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 方法
以半蓮式單盤而坐,右腿在左腿之上,雙手掌心向上,置於腿根,右手疊左手之上。身體挺直,把心放在當前的任務上。合掌於心前表示敬意,憶念佛、法、僧的功德:
Buddho me nātho. Dhammo me nātho. Sa?gho me nātho.
佛是我的依止,法是我的依止,僧是我的依止。
接下來在心里默念:
buddho, buddho; dhammo, dhammo; sa?gho, sa?gho.
『佛陀、佛陀; 達摩、達摩; 僧伽、僧伽?!籟憶念佛法僧]
把手放回腿根,默想『佛陀』,三次。
接下來,默想出入息,成對數(shù)息。首先,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作十次。再開始: 隨著入息,默想『佛陀』,隨著出息,默想『佛陀』,作七次。再開始: 隨一次出入息,想一次『佛陀』,作五次。再開始: 隨一次出入息,想三次『佛陀』,如此作三次出入息。
現(xiàn)在你可以停止數(shù)息,只隨著入息、默想『佛』,隨著出息、默想『陀』。讓呼吸放松自然。使心保持完全靜止,專注於出入鼻孔的呼吸。出息時不要把心送出跟著它; 入息時也不要讓心跟進來。讓你的覺知寬廣、愉快、開放。不要過於強迫心。要放松。想像你置身於廣闊空間中呼吸。使心保持靜止,好比海邊的一根木樁: 漲潮時不上升; 退潮時也不下沈。
當你達到這個靜止層次時,可以停下不想『佛陀』了,只單純地覺知呼吸的感受。
接下來,慢慢地把注意力引向內部,聚焦於諸種呼吸層次——那些能夠升起種種直覺功能的重要層次;直覺功能包括: 天眼智、天耳智、他心智、回憶前生的智能[宿命智]、了解不同的人與動物死後重生處的智能[生死智]、了解與身相聯(lián)並能爲身所用的諸元素或潛力的智能[神足智]。 這些元素來自呼吸[氣] 的本位[ the bases of the breath]。第一本位: 把心定於鼻端,接著慢慢移至前額中央,即第二本位。保持覺知的寬廣。讓心在前額停留片刻,再把它帶回鼻端。繼續(xù)在鼻端與前額間將其來回移動,如上下爬山一般,做七次。接著讓它停駐在前額。不要讓它回到鼻部。
從此處,讓它移動到第三本位: 頭頂中央,在該處停駐片刻。保持覺知的寬廣。從該部位吸氣,讓它傳遍整個頭部,片刻後使心回到前額中央。在前額與頭頂之間把心來回移動七次,最後讓它停駐在頭頂。
接下來,把它帶入第四本位: 腦中央,讓它靜止片刻,之後把它帶出,回到頭頂。在這兩處之間來回移動它,最後讓它定駐於腦中央。保持覺知的寬廣。讓腦內精細的呼吸[氣]傳到頭部以下的身體各部位。
當你達到這一步時,可能會發(fā)現(xiàn)呼吸[氣]開始升起種種禪相[nimitta],例如見到或感覺到頭內部有熱、冷、或麻刺感。你可能看見一團蒼白模糊的蒸氣、或者看見自己的頭骨。即便如此,也不要讓自己受任何現(xiàn)象的影響。你若不要禪相出現(xiàn),可作深長呼吸,直入內心,它會立即消失。
見到禪相出現(xiàn)時,要帶著念住,把覺知聚焦其上——但確定一次只觀察一種禪相,選最舒服的那一個。一旦你掌握住它,便要把它擴大,使它大如你的頭部。明亮色白的禪相於身心有用: 它是一種純淨的呼吸[氣],可以清洗體內血液,減少或消除身體的痛感。
當你使這團白光大如頭部之後,把它往下帶到第五本位: 胸部中央。等它牢固定駐後,就讓它擴展開來,充滿胸腔。使這團呼吸[氣]儘量發(fā)白發(fā)亮,之後讓呼吸[氣]與光亮兩者傳遍全身,外至每個毛孔,直到身體的不同部位如圖像般自行呈現(xiàn)。你若不想要這些圖像,作兩三次長呼吸,它們會消失。使你的覺知保持靜止而寬廣。對可能穿入呼吸[氣]的光亮之中的任何禪相,不要讓覺知攀附它或受其左右。審慎看守心。令它保持合一。令它連續(xù)專注單一所緣: 即精細的呼吸,讓這團精細的呼吸彌漫全身。
