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xiàn)代思想講義》佛羅伊德:為什么說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劉擎《西方現(xiàn)代思想講義》 13|弗洛伊德I
為什么說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尼采之后,我們接下來要拜訪的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和尼采其實頗有一些淵源。尼采曾說“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尼采認為自己的思想超越了時代。的確,直到他去世八年之后也就是1908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次專門討論尼采的研討會。而這次會議的組織者就是弗洛伊德。 勘探精神結構的黑暗區(qū)域
弗洛伊德和尼采在思想上有一個明顯的相似之處,那就是“造反”的傾向,反叛西方主流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如果說尼采的反叛思想顛覆了對上帝的信仰,那么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顛覆了什么呢? 用一句話概括,弗洛伊德顛覆了對于人的理解,這個顛覆的關鍵點是“人的理性”。 在這之前,啟蒙主義繼承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傳統(tǒng),認為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是理性的動物,能夠主宰自己的生命。但在弗洛伊德之后,這種“理性人”觀念遭到了根本的質(zhì)疑。 可以這樣說,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成為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不過,尼采是專業(yè)的人文學者,弗洛伊德的職業(yè)卻是一名心理醫(yī)生。他是在1873年17歲的時候,進入維也納大學醫(yī)學院學習,八年之后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那么,為什么一位醫(yī)生能夠?qū)θ祟愃枷朐斐扇绱松钸h的影響呢?這當然是因為,弗洛伊德不是一位簡單的醫(yī)生,他的理論其實相當具有哲學氣質(zhì)。但同時,他醫(yī)生和心理學家身份的科學背景又大大提升了他理論的說服力和影響力。 不過我要提醒你,弗洛伊德的理論經(jīng)歷過一個大反轉(zhuǎn),在心理學界和思想文化界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運。這里我先埋一個伏筆,我們先來看這個反轉(zhuǎn)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弗洛伊德如何反叛理性主義傳統(tǒng),顛覆理性人這個觀念,改變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心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的主要任務是治療人的精神疾病。照理說,就算你的專業(yè)水平很高、你研究的對象就是患有精神疾病的這個特殊群體,怎么有資格對人類普遍的精神狀況說三道四呢?對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觀點非常關鍵:在精神意義上,沒有人是絕對健康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且,精神上的病人和正常人的心理結構其實是相同的。就像一個心臟不好的人,他的生理結構和普通人仍然是相同的。因此,通過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分析、診斷和治療,就能夠發(fā)現(xiàn)人類普遍的心理結構,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那么,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簡單地說,他發(fā)現(xiàn)人類心理結構中存在一個黑暗地帶,叫作“無意識”。說它是黑暗地帶,是因為我們無法在意識中覺察到這個區(qū)域。無意識,就是顛覆“理性人”這個觀念的要點。 首先,無意識這個區(qū)域非常巨大。弗洛伊德認為,人平常能夠意識到的種種知覺和理性思考,其實只是精神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他喜歡用這樣一個比喻:人的精神結構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識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還有巨大的一部分,這就是無意識。 其次,無意識部分不僅巨大,而且生猛有力。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中暗藏著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擊本能。這是人內(nèi)在最基本的沖動,是生命的驅(qū)動力。潛藏在無意識中的欲望本能往往比表層意識中的理性思考更有力量。有一句玩笑話說“不管嘴上怎么說,身體總是很誠實”,這種說法其實就彰顯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 再次,無意識不僅強大,還很隱秘。就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無意識中運轉(zhuǎn)著什么。無意識的巨大力量就像一股深深的洋流,左右著我們的行動,我們卻覺察不到。比如,有個男生對一個女生一見鐘情。 但他沒意識到,其實是因為這個女孩和他的母親有相似之處讓他產(chǎn)生了某種依戀的情緒。 想想看,我們的精神結構中存在這么巨大、有力卻又隱秘的一種力量,這意味著什么呢?夸張一點說,無意識支配著我們的思考和行動,但我們卻覺察不到,那生活豈不是變成了一場木偶表演?過去認為,我們能夠用理性來自主掌控自己的生命,難道都是假的嗎?這個結論簡直像是科幻小說,實在是太詭異、太反常識了! 以科學的名義
