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河干流在“山東省”境內,為什么經常會發(fā)生改道現象?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南麓,總體流向自西向東,在我國北方畫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最后在我國山東半島北側注入渤海。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主要是源于黃河黃色的河水,黃河河水中由于含沙量極大,在某些河段甚至一碗水中能有半碗沙子,高含沙量使得黃河河水泛黃渾濁。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河水中的沙子主要來源于流經的黃土高原,黃河每年的輸沙量在16億噸左右。

黃河巨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區(qū)由于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從而塑造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同樣是由于黃河的高含沙量,使得黃河下游的河床由于泥沙沉積而不斷抬升,成為“地上河”。地上河作為“懸河”,不僅急難馴服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而且還使得黃河極易改道,一旦決堤,黃河水就會往地處流,很難再回到原先的河道中去了。在歷史上黃河改道時有發(fā)生,而且次數還不少,在北至海河流域,南抵淮河流域的廣闊范圍內,黃河閃展騰挪,進行著大范圍的改道。

我們從“黃河下游河道變遷圖”來看,在西漢、東漢和北宋時期,黃河下游河道自西南往東北流動,在山東以北注入渤海,河道位置在現今黃河河道以北,距離較近。在南宋、明代和清代時期,黃河下游河道自西北往東南流動,在山東以南注入黃海,河道位置在現今黃河河道以南,距離較遠。看了這個圖,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黃河自西向東流動,一來到山東就會發(fā)生改道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黃河從潼關往下游,河流流向從自北向南轉向自西向東流動,但是由于地形原因,黃河不可能一直向東注入海洋,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位于山東的“山東丘陵”。山東丘陵是我國三大丘陵之一,是由古老的結晶巖組成的斷塊低山丘陵,從地質構造來看,屬于斷層中的地壘。山東丘陵包括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和徂徠山等山脈,其中泰山主峰玉皇頂是最高山峰,海拔為1532米。由于山東丘陵的存在,黃河干流到達山東時,只能選擇往北或者是往南流動,從而也就更容易發(fā)生改道現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