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3大放血 大眾用降價換時間
汽車降價是目前國內市場上的主旋律,就算是曾經在國內擁有“神車”稱號的大眾也不能例外。

7月7日,上汽大眾官方發(fā)布消息,旗下入門級電動車ID.3推出限時價格。即在今年7月31日前,原本官方起售價為16.29萬元的ID.3,目前僅需12.59萬元就可以拿下。
對于一款純電動緊湊型轎車來說,這個價格還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雖然上汽大眾這次只是限量7000臺,但如果銷售效果比較好,其實不排除上汽大眾未來會延續(xù)相關活動或者推出其他活動,來推高ID.3以及整個大眾在國內ID.系列電動車的銷量。
ID.3降價并非個例
上汽大眾這次給ID.3大幅降價并非個例:
一方面,這次ID.3的降價并非第一次。在今年3月份國內的大規(guī)模降價潮中,上汽大眾的ID.3已經經歷了一次降價,彼時ID.3全系優(yōu)惠幅度大概在2萬元左右。而這次上汽大眾再度加碼優(yōu)惠幅度,可見3月份的那次降價效果并不明顯。在短期內ID.3產品力無法根本性提升的情況下,降價成為唯一能夠拉動ID.3銷量的方法。

另外一方面,南北大眾的全系ID.系列電動車都有不小的折扣。上汽大眾旗下的另外兩款電動車ID.4 X、ID.6的優(yōu)惠幅度從2萬元到4萬元不等;而一汽大眾的ID.4 CROZZ起售價降低至15.59萬元,部分車型最高降幅5.4萬元;ID.6 CROZZ長續(xù)航PURE+版的降幅更是高達8.7萬元,其他車型降幅介于5.6-6.9萬元。

在豐田、通用、本田等外資品牌持續(xù)在國內投放電動車的情況下,大眾通過調整ID家族的價格來提升終端銷量。尤其是像上汽通用推出的基于奧特能平臺的中大型純電動SUV別克E5起售價僅為20.89萬元,對于大眾MEB平臺電動車的壓力可想而知。
新能源汽車百萬庫存壓頂
相比于外資品牌競爭對手在國內投放的新車,其實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大環(huán)境并沒有銷量數(shù)據(jù)上那么“美好”。

根據(jù)乘聯(lián)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2022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產量大約666.5萬輛。但全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上險量僅為524.9萬輛,剔除出口的61萬輛,在2022年底仍有80.6萬輛新能源汽車未上牌,成為了庫存車。

同時,考慮到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嚴重,新能源汽車庫存車數(shù)量的上升也在情理之中。在現(xiàn)有的國民經濟發(fā)展速度下,如果沒有非常強烈的政策刺激,國內汽車行業(yè)銷量將處在一個長期穩(wěn)定的過程中。因此盡快降價,迅速出貨,也就成為大眾的優(yōu)先選項之一。
大眾用降價換時間
對于大眾來說,MEB平臺的電動車在國內電動車市場上銷量并不樂觀。雖然ID.系列在國內外資品牌中電動車銷量靠前,但是在和國內的一眾新勢力以及自主品牌車企相比,便遜色了不少。

在今年1-5 月根據(jù)乘聯(lián)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看,ID.3的銷量為 11846 輛,南北大眾的ID.4合計銷量為為19450 輛,作為一款中大型SUV,南北大眾的ID.6銷量為7630 輛。
MEB在國內沒有取得預期中的銷量,主要原因還是產品力不夠。在特斯拉以及國內一眾電動車面前,大眾在智能座艙以及自動駕駛這兩個領域的落后是顯而易見的。
下一步,大眾必然是將希望寄托在MEB+和PPE甚至是SSP這樣的新一代平臺上,尤其是SSP平臺按照規(guī)劃將部署大眾的E3 2.0以及高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將成為最大的看點。因此在SSP平臺上,大眾有望在產品力上直接對標特斯拉。

此外,撇開在海外大眾全力發(fā)力SSP平臺之外,大眾在國內也已經投入數(shù)以百億的資金,希望借用中國的本土力量來追趕市場的領先水平。當下,大眾已經和地平線、中科創(chuàng)達等成立合資公司之前,也傳出過大眾希望和華為的自動駕駛團隊進行合作。
所有這一切都反映出大眾已經深刻認識到在智能電動車領域,中國市場和全球其他市場完全不一樣。只要給大眾足夠的時間,無論是在海外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大眾都將發(fā)起新一輪的反擊。

對于希望購車的用戶來說,大眾接下來再度降價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不過降價是一柄雙刃劍,即使這次降價能夠提升ID.3在終端市場的銷量,對大眾品牌帶來的反噬不容小覷。未來即便ID.3升級到MEB+或者將來的SSP平臺之后,ID.3的價格也很難再回到之前的局面。
不過對于大眾來說,避免ID.系列被邊緣化,等待下一代產品力更強的車型問世,成為大眾當前在國內電動車市場上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