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百年老物
這是一口有百年歷史的小箱子。是我妻子的太姥姥的父親當(dāng)年留下的。清末民初之際,他來到東北打工,不幸因病去世。臨終托熟人把一箱子遺物帶回山東老家交給妻女。然而人心不古,太姥和她的母親拿到東西后,箱子是沒有上鎖的,偌大的箱子里只剩了一塊金殼手表。后來這個箱子被留下來做個念想,一直保留至今。

前陣子收拾屋子看到了這個東西,我打磨掉了污跡,看到板材依舊很結(jié)實。而且材質(zhì)好像是胡桃木的,于是翻新了一下。這個木匣,框架應(yīng)該都是胡桃木,只有底部是另一種木材,好像是榆木。我畢竟不是真正的木工,眼力不行。

重新打磨拋光,然后上了防腐木油。又買了一些護角折頁之類的五金件,重新裝飾一番。

木匣的銅鎖和鎖鼻是原裝的,我用3000目的砂紙簡單拋光了一下,把有輕微銹蝕的表面處理了一下。這就是古人為什么愿意用銅器而不是鐵器的原因。鐵元素活潑,極易氧化。而銅不容易生銹,即使銹蝕也只是淺淺一層。說實話,那種暗綠的銹斑其實還有點味道,充滿了年代感。所以我把鎖頭拋光了一側(cè),另一側(cè)保留了原樣。

鑰匙自帶的掛鏈很可愛。

內(nèi)部的木紋,我用的透明的木油,這是木頭本色。手機照出來效果一般,但真實的質(zhì)感非常好。柔和而細膩,有種很舒服的感覺。在翻新的過程中,我能感覺出來這是一個正統(tǒng)木匠的手藝,但是做的并不精心。中規(guī)中矩,卻帶著點敷衍的感覺。不過這木匣也非是工藝品,這也屬正常。但對于我們來說,它卻是有著些情感上的特殊意義。所以翻新起來,自然就要仔細的多。

現(xiàn)代文明越是發(fā)達,人們越是在鋼筋水泥和化工產(chǎn)品的包圍之中。有時候,我們反而產(chǎn)生出對自然材質(zhì)的制品的一種親切感。我這幾年就越來越喜歡木質(zhì)的東西,有時候自己也試著做一些小東西??赡苁且驗槲覀兌际谴笞匀坏脑煳?,所以本能的互相吸引吧。

哈哈,哈爾濱在大規(guī)模做核酸檢查。?加一個核酸的梗,標(biāo)記一下時間點。本來上了一張核酸的搞笑圖,居然說我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