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越火出圈,越讓人心情復雜

頂尖學校的精英們是如何生活的?
圍觀名校生活,已經成為了新型互聯(lián)網(wǎng)奇觀。
看學生們上興趣課、辦成人禮、參加花樣百出的社會項目……儼然取代了過時的“豪宅探訪”“米其林探店”,化身為打工人的新型白日夢素材。

在這些視頻的評論區(qū),有人驚嘆于豐富的課程設置和課余活動,也有人贊美學生們的自信和眼界。

無數(shù)普通人沉浸在那些難以企及生活場景中,并由衷地投去salute的目光。
01
“名校生的日常,
讓我感受到世界的參差”
我其實挺能理解這種“窺視名?!钡男膽B(tài)。
不然,清華北大也不會成為每個北京旅游團必去的打卡勝地。
前幾年也有過一系列介紹名校的視頻,不過大多還是以“探訪”為主。
博主要么是去旅游,要么是去培訓,似乎總帶著點隔靴搔癢的意思。
哪兒像如今,名校學子紛紛下場展示生活,給大家提供360度環(huán)繞式的解說體驗。

歐陽娜娜在Vlog里分享自己在伯克利的生活。
當打工人拎著豆?jié){擠上早高峰的地鐵時,他們已經開啟了精彩的一天——至少是在短視頻的宇宙里。
在食堂吃完健康美味的早飯,踏著朝陽奔赴明亮寬敞的教學樓;
經管課上跟老師一起玩大富翁感受貿易規(guī)律,堪稱是“聊著天就把知識學了”。

學英語不需要乏味地照著課本剖析語法,也不用昏昏欲睡地朗讀課文;
而是跟同學在日常對話之余,討論如今最火的話題和時尚潮流。

當你苦于學校老師教學水平差、講課態(tài)度敷衍,完全學不到東西的時候;
人家不僅本專業(yè)的教授云集,沒課時還能免費去蹭其他學院的知名講座。

以為這就是“精英生活”的全部了?
名校vlog總會用看似不經意的姿態(tài),再次給網(wǎng)友的內心帶來沖擊。
比如大家對大學食堂的印象,通常是油膩的塑料桌椅和鬧哄哄的人群;
結果視頻中的食堂不僅寬敞明亮,而且審美在線。

有的學校甚至在食堂里擺了一架三角鋼琴;
坐在琴凳上的不是從外面聘請的專業(yè)表演者,是背著書包的學生。
這至少說明了兩件事:一,人家的鋼琴不是需要謹慎對待的裝飾品,是可以讓人上去彈的;
二,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樂器,而且還達到了當眾表演的水平。
日常娛樂都已經這樣了,大型活動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從場面到節(jié)目質量,動輒碾壓明星演唱會?!?/span>

而且他們不止會搞文藝——還會自制動漫、游戲,以及給山區(qū)的孩子們遠程授課。
隨便一個周末的社團活動,搞得像是大神訓練班。

關掉手機看看自己,大學期間只加入了笛子社,四年只學會了3首曲子。
這能比嗎?根本比不了。
前段時間火了一個“北大附中美好生活”的視頻,博主經常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自己的高中日常;
他們學校實行的是大學形式的選課制,大家都是自選課表。

沒人管發(fā)型也不用穿校服,堪稱是比青春劇里還恣意的高中生活;
更不要說選修課的種類,完全超出了網(wǎng)友們的認知。

而這樣令人大開眼界的細節(jié),在這些名校vlog中從來都不少。
比如上海某中學的國際部衛(wèi)生間不僅豪華又干凈,甚至還帶密碼;

或者是校園里養(yǎng)動物啦,連跑操都要一起跑。

還有這幾年相對“普及”了一點的成人禮。
根據(jù)編輯部某位來自小縣城的實習生回憶,自己高三時也參加過學校的成人禮。
只不過他的成人禮是在操場上灰頭土臉地高考宣誓;
而視頻中的成人禮,是穿上禮服參加合照。
當大多數(shù)人對美好高中的想象,還停留在“老師少管點”“校規(guī)放松點”的程度范疇;
視頻中的這些高中生,早已經過的比大學還豐富多彩。
也難怪會有人“心懷敬意”地評價:
“這種校園生活別說經歷了,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
02
圍觀名校是一種“剛需”
這些視頻中的生活,當然也不全是真的。
比如北大附中的那個視頻其實拍攝于校園開放日,所以學校里才會有這么多娛樂活動。
但圍觀網(wǎng)友們依然覺得大開眼界,并不斷與自己的生活進行比較——
“我的語文課是跟著老師背課文,人家的語文課用線裝本抄《論語》。”
我們之前曾經分析過,網(wǎng)友喜歡看人介紹豪宅的心態(tài)。
就像神秘世界的大門對自己開了一道縫,里面冒出了無數(shù)做白日夢的素材。
但圍觀名校似乎又有點不一樣——
幾乎沒人會把自己代入到學生本人的身份中去。
在眾多名校生日常的vlog中,“xx特供”是非常受歡迎的概念。
有個博主的簡介里寫著清華大學的管理學博士,點贊最高的視頻除了自家“三代清華人”的畢業(yè)證書,其次就是介紹清華的食堂。
她特別提到清華有自己的菜園和食品工廠,師生吃到的東西都是“一條龍生產”的;

