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非花丨中草藥還能做手工? 揚州90后女孩靠非遺火爆出圈!
“
『再遇非遺』
上次我們邂逅了“非遺傳拓”
這次將再次走進非遺
觀賞一場“似花非花”的手工盛宴
”



人們常用“美得像假的一樣”來形容那些美得不真實的事物,而今天小U要介紹的這項非遺技藝,則是讓人不由感嘆“假的像真的一樣”!
前不久,揚州95后通草花代表傳承人王蘊玉的故事火爆出圈,被各大熱門平臺相繼報道。




王蘊玉表示第一次接觸這門技藝,是源于兒時閱讀的《紅樓夢》,后經(jīng)由父親引薦,向當?shù)胤沁z傳承人戴春富拜師學藝,從此與通草花結(jié)下不解之緣。
如果沒有這則新聞,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通草花,更難以想象中草藥竟然還能做成花?


不過通草花叫花,但不是通草開的花;
通草叫草卻不是草,而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
通草紙叫紙而不是紙,是使用通草白色莖髓旋切成如紙一樣的“通片”。


通草又名通脫木、寇脫、離南等,是我國的原生植物,其根、籽都能入藥,屬利水滲濕藥,能利尿通淋。
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通草氣味辛、平、無毒,上能通心清肌、利九竅,下能泄?jié)駸帷R蚱溆型ㄈ榈墓π?,可能很多寶媽在哺乳期都用過。




↑未上色的通草花↑
--
通草紙的出現(xiàn)早于造紙術(shù)發(fā)明時的西漢,而通草花制作技藝距今至少已在2200年以上,宋代是通草花的第一個鼎盛期。
唐代《本草拾遺》記載通草“內(nèi)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為飾物。”
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的通草花是發(fā)飾中的簪花,在中國的皇家御用歷史中是“宮花”的代表,2007年,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通草紙有一種特殊的性能,即遇水的部分會立刻凸起,待干后也不會恢復原狀,并且比絹更容易作畫、染色。
所以,無論是造型還是色澤,都比絹花更加逼真、艷麗。
通草紙通過剪、刻、染、捻、捏、揉、壓、搓、上色等多種手法工序,可制作成各種高度仿真的工藝花卉,稱為“通草花”,又名“通草紙花”“通花”“扎草花”“綁花”等。







相同的手法,可以捏搓出形狀各異的花瓣和枝葉,大到一整片花葉,小到植物莖葉上的倒鉤毛刺,都能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
其質(zhì)地輕軟、色調(diào)秀雅,可與真花媲美,可以說通草花是匠人手工制作中,最接近植物原型的極度仿真人造花卉。








和其他非遺技藝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通草花也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又因各種文化復興,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傳統(tǒng)技藝想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必須要有年輕人的傳承和支持。


王蘊玉也意識到,現(xiàn)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和喜愛漢服,作為佩飾的通草花也許能搭上這班漢服復興的列車。
學習這門技藝15年,王蘊玉逐漸將傳承通草花技藝作為自己的事業(yè)。
她目前在博物館工作,每個周末,館里會安排社教活動,她就負責帶著小朋友做一些簡單的手工。

她表示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接觸這項非遺技藝,未來我也會繼續(xù)制作更多的作品,想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通草花,感受一株草‘幻化’出的美麗。”







-END-
//本文章內(nèi)容來源于公眾號“優(yōu)加手作”,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