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他往“帶貨”這坑里推了

過去在直播帶貨這個行業(yè)里,只有一種人能獲得成功:口條強、團隊大的。
現在又多了一種——“道德高尚的可憐人”。
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尋親二十年,找到兒子后發(fā)視頻誠懇致謝,并希望大家不要打擾孩子。
被網友們視為堅韌、樸實、善良的象征,稱呼為“郭爸爸”。
而許多人向郭爸爸表達支持鼓舞的方式,是在新聞下呼吁:
“郭爸爸去直播帶貨吧!我一定買?!?/strong>

這樣的呼聲已不是第一次出現。
“錯換人生”案件,江歌媽媽,泰國孕婦墜崖事件,備受爭議的林生斌,已被證實利用貧困兒童擺拍的韓文團隊……
當龐大洶涌的善意與利益交錯的生意捆綁,事件的發(fā)展方向或許注定偏航。
01
在直播帶貨被視為如今最能“賺快錢、賺熱錢”的形式,進而成為無數人熟悉的買賣模式后。
網友們就陸陸續(xù)續(xù)地開始為那些社會新聞事件中的可憐人,頒發(fā)“帶貨豁免權”金牌。
明星網紅要做帶貨生意,免不了被質疑“恰爛錢”“貨品質量如何”。
當對象成為新聞事件中的“可憐人”,戒備與抵觸瞬間撤下。
“支持你直播帶貨”,成為一種對個人道德的肯定與褒獎。
幾個月前的“錯換人生28年”案件,江西許敏的兒子與河南杜新枝的兒子出生后被抱錯。
因為種種疑云,網友質疑杜新枝有“偷換”孩子的嫌疑,惋惜江西孩子郭威“本可以成為軍官,最后止步中?!?。
許媽媽郭威一家被認為是事件里的可憐人,網友勸他們開直播、賺賺錢。
4月,兒媳婦田靜開始做帶貨生意。

杜新枝質疑田靜“抓住每一個節(jié)點”直播賺錢
先是賬號粉絲數短時間內漲到幾十萬,后續(xù)的帶貨業(yè)績也十分可觀,一度沖到了抖音帶貨榜第二,僅次于羅永浩。
兒媳婦的直播間內,出現頻率最高的便是“支持你們”“許媽媽怎么樣了”。
她也時不時帶著許敏出鏡,邀請她試穿要賣的衣服。

網友們“支持帶貨”的初始動機,其實很本能:
希望可憐的當事人,能靠著這次的熱度多賺一筆錢、過的好一些。
就像過去,社會新聞下總有人問有沒有捐款鏈接,想捐點錢表示支持。
捐款終歸是一種施舍與被施舍的關系,但直播帶貨的出現,完美地提供了一種將善心變現的體面渠道。
乍一看,兩全其美。
人們成功地獻了愛心,當事人體面地過得更好。
可問題在乎,支撐這一模式的是大眾的樸素善意,而商業(yè)行為注定無法樸素、道德與人性也無法樸素。
田靜帶貨一個月后,5月時,開始斷斷續(xù)續(xù)地出現對她動機的質疑。
有網友的態(tài)度開始轉變,認為沒必要無條件支持她。


到了6月,田靜直播間開始出現投訴與舉報。
有傳言稱,江西媽媽許敏出鏡時,就會“遭到惡意舉報”。

而到了7月,田靜直播間收到了一封署名許敏的投訴,投訴田靜視頻侵犯肖像權。
在這之后,部分有許敏出鏡的視頻被下架。
有網友猜測是“兒媳婆婆反目成仇”,也有的猜測“是黑粉惡意舉報”。

客觀來看,這幾個月內田靜的直播內容其實沒有明顯變化。
絕大多數都是直播日常生活,帶著家人出鏡,賣一些日用品或食品。
但網友們的態(tài)度,卻有跡可循地變更。
最初,大家夸她是好媳婦、希望好人一家平安;
之后,開始出現“是否在消費許敏”的爭議,不少網友沒了新鮮勁、也沒有了關注支持的沖動;
如今,出現對婆媳關系、家庭關系的猜測。
沒有人知道田靜家中的情況究竟如何,但輿論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悄然改變。
猜測與流言開始填補人們對婆媳關系的好奇、對一切私德領域的好奇。
這就像是一枚啞雷,終有爆炸傾覆的一天。
02
“支持好人直播帶貨”的行為,依賴著兩個交雜的脆弱機制。
一個是直播帶貨的高門檻,一個是輿論中道德標準的反復。
明星、專業(yè)主播的接連翻車其實早已證明,直播帶貨并非想象中的低門檻行業(yè)。
選品、審核、運輸、品控、庫存……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保障。
潘長江對“嘎子”說,網絡的水很深,你把握不住。
結果轉頭因帶貨低質量產品而被網友聲討,直播間買到的杯子一捏就碎。

就連薇婭這類公認背后選品團隊強大的頭部主播,都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售賣的掛脖風扇聲稱是與潮牌“Supreme”聯名,雙方合作前甚至查驗了商標申請書等相關文件。

后續(xù)卻發(fā)現其中存在授權爭議,售賣的掛脖風扇被網友評為“山寨聯名”。

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固然有了名氣與影響里,可在商業(yè)運作上,依舊是普通人。
沒有足夠的精力物力,去完成對所售商品的審核查驗。
也沒有足夠的財力,能為可能出現的運輸倉儲問題負責。
直播帶貨本就是一個依托于信賴的行業(yè),信賴主播的選品能力,信賴主播的優(yōu)惠價格。
正常情況下,這些信賴是基于交易行為本身的。
但“支持好人帶貨”,意味著人們信賴的不是他的商業(yè)能力,而是“人品”。
“因為你有道德,所以我在你這買東西?!?/span>
“我們相信你是好人才在這買的,可不能出岔子?!?/span>


