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留檔&視頻觀后感】《非暴力溝通》可以改善內(nèi)向性格引發(fā)的聊天阻礙嗎?
“從小性格內(nèi)向,不會聊天,讀這本書能改善嗎”
【讀書排雷】高贊暢銷書的不推薦書單 & 同類精品推薦|少有人走的路、非暴
回復:應該可以吧,這本書也提到了如何傾聽別人,我感覺傾聽別人可以作為改善溝通的第一步。
另外
這本書也可以用來和自己溝通的~
我的理解是它會有助于躲開一些日常思考的坑,
比如一個情緒激動的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指責你、
或者一個情緒激動的人找到你控訴別人的不好、
或者有一天你自己覺得情緒激動想要說些什么又不知道要怎么說,
這本書會建議你先體察自己/對方的情緒、
然后再觀察情緒背后的需要、
然后再確認為了解決這種需要有哪些可行的方案……
emmm,不過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
作為動物中的一員,我們有很多本能反應會有不適合的場景,
比如面對積極和消極的事件會更關(guān)注消極的事件(消極偏向),
這種本能其實在一些事情上容易讓人想不開;
但是如果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自己可能會有這種傾向,
在遇到消極事件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產(chǎn)生了消極情緒、
事情的全貌未必那么糟——
通過知識上的了解和有意識的努力,
我們可以更好地和自己的各種自然反應相處;
我的理解是
《非暴力溝通》也是提供這樣的知識和努力方法、
以及作者實踐經(jīng)驗的一本書。

其實我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不過出于好奇,以及確實那個視頻標題讓我代入了奇怪的角色感覺自己同《非暴力溝通》一起被否認了(當然這不是真的哈哈哈),我還是看了那個視頻,因為不是出于熱切的興趣,看到一半有點累,刷刷評論,看到了這么一條評論,受管閑事的沖動驅(qū)使,就回復了下(doge)沒想到打了好多話,干脆就存一個專欄好了,也可以充數(shù)這周的讀后感(bushi)。
今天是第三周《非暴力溝通》彈幕讀書會~因為我已經(jīng)讀完了,所以讀了些別的書;在9點開始的讀后感交流時間,我去搜了一些非暴力溝通的相關(guān)視頻,有up用心和家人一起拍的非暴力溝通實例集錦:非暴力溝通實操課;也有《非暴力溝通》作者開工作坊的錄像: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基礎(chǔ)工作坊(全);然后就是上邊這個我忍不住想看的視頻【讀書排雷】高贊暢銷書的不推薦書單 & 同類精品推薦|少有人走的路、非暴……它是我在其他視頻推薦里見過的,今天搜索的時候又看到它了;我現(xiàn)在還是帶著一種微微生氣的情緒來介紹它,因為我感覺被它騙了,被用消極的評論吸引過去、給up增加了播放量(wwwwww)……不過,從up自我介紹的讀書經(jīng)歷、以及他視頻里的描述來看,他的感受應當是有道理的(我說“應當”是因為我現(xiàn)在還沒看完就先過來水專欄);待我看完他的視頻再來寫本專欄的最后一段話:
整體來看,up講了自己看過的幾本“爛書”。針對每本書,up提到了自己對同類書的期待、以及為什么這本書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并且推薦了自己喜歡的書——這種形式?jīng)]有任何問題,是分享信息的好手段,我也確實通過up的介紹了解了一些其他書的情況。
但是,
up關(guān)于《非暴力溝通》只是針對不同場景的實操手冊、沒有內(nèi)核這點,和我的認識很不一樣;限于個人對《非暴力溝通》作者和作者的老師的了解,我沒有辦法像彈幕一樣提出來反駁up的事實,只能說和我讀書的感受不一樣。
那么我讀書的感受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非暴力溝通》介紹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前三點著眼于對溝通的對象進行同理【1】,為什么重點是對他人進行同理而不是交換信息呢?溝通的本質(zhì)不是兩個人交換信息嗎?我的理解是作者認為溝通的本質(zhì)不是兩個人交換信息,而是兩個人/多個人達成相互理解、能互相考慮【2】;這一點其實已經(jīng)不是技術(shù)層面,而是理念層面了。
其余不同意見,在評論區(qū)和彈幕里應當是可以看到的【3】,我就不重復了。
非常抱歉寫到這里我有些不耐煩,因為我有一點餓,所以這最后一段話可能有些不通順,后邊的備注也并沒有做到應考盡考;但是我打算就止步于此,因為我覺得寫到這個程度,大家應該已經(jīng)能體會我的感受了,也明白為什么我看到上邊的那個視頻有些生氣
【1】原文待考,我覺得應當是指empathy,它會被翻譯成“同理心”,也會被翻譯成共情,包含了情緒和認識上的設(shè)身處地;研究中常用的共情量表(人際反應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將共情分為四個維度,包含看電影小說代入自己的“幻想”(Fantasy),能設(shè)身處地考慮他人想法的“觀點采擇”(Perspective Taking),對他人情緒的關(guān)注“共情關(guān)心”(Empathetic Concern),個人對消極事件的反應程度“個人壓力”(Personal Distress),這四個維度的解釋我是憑印象寫的、可能不完全準確;
英文資料具體可以參看這個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text=The%20Interpersonal%20Reactivity%20Index,%2C%20personal%20distress%2C%20and%20fantasy. 中文資料可以參看這個鏈接http://www.xml-data.org/XYYXWYJ/html/2018/4/2018-4-433.htm (我只是在回憶共情維度的時候順便看了一眼,這兩個鏈接字數(shù)都挺多的,我就先不全看了;不過我的直覺是看看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共情)
【2】這是作者全書給我的印象,具體有沒有特別提到,我已經(jīng)不記得了~
【3】其實這也只是我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