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巡洋艦介紹-阿賀野級
? ??阿賀野級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建造的一型巡洋艦,該級艦也是IJN裝備的最后一型水雷戰(zhàn)隊旗艦,共建造四艘:?阿賀野(Agano)、能代(Noshiro)、?矢矧(Yahagi)、酒匂(Sakawa)。

《華盛頓海軍條約》及《倫敦海軍條約》于1936年底到期后,美國很快于1938年通過了第二次文森法案,美國海軍將建造包括三艘南達科他級和兩艘埃塞克斯在內(nèi)的四十六艘,總排水量二十六萬噸的新艦艇。


為應對美國海軍肉眼可見的飛速擴張,日本也很快發(fā)起了昭和14年度艦艇補充計劃(即丸四計劃或④計劃)。該計劃包括兩艘戰(zhàn)列艦(大和級110及111號)、一艘航空母艦(大鳳)、四艘乙型巡洋艦(阿賀野級)、兩艘丙型巡洋艦(大淀級)、十八艘甲型驅(qū)逐艦(陽炎、夕云、島風)、六艘乙型巡洋艦(秋月)以及其他各型軍艦共80艘。

其中阿賀野級就是為了取代已經(jīng)服役許久的長良級巡洋艦,作為新的水雷戰(zhàn)隊旗艦。

首艦阿賀野于1940年6月18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41年10月22日下水,1942年10月31日服役;二號艦能代于1941年9月4日在橫須賀造船廠動工,次年7月19日下水,1943年6月30日竣工;三號艦矢矧于1941年11月11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42年10月25日下水,1943年12月29日完工;四號艦酒匂于1942年11月21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44年4月9日下水,同年11月30日竣工。

艦員:726人
標準排水量:6652t
滿載排水量:7710t
艦艇尺寸:174.5m×15.2m×5.6m
防護:舷側裝甲厚度60mm,水平甲板20mm,主炮塔正面裝甲25mm
動力:4座艦本式蒸汽輪機,6臺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主機輸出功率100000馬力
續(xù)航力:6000海里/18節(jié)
航速:35節(jié)
武備:
3座雙聯(lián)裝四一式152mm/50倍徑艦炮
2座雙聯(lián)裝九八式76mm/65倍徑高炮
2座三聯(lián)裝九六式25mm高炮
?(改裝后25毫米高炮變?yōu)?0座三聯(lián)+30座單裝)
2座四聯(lián)裝九二式610mm魚雷發(fā)射管
(配九三式氧氣魚雷16條)
艦載機:2架水上偵察機,1座彈射器

由于日本戰(zhàn)時造艦進度緩慢,該級首艦完工時已是中途島海戰(zhàn)后,IJN開始走下坡路了。??
? ??1942年11月20日,剛剛服役后不久的阿賀野號被編入第十戰(zhàn)隊前往所羅門群島,之后取代了長良號成為了新的戰(zhàn)隊旗艦,然而此時的太平洋上已經(jīng)幾乎不存在由輕巡帶領水雷戰(zhàn)隊大顯神威的環(huán)境了。面對優(yōu)勢越來越大的美軍航空兵,阿賀野級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孱弱的防空火力。
? ? 阿賀野號曾參與了韋瓦克侵攻戰(zhàn)、奧古斯塔皇后灣夜戰(zhàn)等戰(zhàn)役,但均無戰(zhàn)果,之后便一直擔負輸送任務。1943年12月因受到潛艇攻擊而受傷,返回土魯克群島緊急修理后再次參戰(zhàn),1944年2月16日向本土返航途中,再次受到潛艇攻擊中2雷而沉沒,成為了第一艘沉沒的阿賀野級。

? ? 能代號完工后取代了神通號成為新的第2水雷戰(zhàn)隊旗艦。

? ? 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zhàn)中,該艦隨同栗田艦隊行動參加了薩馬島海戰(zhàn),10月26日在返航途中遭美軍TF38特混艦隊空襲,沉沒于菲律賓西北方海域。

? ? 矢矧號完工后接替了阿賀野,成為新第10戰(zhàn)隊旗艦,隨后被調(diào)往菲律賓歸屬小澤機動部隊。1945年4月6日,擔任第2水雷戰(zhàn)隊旗艦的矢矧隨大和號戰(zhàn)列艦一同參與菊水特攻,次日被美機炸沉于東海海面。

? ?酒匂號于1944年11月30日方告完工,是舊日本海軍竣工的最后一艘巡洋艦。1945年1月,該艦成為了第一水雷戰(zhàn)隊旗艦,之后一直停泊在吳港。后來,隨著美軍空襲日益頻繁,該艦又轉移到了舞鶴港。

至日本投降戰(zhàn)爭結束時,該艦是IJN少有的還具備行動能力的大型戰(zhàn)艦。酒匂號在結束了戰(zhàn)俘遣返任務后被移交給了美國,1946年7月1日,該艦在比基尼島附近海域參與十字路口行動,被原子彈炸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