可道德,實在是一項比直播帶貨更為脆弱的事物。
人們心中關乎道德、好人的評判標準,是截然不同的。
甚至一段時間內公認的高尚行為,幾年后就會被推翻,被稱呼為“圣母”或是“懦弱”。
幾天前,泰國孕婦墜崖案件中的當事人,發(fā)視頻稱打算開始直播帶貨。
一半網友質疑她“賣慘”。
一半網友支持她利用悲劇經歷、過得更好。

分歧產生的原因在于,人們對新聞當事人的評判不一,對“憐憫交易”的接受度也不一樣。
泰國孕婦墜崖事件發(fā)酵時,輿論便分為了兩派,一派對女生保持同情與支持,一派認為女生在這段感情中過于不理智。
觀點上的分歧,把帶貨行為推向了拉鋸的局面。
關于“生活不貧困,還應不應該帶貨賺錢”的爭論也始終不休。
江歌媽媽開了個賣貨小店,也開始做帶貨生意。

被網友嘲諷“人設翻車”后,氣憤地回懟。
這是每一個新聞當事人選擇帶貨、選擇把關注變現時都必須面對的困局。
普通人直播帶貨,只是勞力與金錢的交易。
直播是工作,賺錢是工資。
而輿論中的“可憐人”“有道德的人”直播帶貨,無可避免地,要多加一層私德人品上的擔保。
理想的情況下,當事人靠著帶貨天天向上,大眾理智下單、能幫一把是一把,完美的社會互助模型。
可無論是直播帶貨機制本身,還是人性本身,都沒有那么完美。
03
江歌媽媽開始帶貨后,有網友提醒“注意質量”。
“錯換人生”事件里田靜開始帶貨后,也有人在鋪天蓋地的“支持”中提醒 ,按需購買。

可這樣的理性抉擇,往往會被山洪般的激烈情緒淹沒。
老戲骨張晨光直播帶貨時被罵“晚節(jié)不?!甭錅I時,輿論一邊倒地選擇了心疼他、鼓勵他。
在張晨光的微博下留言,直播帶貨也是正經工作,不該被歧視。
盡管當時已經有零星網友提出,張晨光被罵的起因,是直播間內有網友質疑張晨光售賣的是掛牌酒或勾兌酒。
也有人指出,所謂的“標志形狀”不同只是直播間角度問題,不存在掛牌勾兌。

近一個月過去,昨天有網友再度提起“掛牌勾兌酒”的爭議,事件以“反轉新聞”的姿態(tài)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

張晨光的帶貨口碑評分,被網友們挖出來議論。

有顧客發(fā)視頻稱買到的酒“刺嘴,差評”。
其實從最開始,大家表達對張晨光的同情,就與他的東西好不好無關。
一時之間的激烈情緒,欺騙了我們自己的理智。
人們支持張晨光這樣的老戲骨“再就業(yè)”,反對把帶貨諷刺為“晚節(jié)不?!保藭r的正義感與同情心是正當情緒。
至于張晨光團隊的帶貨口碑如何、水平如何,完全是商業(yè)、理智層面的事。
網友們在激烈的集體氛圍下,忽略了對事件起因的關注,而支持的沖動情緒、在潛意識里把當事人的形象補全。
這是典型的互聯網“造神”過程。
新聞事件,往往只能彰顯當事人性格的一面。
但人們很容易產生,這一面就是全部的錯覺。
當所有人聚在一起、毫無條件地對當事人贈予信任,反復地刻畫放大那善良的一面,高唱著贊歌。
一個善良的普通人,會被神化為完美的存在。
直播帶貨的形式,帶來了善意與買賣交織、形成巨大影響的契機。
以至于大家都短暫地忽略,一個道德上的好人,并不代表他能把帶貨這門生意做好。
這其實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當事人可能會因為能力限制,無法監(jiān)管品控,導致口碑翻車、招致對其人品道德的攻擊,而觀眾們也很容易因此遭遇“被辜負”的體驗。
因為人對道德的信任是沒有上限、趨于完美的。
用趨于完美的道德,去匹配質量有限的商品交易,注定有不盡如人意的一天。
又或是在這之前,大眾的興趣與關注度就早早散去。
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對“支持好人帶貨”邏輯的追捧,已然催生了一套成熟的產業(yè)鏈。
被扒出演戲作秀的韓文團隊,此前在觀眾眼里是“大善人”,用帶貨的方式幫助貧困兒童。
后來被發(fā)現,他們用眼藥水、掐人讓孩子假哭。
短視頻平臺曾集中處理封禁過一批“賣慘”視頻主,他們的套路,也是編排社會悲情故事。
譬如“xxx孩子已經連學費都交不起了,今天幫他討債,已經把欠債工廠老板堵在倉庫里”。
在令人觸動的社會事件發(fā)聲時,所有人都無可避免地會傾向于感性、傾向于在討論與選擇中摻雜道德與情分的考量。
它并沒有錯,且是人們樸素善意的直接體現。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其實并沒有必要毫無節(jié)制地把同情支持與商業(yè)利益綁定在一塊。
更不必勸下一個被人們追捧的郭爸爸,去直播帶貨。
當然,你依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用下單來表示支持,但請保持克制與理智。
別忙著把道德與利益劃等號,這反而是對善意最廉價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