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擎《西方現(xiàn)代思想講義》12:我們還有共同的真相嗎
12|尼采III
我們還有共同的真相嗎
這一節(jié),我們隨著尼采再往前走一步,來看“人生本無真相”。這句話聽上去很顛覆,其實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十分貼近,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來公共輿論中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西方思想界稱之為“后真相”(Post-truth)現(xiàn)象。 后真相的時代
“后真相”這個詞聽上去有點學(xué)究氣,但它說的事兒你肯定見過。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比如,硅谷的程序員說,全球化推動了美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是事實。這時失業(yè)的重工業(yè)區(qū)的就業(yè)者就說出了另一個事實:全球化是推動了你們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發(fā)展,可是制造業(yè)卻衰退了,這可是國家的立身之本。所以他們的事實是全球化損害了國家經(jīng)濟的基礎(chǔ)。 再比如,有的宗教信徒說,人工墮胎就是殺人,扼殺了一個本來能成為人的生命。這是事實。但反對的一方可能會說,胚胎發(fā)育到一定階段之前甚至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生物,更別說是人了。墮胎就是一個懷有身孕的人自主地對待自己的身體,這才是事實。 這些都是典型的“后真相”現(xiàn)象。你可能要問,這不就是觀點之爭嗎,和真相有什么關(guān)系? 當然有關(guān)。你仔細觀察,這些例子當中產(chǎn)生分歧的地方其實不是觀點,而是事實真相本身。很多激烈的爭論往往都是這樣,雙方不是對同樣的事實真相抱有不同觀點,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 為什么會這樣?這和尼采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其實,尼采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經(jīng)看到了這件事的本質(zhì):客觀的事實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 在《超善惡》這本書的序言中,尼采寫道:“視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條件。”在他的遺稿“札記”中,尼采還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斷言“沒有事實,只有闡釋?!? 也就是說,尼采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就在挑戰(zhàn)事實真相的客觀性了。 他這個觀點在哲學(xué)界非常有名,被稱為“視角主義”。當然,哲學(xué)界對此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我給你講的是我的理解。 視角決定事實
視角主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視角決定事實”。 你也許會覺得,這不就是說不同的視角會看到不同的事實嗎?這好像挺容易理解的。人能聽到什么聲音,取決于人類耳朵的構(gòu)造。蝙蝠能夠聽到超高頻的超聲波,鯨魚能夠聽到超低頻的次聲波,人只能聽到人耳能夠識別出來的頻率的聲音。視角主義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如果只是這樣,那這個觀點好像也沒什么新鮮的。中國大詩人蘇東坡早就說過:“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可比尼采早了800多年。 但我要告訴你,并不是這樣。無論是蝙蝠和鯨魚的例子,還是蘇東坡的詩,它們說的其實都是傳統(tǒng)的認知模式。 傳統(tǒng)認知模式有一個前提假定:認為存在一個客觀的真相或者真理。我們?nèi)フJ知它,就是努力地去理解這個真相,再把它表達出來,只要不斷向前推進,就可以越來越接近這個真相,最終完全認識和掌握真相。 就好像蘇東坡的廬山,身在此山中的時候,看不到廬山真面目,但如果遠近高低繞著它看一圈,就能認識到廬山真面目。聲音也是一樣,雖然人的耳朵只能聽到某些頻率的聲音,但我們用科學(xué)工具不斷探測、研究,就能了解到聲音本質(zhì)上是一種聲波。 但尼采的視角主義和這些完全不同,它是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的認知模式。視角主義不是說不同的視角會對同一個客觀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觀認知,而是要說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客觀真相。 尼采認為,“存在一個客觀真相”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假設(shè)。沒有任何人能確定是否存在這個所謂的“客觀真相”。如果說有誰能看到這個絕對的客觀真相,那只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別忘了,上帝已經(jīng)“死了”。 不管怎樣,人類不可能確定存在一個絕對真相。人能得到的,就是一個個不同的視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更準確地說,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這是什么意思呢? 在尼采看來,外部世界雖然是存在的,但在人出現(xiàn)之前,它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屬性,只是一團混沌而已。是人把概念和意義賦予到它上面,才讓它變成了“事物”。 打個比方,比如一堆“木頭”,在人登場之前,它只是一團混沌,甚至連“木頭”這個名字都沒有。然后人出現(xiàn)了:要取暖的人把它看作是“燃料”,要造房子的人把它看作“建筑材料”,而一個極端饑餓的人,甚至把它當作“食物”……燃料、建筑材料、食物,都是人制造出來的真相。我們以為我們在“認知”真相,其實我們是在制造真相。 還存在客觀性嗎
