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可學

近日發(fā)現(xiàn)自己進入一種萬物可學的狀態(tài)。

(一)
以前我吃完飯過半天才洗碗,炒紅菜苔都是用刀切,總覺得干這些事好累好費時間。
上周我媽來住了幾天,我發(fā)現(xiàn)她干起家務來特別利索,看起來毫不費勁。
看她在摘紅菜苔,我說用刀切多快。我媽說,“快是快,吃到嘴里打渣,那有什么吃頭,像我這樣剝著吃才好吃,不信你今天試試”。事實證明確實嫩很多。
每次吃完飯,我說讓她先把碗放著,等下我來洗。她說,“那么一點點事情還拖,一下子干完多爽快”。
在我媽離開后,我自己準備炒紅菜苔和洗碗的時候,我想起我媽說過的話,我覺得還挺有道理。吃是吃進自己身體,前面圖省事,后面自己買單;事本不大,但一拖就大了。
想到這里,我吃完飯立馬洗碗,炒紅菜苔也摘著吃。沒想到這么多年的壞習慣,一朝被我媽收拾。

(二)
最近動了想做鹵蛋和煎餅的心思,但自己對食材的認知還停留在柴米醬醋茶上,不知道從哪里下手。昨天晚上逛超市,在經(jīng)過食材區(qū)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在鹵料、面粉區(qū)站了很久。
我從這里了解到一些常見的鹵料,如八角、桂皮、月桂葉、草果、小茴香、山奈、豆蔻、丁香、火麻仁、芫荽籽,還可以邊看邊聞,這樣一下子全辨識清楚了,得來全不費功夫。還意外發(fā)現(xiàn)它們的名字都很文雅動聽,不禁感慨古人的文化底蘊,一枚小小的食材都叫得這么清新脫俗。對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對文字的感知遲鈍多了。
進入面粉區(qū)才知道種類的龐雜。像小麥粉、淀粉、糯米粉、粘米粉、自發(fā)粉、嫩肉粉、酥肉粉……看上面的介紹和對照自己吃過的食物,把它們的用途粗略地過了一遍。
小麥粉用作煎餅、包子、餃子,淀粉勾芡用的,糯米粉用作湯圓,粘米粉可做粘米粑,嫩肉粉裹豬肉用的,酥肉粉可炸雞柳……一下子全弄明白了。
不禁感嘆超市真是小白學生活的好地方!
(三)
前幾日福田區(qū)做了一場云上音樂會,看見朋友圈有人分享,我就點進去看了。哪知道看不懂交響樂的我,最后看得熱血沸騰。后來還拉著先生跟我一起看。
我們兩個一邊看一邊激烈討論,從音樂會的現(xiàn)場布置、攝影師的鏡頭運動、總控的調(diào)度、演奏者和指揮家的精神狀態(tài)、各種樂器的名稱,我們一一涉足。
要知道我們之前沒有任何觀看經(jīng)驗,無意間填滿了這塊空白。比如我們知道了一場成功的音樂會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認識了弦、木管、銅管、打擊和色彩樂器,區(qū)分了歐式、美式坐席。
不是這次偶然的機會,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交響樂,更不會主動去了解它。但它來了,剛好我在,我就接住了。

(四)
前天中午炒藕片想加點蔥花,誰料冰箱里沒貨了,但跑樓下買又要好久,只能將就。
這樣的事情常有,在犧牲最后一盤完美的清炒藕片后,我決定開始采納朋友的意見——在陽臺種點小蔥花。但我自己從沒種過,還好一打開手機,各種方法鋪天蓋地。
起早去菜市場挑一把帶土的鮮蔥,從根莖處剪開,把根種進花盆里,澆點水,然后靜候它的成長。但忍不住時時去看它。想想以后一邊炒菜一邊順手掐掐,多好玩。
記得小時候家里做飯都是燒柴火,我媽每次炒菜,快炒熟了,就喊我摘蔥花,“快點快點,糊了糊了”,我不得不放下動畫片,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向菜園,洗干凈后交到我媽手上,我很生氣地說,“你為什么每次都叫我,不叫他(弟弟)!”
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自己最近整個人處于一種開放的狀態(tài),我可以包容吸納很多以前我看不見的東西,我現(xiàn)在可以從我媽身上學,從超市貨架上學,從音樂會上學,從朋友的建議上學。
但其實這些東西一直在那,時間也在那,只是我們不在意,所以我們看不見。記得王陽明曾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人和物都有自己的磁場,同頻才會共振。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個明顯的改變:我舍得為生活花時間了。我評判一件事值不值得做,不是看它能不能給我?guī)砝?,而是看它能不能帶來?nèi)心的喜悅。
當我真正開始生活,我發(fā)現(xiàn)之前的自己到底有多么閉塞,多么狹隘,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學的,而這種由內(nèi)而外的喜悅,并不比你今天多賺一點錢,少多少或廉價多少。
這個社會有人教我們賺錢,有人教我們理財,也有人教我們技能,但很少人教我們生活??缮钐幪幨菍W問,又處處是寶藏。
汪曾祺先生也曾勸告我們,“一個文藝工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嘗;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口味單調(diào)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一個人生活的興趣廣一點,自己喜悅一點,“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疏寂感也會慢慢消融。
我來深圳已有六年光陰,但這六年里,我無時無刻不是以一個打工仔的身份活著。我不敢停下來,不敢享受生活,不敢把它當家,是因為深圳不允許嗎?是因為經(jīng)濟不夠生存嗎?是有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嗎?不,都不是,是我的心態(tài)。
我越努力越對抗,生活越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反而當我放松下來,向生活敞開大門,生活也欣然朝我走來。
我試著慢慢脫去打工仔堅硬的殼,開始像每一個深圳人一樣,在這片土地上安然地生活,并且這種安然和我在故鄉(xiāng)時的自在慢慢重疊。他鄉(xiāng)亦故鄉(xiāng),心有歸處。
——寫于2021年11月19日
作者簡介:秋青,90后寫作者,熱愛文學和寫作,已創(chuàng)作50萬字,多篇散文被地方官媒轉(zhuǎn)載。個人公眾號「秋青寫文」,記錄生活,尋找生命色彩,讓每個人都能從此汲取平靜的力量?,F(xiàn)居深圳,從事文案策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