達到這一步時,知見將逐漸開始展現(xiàn)。身將輕安如絨毛。心得安息而清新——柔順、獨處、自足。身極度愉悅,心極度自在。
你如想獲得知見與技能,則要修習這些步驟,直到能夠熟練地進、出、安住。掌握這些步驟之後,你將能隨時升起呼吸[氣]禪相——即那個明亮的白色球體或光團。需要知見時,只要令心寂止,放開一切攀緣,只留下那團明亮與空性。想一兩次你欲知之事——內在外在、關己關他——該知識將會升起,或者意像將會顯現(xiàn)。爲了達到專精,如有可能你應當直接跟一位精擅此道者修習,因爲這等知見惟有來自禪定。
來自禪定的知見分兩類: 世俗知見[lokiya] 與出世知見[lokuttara] 。有了世俗知見,會升起執(zhí)取,執(zhí)取你的所知所見,執(zhí)取那些顯現(xiàn)出來爲你升起知見的事物。你的知見,和透過你的技能的功力給你知見的事物,乃是真與假的混合體——但此處之『真』,也只是心造作層次上的真,任何造作的事物本質上是易變、不穩(wěn)定、無常的。
因此,當你希望進一步達到出世層次時,就把你的一切所知所見彙集成爲單一所緣[ekaggatāramma?a] —— 看看見它們都有同樣的本質。把你的一切知與覺聚集在那同一點,直到你明察真相: 這一切事物僅僅是依其本性,在升起、消逝。不要試圖抓住你的那些覺知對象——即所緣——把它們當成是你的。不要試圖抓住來自內在的知見,把它們當成是你自己的。讓這些事物隨其自性運作。抓住所緣,便抓住了苦。抓緊知見,它將轉成苦因。
因此: 入定寂止之心,升起知見。該知見即是道。所有來之即去、給你知見的事物,都是苦。不要讓心抓緊它的知見。不要讓心抓緊顯示出來給你知見的諸所緣。讓它們隨其自性。使你的心有自在感。不要抓緊心,也不要臆想它該這樣那樣。只要你還在臆造自我,你便受無明[avijjā]之苦。當你真正了解這一點時,出世知見將會在內心升起——那是最尊貴的善德,是一個人所能經曆的至高喜樂。
總結起來,修持的基本步驟如下:
一、從內心除去一切不良所緣。
二、使心住於善所緣。
三、把諸善所緣彙集成單一所緣——即禪那的一所緣性。
四、觀此單一所緣,直到你看見,它如何是 anicca?:無常; dukkha?:苦; anattā: 非我亦非任何人——空性、虛空。
五、讓一切好壞所緣順其自性——因爲好壞共存,本質等同[8]。 讓心順其自性; 讓覺知順其自性。覺知不生不滅。這就是寂靜法[santi-dhamma] ——寂靜的實相。它知善,但覺知非善、善非覺知。它知惡,但覺知非惡、惡非覺知。換句話說,覺知既不執(zhí)取知識,也不執(zhí)取被覺知的事物。它的本質真正具元素性[dhātu] ——如蓮葉上的水珠,無瑕純淨。這就是何以稱它爲 asa?khata-dhātu [9]之故: 非造作的真元素。
當你能走過這五步時,你將發(fā)現(xiàn)殊勝的體驗在內心顯現(xiàn),那就是你的止觀禪修所成就的技能與波羅蜜[圓滿]。你會證得前述的兩類善果: 世俗善果,爲你自己、也爲全世界的衆(zhòng)生帶來身的安甯; 出世善果,爲你帶來心的安甯,帶來寂靜、清涼、綻放的喜樂,直趨涅槃,遠離生老病死。
以上是呼吸禪定主要原理的簡要闡述。你把這些原理應用於實修時如有疑問或困難,希望直接向傳授此道的人士學習,我願意儘力助你,以便大家同證佛陀教導的甯靜與安詳。
多數(shù)人會覺得比起上述的方法一,下文的方法二較爲易學、放松。
[8]『好壞共存,本質等同』: 據英譯者,這是指從三相角度,好壞所緣皆爲無常、苦、非。
[9]『asa?khata-dhātu 』: 非造作的元素。涅槃同義詞。
念住呼吸與禪定開示
[作者]阿姜李-達摩達羅
[英譯]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