如果只是小說,那就容易得多了,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可以解決弗洛伊德的挑戰(zhàn),那就是“不相信!”——誰知道這個所謂“無意識”是不是一種忽悠呢?說到底,這只不過是他的一套理論罷了。只要不相信,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說到這里,弗洛伊德的醫(yī)生身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具有科學性。科學就是要透過表象看到本質(zhì),科學研究中出現(xiàn)“反常識”的結果——這并不少見。比如,按照牛頓第一定律,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到外力就會永遠運動下去,不是也很反常識嗎?但這不影響它的正確性。弗洛伊德自稱是“勘探性的心理學家”,就是能夠潛入意識經(jīng)驗的表層之下,發(fā)現(xiàn)人類生命深處的本質(zhì)。 科學理論與胡思亂想有一個根本區(qū)別,就是科學理論有事實證據(jù)的支撐。弗洛伊德的證據(jù),就是他的病人。雖然弗洛伊德不能把“無意識”擺到桌子上給公眾看,但他可以展示出一個個心理疾病的案例,給出他的學說對于這些病例的分析和治療方法,以及真實的治療效果。如果他的學說能夠有效解釋和治療這些病例,那么我們就需要嚴肅地對待這個理論或者假設,不能簡單地用“不相信”去否定它。通過對無意識的發(fā)現(xiàn),弗洛伊德最終發(fā)展出一套復雜而系統(tǒng)的“精神分析學說”,成為20世紀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流派,影響非常廣泛。 回到剛才的問題,無意識真的這么詭異危險嗎?難道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嗎?要理解“無意識”究竟怎么影響我們,我要帶你看一下精神分析學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人格結構三元說。你可能聽說過這“三元”的名字:本我、自我和超我,但它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先說本我。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層。這里就是“無意識”的領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這些與生俱來的欲望要尋求即刻的滿足,不論是非對錯,只要滿足了欲望就會很快樂。本我之上是自我,這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那個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過程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會正視社會現(xiàn)實,重視常識和規(guī)則。它能夠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會用理性來甄別本我的要求。如果說本我是人心中的一個小嬰兒,只知道追求滿足和快樂,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嬰兒的監(jiān)護人,會用理性來考慮這些要求,根據(jù)對現(xiàn)實情況的考量,有選擇地去滿足那些欲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顧名思義,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這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化人格。它是在人與“道德”的接觸和理解中形成的,我們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種種道德權威內(nèi)在化成心靈的一部分,最終就形成了這個理想人格。都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超我就有點像是那個天使;但我們的實際行動常常達不到天使的標準,超我就會通過內(nèi)疚感和罪惡感來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動。 了解了這個三元結構,你就明白了,無意識的真相也并沒有那么可怕。弗洛伊德說,本我和自我的關系,有點像馬和騎手。馬是強勁的驅(qū)動力,而騎手需要駕馭這股力量。騎手能夠正常指揮馬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況就很健康。但如果這種關系出了問題,騎手反而被馬拖著走,走上了自己不想去的路途,這就偏離了正常的精神狀況。如果這種偏離嚴重而且持久,就成了人們說的精神疾病。 這是弗洛伊德學說對于人類精神狀況的理解。 你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特別強調(diào)無意識的重要性,強調(diào)本能欲望是生命的驅(qū)動力。他認為,人格結構中的本我和自我,也就是我們心中的小嬰兒和監(jiān)護人,二者處在永恒不斷的沖突當中。理性的自我無法完全控制非理性的欲望,只能不斷地去應對這些欲望。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失敗的時候人就陷入了精神疾病狀態(tài)。 通過對精神疾病的解釋和治療,弗洛伊德以科學的名義論證了一套普遍性的精神分析學說,給出了一個人格真相的“科學研究成果”。根據(jù)這個發(fā)現(xiàn),理性的力量根本沒那么強大,力量最強的其實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斷想辦法應對這些原始欲望而已。于是,啟蒙傳統(tǒng)中認為理性是人精神本質(zhì)的觀念被這個所謂“科學發(fā)現(xiàn)”給顛覆了。 就這樣,在啟蒙主義的基礎上,我們再次更新了對人的看法。這種看法從當初的反常識,成為今天的新常識。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論真的符合科學研究的規(guī)范嗎,他的治療手段真的有效嗎?下一節(jié),我們來看看弗洛伊德理論的另一面。 思考題 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討論了無意識和本能欲望的問題。你看過這樣的作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