還在鏡頭前展示了清華自制的酸奶和酸梅湯。

明明這些也都是再普通不過的食物。
但只要冠上名校的名頭,你不由自主地就想給它加一層“上流”的濾鏡。
就像那些剛剛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的年輕人,往往會對公司的各種福利格外在意;
所謂的“名校特色”,其實也有點這個意思。
與財富相比,名校的光環(huán)似乎更加讓人信服,但同時也更加高不可攀。
“考上什么學校,就決定你未來的層次”,似乎一直是刻在我們腦海深處的邏輯。
即使偶爾聽說有人“落下凡塵”,也堅信那是小概率事件。
某種意義上,人們看的也不是校園生活,而是所謂“精英生活”的圖景。
說白了,無論是免費校車還是自產飲食,都是頂尖學校最不值一提的部分;

但卻又是格外明顯的象征——象征著被一個精英世界所接納。
我或許可以咬咬牙去吃幾千塊的餐廳,無法擁有視頻中那個“可以打折的名校學生證”。

與其說網(wǎng)友們是做什么自我代入的白日夢,倒不如說是想看看那個自己永遠都夠不著的世界。
隨著短視頻越來越普及,在這個堪比影視劇的世界里,主人公們的平均年齡也越來越年輕。
但相同的點在于,一定跟那種被校規(guī)和做題充斥著的學校生活不一樣。
去上個自習,要帶齊蘋果三件套;

發(fā)型、飾品更是個個不落,還不忘裝上一杯健康果汁。

再想想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只有不能過耳的頭發(fā)、不能露出的衛(wèi)衣帽子,和不能拿進教室的手機。
更要命的是人家看起來活得比你快樂多了,偏偏最后的結果還甩開你一大截。
就像《小舍得》里的夏歡歡,平時唱歌玩耍一樣沒落;
考試之前突擊幾個月,成績就能從全班吊車尾升到了前幾。
當時大家都還吐槽說所謂“快樂教育”的劇情,大概只存在于電視劇里。
“是我唐突了,這樣的美好生活原來真的存在?!?/span>
03
它越火,越容易翻車
別看名校似乎是直到最近,才成為短視頻界的流量密碼;
但人們的窺探欲其實早就存在了。
自詡小鎮(zhèn)青年的網(wǎng)友阿亮,從小就對各種“某名校給校友募捐幾十萬”的神秘傳說心向往之;
而網(wǎng)上那些頂尖高校的大型活動,也常常有路人在彈幕里表示祝賀。

與其說這些視頻火得“莫名其妙”,倒不如說對所謂精英生活的好奇與羨慕,本身就深藏于大眾心中。
只是這種羨慕往往經不起回味,反而越來越苦澀。
那個火出圈的視頻,“北大附中美好生活”,本來也只不過是名校vlog中的一員;
但被流量推到更大的范圍之后,人們的情緒就已經不僅僅止于欣賞。

再加上更多所謂名校畢業(yè)的年輕人站出來,說自己在學校里沖成績、做展示、參加比賽,同樣“很辛苦很努力”;

網(wǎng)上有關“你根本不懂什么是辛苦”的論調越來越多,對立情緒也越來越明顯。
我記得大概7、8年前,大家還是很有那種“素質教育崇拜”的。
正所謂“越好的學校管的越松”,學風開明、活動豐富,曾經被認為是一所好學校的必備特征。

那會人們對名校的崇拜是全方位的——既羨慕他們生活的多彩,又敬佩這種寬松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的眼界;
但現(xiàn)在,心態(tài)似乎有了微妙的變化。
“小鎮(zhèn)做題家”的表述一開始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還帶著點死讀書的嘲諷意味;
而如今,更多人開始自動擠到這個標簽之下抱團取暖。
很多打著“雞娃焦慮”旗號的電視劇,慣例要在結尾傳遞點“快樂至上”的教育理念;
但觀眾越來越不吃這一套:“劇里的小孩要么來自中產家庭,要么是學神,站的地方就已經是我努力的終點了。”
這次圍觀名校生活而導致的風波,更像是短視頻時代一場猝不及防的風暴。
沉浸式地滿足了大家對名校的窺視欲;
但同時也讓兩群原本沒什么交集的年輕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相對而視。
從未摸到過名校大門的人,會對門內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投去難以置信的眼神;
而身處其中的人,卻又會拼命強調自己的努力和“普通”。
但有趣的是,當名校生不再強調自己的“辛苦”時,人們對于名校生的羨慕似乎又會瞬間復原。
比如上個月火的那個“人大附中學生英語能力有多強”的視頻,評論里就是一水的瑞思拜。

很多人不是不相信“解放天性、開拓眼界”;
而是不相信這些能被用在家庭普通、天資普通、哪兒哪兒都普通的自己身上。
在短視頻時代,流量可能猛然砸到任何人的頭上,并把某個小圈子的生活推向更大眾的視野。
類似的針尖對麥芒,大概還會一次次地發(fā)生。
這樣的“被動交流”,導向的往往不是互相理解;
反倒在雞同鴨講的氛圍中,連彼此的存在都變得越來越扎眼。
但也不一定。
或許那些被批“傲慢”的年輕人,在挨過幾次罵之后,也會放棄在網(wǎng)上的爭辯。
畢竟,只要完美地呈現(xiàn)出“優(yōu)秀”這個標簽,名校生就依然是被大眾羨慕、被仰視的對象。
可世界的參差永遠不是靠閉口不談就能填平的。
只要年輕人依然能在人生中感受到無力和缺憾,人們對于“名校”的復雜情緒,就從來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