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2全戰(zhàn)兵種介紹——為戰(zhàn)而生,至死方休!赫拉克勒斯之裔斯巴達(前傳斯巴達之怒)

汝猶能霹靂之舞兮,
霹靂之陣今何許兮?
舞之靡靡猶不可忘兮,
奈何獨忘陣之堂堂兮?
獨不念先人佉摩之書兮,
寧以遺汝庸奴兮?
——哀希臘(胡適譯)
吾欲訴天閽兮,
還我斯巴達之三百英魂兮!
尚令百一存兮,
以再造我瘦馬披離之關兮!
——哀希臘節(jié)選(胡適譯)
This is spartan!
——列奧尼達國王

(本文推薦聽著sabaton的Sparta或者Zayde的Gladiator讀)
? ? ? ?斯巴達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城邦,人們印象中的希臘人喜愛探討哲學與藝術,斯巴達卻是其中格格不入的戰(zhàn)斗民族,時至今日剛烈與不屈、崇尚力量依舊是人們對斯巴達一詞的聯(lián)想,
雅典可能擁有最強大的艦隊和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戲劇家,塞薩利擁有最富盛名的騎兵,阿爾戈斯、底比斯和科林斯等大城邦都聲名遠揚,但在戰(zhàn)場上,斯巴達公民組成的方陣的無人能及。
斯巴達以軍事能力而聞名,但他們在戰(zhàn)場之外他們的文化也很獨特。例如,斯巴達的女性接受過正式教育,這在希臘城邦中是很罕見的,而且斯巴達的生產(chǎn)完全依賴于被稱為 "黑勞士?"的奴隸階層。呂庫古的法律命令所有斯巴達人無視藝術(斯巴達人珍視的歌曲以及某些形式的音樂和詩歌除外),不相信哲學,并憎恨所有事物的過度發(fā)展,其目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戰(zhàn)士社會。

? ? ???

? ? ? ?斯巴達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南的中拉科尼亞平原的南部,埃夫羅塔斯河西岸,斯巴達人和其他拉科尼亞人有時會被直接稱呼為拉棲代夢人,在邁錫尼時代原斯巴達被來自北方的多里亞人大肆入侵,多里亞人很快完成了從入侵者到征服者的地位轉變,有意思的是他們仍然自稱斯巴達人,而后人口中的斯巴達人也幾乎都是他們(本文接下來所有斯巴達人也都是指他們)。


? ? ??盡管斯巴達人給人們的印象是戰(zhàn)斗民族。不過早期的斯巴達在查爾斯歐曼筆下被這么描述 ?
?所有權威人士一致認為:早期的斯巴達既軟弱又混亂。他們的領土從未拓展;兩王室素來不和;與多利亞近鄰阿爾戈利斯和北部的阿卡狄亞人兵禍不斷,導致民眾日益不滿。偉大的立法者呂庫古出現(xiàn)時,斯巴達正是此番情形。呂庫古拯救斯巴達于危難之時,并率領斯巴達走向征服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之路。”?
? ? ? ?呂庫古大約是公元前800年的王室成員,年輕時游歷四方,在后來斯巴達經(jīng)歷了對阿卡迪亞人的慘敗后,他被28名最高貴的公民擁戴為斯巴達扛把子并進行了著名的“呂庫古改革”,盡管我們不知道那次具體改革內容,但是后來希臘人通常把斯巴達的獨特的制度與法令歸功于他(就像羅馬在馬略改革之后漫長的變革和后人的努力都被視為是馬改的成果并大多被歸功于馬略)改革最深遠的影響不僅在于政治方面:限制王權和建立類代議制政。在社會方面的立法對于斯巴達則更重要,他完善了“斯巴達式教育”,讓斯巴達公民徹底成為殺戮機器,訓練和紀律是他們的一切,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導致了斯巴達社會的無情,隨列奧尼達出征的勇士中僅有2人因為特殊原因幸免于難,有眼病而逃過一劫的阿里斯托德摩斯被稱為“顫抖者”,始終在白眼中度過余生直到他在普拉提亞會戰(zhàn)用死亡的方式重獲新生,而另一名被派去色薩利的斯巴達使者在聽說國王及部下全部戰(zhàn)死后選擇了上吊自殺,就是這樣漠視人性、充滿熱血與戰(zhàn)斗的激情卻缺乏人情的溫度的民族,被視為希臘最為致命的戰(zhàn)士,就這樣斯巴達成為了一個由寡頭統(tǒng)治的軍國主義國家。(斯巴達有名為apella的公民大會,但十分原始并且權利有限,不過柏拉圖卻很欣賞斯巴達的政治制度。)