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視角主義怎么解釋那些公認的客觀真相或真理呢?比如冬天比夏天冷,無上有一個太陽,北京在上海北邊。再比如,病人到醫(yī)院去看病,不太可能從視角主義出發(fā)去質(zhì)疑醫(yī)生的診斷,說“醫(yī)生啊,從你的視角看我是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但從我的視角看來這不是事實”。很多事實明明就是客觀的,不受主觀視角影響。視角主義怎么解釋這種客觀性? 有辦法解釋。尼采會說,根據(jù)視角主義的觀點,這種“客觀性”不過是一種合理的錯覺。因為人們在這些問題上具有共同的視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釋,才造成了這種錯覺。其實客觀事實也會變,它會隨著“共同視角”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說在過去,月食的真相就是天狗吃月亮。但現(xiàn)在,月食的真相是,太空中月球運行到了地球的影子里。對月食這件事,過去的共同視角是一種神話的視角。而現(xiàn)在,我們共享的是一種天文學(xué)的視角。 視角制造真相在自然領(lǐng)域還不太顯著,但它在人類社會里就非常明顯。比如,你可能聽說過印象派,《日出?印象》的作者莫奈就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F(xiàn)在的事實就是,印象派是一個著名的藝術(shù)流派。但這個詞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其實是用來嘲諷那些畫家的,說他們畫畫都畫不清楚。印象派這個詞的事實真相,就從一個貶低他人的詞變成了一個藝術(shù)流派的名字。 這樣的例子還有無數(shù)個。 概括地講,視角主義認為事實有沒有所謂的“客觀性”,其實取決于人們對這件事有沒有“共同視角”?!翱陀^”只是一種錯覺。但這種錯覺很重要,因為我們需要一些穩(wěn)定的事實認知,很多人類活動只有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正常展開。 那么,現(xiàn)在的好消息就是,在許多問題上我們都有共同的視角,也就擁有穩(wěn)定的“客觀事實”。 但壞消息是,還有很多事情并不存在一個普遍的共同視角,我們也就找不到一個共同的真相了。過去可能認為,真相只有一個,事實勝于雄辯。現(xiàn)在我們卻發(fā)現(xiàn),真相不止一個,你有你的事實,我有我的事實。 于是,人與人之間的分歧越來越深,甚至?xí)霈F(xiàn)整個社會的意見分裂。這就是開頭說到的“后真相”現(xiàn)象。后真相這個詞,甚至被《牛津詞典》選為了2016年的年度詞語。 那么最后的間題就是,在這個后真相的時代,難道社會注定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分裂和爭執(zhí)嗎?我認為并非如此。在我看來,尼采的視角主義中還蘊藏著另一種可能性:恰恰是因為明白了每個人的視角都只是視角之一,所以我們應(yīng)該意識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絕對的真相。了解到不同視角中有著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讓我們?nèi)ズ退藙澢褰缦?,而是邀請我們對更多的視角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去傾聽、理解和學(xué)習(xí)它們。 我認為,這也正是尼采本人贊賞的態(tài)度,他在《道德的譜系》這本書中寫道:
我們越是運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同一個東西,我們對這個東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們也能越“客觀”。
也就是說,視角主義教給我們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謙遜的必要。 一個人的視角并不是天生固定的,而是在自身經(jīng)歷中形成的。改變自己的視角絕非易事,但這仍然是有可能的,它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試著去改變自己的視角,超越自己的視角去理解他人,尋找讓不同視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視角的可能性。理論勾勒了某種灰暗的前景,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心灰意冷;它恰恰給了我們改變這個前景的機會。 思考題 你怎么看待觀點的分歧和事實認知的分歧呢?在你見過的爭論中,你認為有哪些其實是事實認知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