā)現(xiàn)永平府境內(nèi)的遷民鎮(zhèn)“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huán),石河西繞”,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此設立了山海衛(wèi),緊接著又在這里“筑城為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依山靠海,故得名山海衛(wèi)城。
(山海關古城)

明代中后期,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zhuǎn)向女真,由陸路轉(zhuǎn)向海路。明萬歷七年(1579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在長城瀕海處增筑入海石城七丈,經(jīng)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督師經(jīng)略和增修加固,成為拱衛(wèi)京師的海防要塞。同時它與角山長城,威遠城構成犄角之勢,拱衛(wèi)著山海關城。

老龍頭不斷修筑,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nèi)外成為一統(tǒng),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御的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光覽勝的佳境。

現(xiàn)景區(qū)占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大部分為重建復建。
寧海城、守備署

始建于明代,長城軍事防御建筑中唯一的一座海堡城。城中有軍事指揮機構守備署,駐扎水師龍武營三個營,戰(zhàn)船百余艘,兵員達千人之多。
(明戰(zhàn)船模型)

(龍武營)

明代戍邊兵丁兼有屯田使命。
(龍武營糧倉、糧食加工)


守備之名始于明代,正五品武官,轄官員一千余人,公署設在寧海城內(nèi),四進封閉式四合院,正堂是守備部署軍事,調(diào)兵遣將的地方,清代沿用明代兵制。



守備衙署后宅是守備家眷的房,俗稱夫人房,分外室和寢室。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老龍頭,寧海城、守備署被毀。
澄海樓
澄海樓是老龍頭的最高點,明初修筑,后改建為二層樓閣式建筑,全木結(jié)構,乾隆皇帝4次來此登樓觀海。


靖鹵臺
長城唯一建在海中的敵臺,又稱“靖鹵一號敵臺”。嘉靖44年(1565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應元始建,萬歷初年,戚繼光整修長城時重建。


戚繼光在1200華里的薊鎮(zhèn)長城上筑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稱“敵臺之首”,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可住兵、屯武器、觀察敵情和防御。戚繼光親命名為“靖虜臺”,后改為“靖鹵臺”?!胞u”指海水,與“敵虜”的“虜”諧音,靖鹵一名雙關。
入海石城

穿過靖鹵臺就到了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立于海水之中,為我國唯一的一段海上長城。明萬歷七年(1579年)戚繼光派參將吳惟忠修建。伸入海中22.4米,寬8.3米,高9.2米,九層巨石壘砌。
海神廟

始建于明初。沿海百姓為了祈求海上平安,在老龍頭西側(cè)相繼修建了海神廟、天后宮、龍神廟和北海神廟,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毀壞,1989年重建。廟宇置于海中,由北向南依次為牌坊、三孔石橋、山門、海神殿、天后宮、觀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