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安放的同情
還在彌散的疫情,還在找尋失落的飛機,很多人這兩天都被網(wǎng)上和身邊各式各樣的悲情信息影響、感染著。突然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大致是說為什么我們對遠方的苦難報以極大的關注和同情,那是因為我們不愿承擔近處的責任。換個通俗點的講法,可能是我們把對眼前周遭生活里的泛濫情緒轉移到遠方的事物中去了,在對遠方苦難的同情中釋放了自己的壓力,這和媒體的有一個功能蠻相似,就是作為社會的“舒壓閥”,人們的情緒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這個出口可能是短視頻、電視劇、微博、游戲等等。當人們把注意力的焦點放置于這些事物中時,個人的負面情緒就能得到有效紓解。
?
因為授課老師生病而推遲開課的危機傳播在今晚終于上了第一堂課,也是我研究生階段的最后一門課,聽到下課鈴的那刻甚至有點感動。在杭州入春下著雨,還有幾分春寒料峭的夜晚,和同學們肩并肩撐著傘走回寢室的時候,會覺得好幸運,好幸福,還有課上,還有同學相伴。課上老師引用到了這個飛機失事的案例,說到抑制謠言的產(chǎn)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里存在著一個天然的矛盾,就是人們迫切得到真相的愿望與真相的確認需要經(jīng)過漫長的調(diào)查之間的矛盾,謠言便在這之中產(chǎn)生了。
?
其實,每次突發(fā)事件不僅是對地方政府、事件相關處置方的考驗,也是對媒體的一場考驗,如何報道災難事件越來越成為媒體人的必修課。我想,最關鍵的是在不停追問真相和追尋事實的過程中安撫人們受到?jīng)_擊的心,不僅僅是遇難者的家屬,還有廣大為之祈禱的網(wǎng)民們。無數(shù)陌生人燃起的燭光和虔誠的祈禱并不是毫無作用甚至是被某些人嘲諷的“自我感動”,因為人和人之間的深刻共情,我們才是高級動物,不是嗎?
?
我們會因為這一場意外而潸然淚下,會想起給父母打個電話報聲平安,會警醒甚至是反思自己過去生活里的抱怨,在生死面前都顯得都那么地微不足道;會有對遇難者抱有最天真也最真切地祈禱,祈禱他們迫降于另一個平行時空,安全著陸;會關注支援前線救援者的安危,因為我們不希望再多一個人受傷;會對曾經(jīng)自己的安全落地經(jīng)歷心懷感恩;會普及空乘人員的工作,告訴大家中國航空保持的最安全飛行記錄有多不容易;甚至,會在某個瞬間對很多過往釋然了......這些洶涌澎湃的情感都需要被表達被撫慰,我們渴求真相,我們也急需共鳴。所以,在一些平臺上的發(fā)言都盡量平和、善意地去看待吧。如果說在災難過去之后,人們除了提高防范和安全意識,以及心中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傷痕之外還能有什么影響,大概就是又一次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生命的短暫易逝,但也會讓我們更團結,至少是和周邊的人,會看開一些事,對生活更心懷感恩。因為,平安健康地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
突然想到了《小王子》的作家也消失于某次意外的空難,雖然最后證實飛機落入了大海,但人們更愿意相信他和小王子一起去了某個星球,欣賞那里的日落了。
?
?
——寫于被開題答辯弄得有些焦慮但此刻很平靜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