? ? ? ??斯巴達是歷史悠久的城邦,我們要注意的是從呂庫古改革到羅2原版時代背景的斯巴達已經(jīng)過了數(shù)百年,斯巴達社會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斯巴達人算是頑固,即使身為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贏家也無法接手雅典的“帝國”,不過終究要給現(xiàn)實讓步),斯巴達因為海倫在愛琴海聲名鵲起,曾有著擊敗不可一世的波斯和提洛同盟的輝煌,也因為含恨敗于底比斯從此陷入衰落。
? ? ? 如果說色雷斯人被稱為“脫離牢籠的狂暴野獸”(色雷斯人再次成為參照物),那么斯巴達方陣就像是液壓機,無聲緩慢卻致命,在戰(zhàn)場上,當斯巴達人的盟友發(fā)出戰(zhàn)吼并向敵軍奔去時,肩上披著掛紅色披風(那是他們通過“夠格者訓練”即agoge的標志)靜默前進的斯巴達戰(zhàn)士反而更恐怖。
從希波戰(zhàn)爭到第二次曼丁尼亞
斯巴達公民軍隊
軍隊組織結構
? ? ? ?因為年代久遠外加斯巴達軍隊經(jīng)歷過數(shù)次重組和改革(但是他們并沒有頻繁的重組軍隊),關于斯巴達軍隊的組織結構的記載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但學者仍然總結出了一套說辭,在希臘諸邦仍然將重步兵分成幾百人的大型編制時,斯巴達人已經(jīng)有了更加靈活的小型編制。
早期斯巴達軍隊由5個“營”(lochoi)組成,也許這是因為斯巴達的兵源最初來源于五個部落(斯巴達的5名監(jiān)察官ephors也被認為可能起源于部落首領),每一個lochoi又下轄4個“五十人隊”(pentekostyes,真實規(guī)模約為144人),由一個pentekonter或pentekostyes指揮(字面意思是 "五十夫長",但實際指揮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pentekostyes下轄4個排(enomotia,每enomotia為36人),修昔底德所記載的前418年的曼丁尼亞戰(zhàn)役中提及到斯巴達人共7個lochoi。
而后色諾芬卻用了名為Mora的編制,有人認為這是前403年斯巴達人進行的改組產(chǎn)生的新編制,有人則認為是前418年曼丁尼亞戰(zhàn)役后進行了改革,真相撲朔迷離(相對可信的觀點認為斯巴達共6個Mora,關于Mora的規(guī)模各種資料相互沖突,從400-640人不等,通常學者會用600人這個數(shù)字)。一個Mora包含2個lochoi(規(guī)模與之前不同),每個lochoi下轄2個pentekostyes,(關于色諾芬記錄的一個Mora包含4個lochoi的記載經(jīng)過分析得以得知是錯誤的),根據(jù)對色諾芬的《斯巴達政制》記載的分析,這時期斯巴達公民總兵力應在3000人不到4000人(不包含皇家衛(wèi)隊)。

? ? ? ?斯巴達的孩童出生時就要查看身體是否健康,7歲之后要經(jīng)受斯巴達式的教育并被嚴格選拔,所有這一切嚴酷的訓練和對自由的限制對斯巴達士兵的士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讓他們對疼痛有著難以置信的耐受能力,他們身上產(chǎn)生了被描述為 “一種源于根深蒂固的、嚴格的紀律的冷靜的穩(wěn)重,使人失去恐懼這種想法”的特質(因此斯巴達人在斯法克蒂里亞島的投降被認為是不可思議)。
伯里克利聲稱,雅典的戰(zhàn)爭制度和公民的訓練優(yōu)于斯巴達,而按照色諾芬的說法則完全相反(即他認為斯巴達的制度和訓練均優(yōu)于雅典,這與他們的政治立場有關,考慮到人力財力更充裕的雅典在伯里克利時期采取了“陸上防御”戰(zhàn)略而不敢與斯巴達人交鋒,恐怕他的說辭只是為了安撫群眾和軍人。)
斯巴達人的社會差不多有分為斯巴達公民,邊民和黑勞士(希洛人),以及新戴蒙人(neodamodeis即新公民,通過服役獲得自由的黑勞士)。
戰(zhàn)術與裝備
? ? ? ? 與其他希臘城邦相同,斯巴達人采用了重步兵方陣戰(zhàn)術(hoplite phanlanx),而他們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戰(zhàn)斗中方陣士兵會肩并肩的齊排站立(也有學者猜測方陣士兵是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的側身站姿,但實踐表明這樣的站姿在不利于推盾戰(zhàn)斗反而會讓前排士兵因為后方士兵的推擠而摔倒),這樣盾牌交錯的陣型讓方陣士兵的身體得到了良好的保護,除了他們的脖子,而斯巴達人十分擅長用他們的長矛刺穿敵人的咽喉。

? ? ? ?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前的方陣戰(zhàn)斗比起戰(zhàn)爭更像是城邦間提前約好的活動,而戰(zhàn)斗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殺死敵人而是將他們趕出戰(zhàn)場并讓敵人承認失敗,這時的戰(zhàn)斗頗像中國春秋時期。美國學者維克托戴維斯?jié)h森將方陣戰(zhàn)斗分為這么幾個過程(以下幾個希臘語詞匯都零星出現(xiàn)在古典作家的記敘中,被漢森整合了起來):進攻(ephodosor epidrome)、長矛戰(zhàn)斗(doratismos,指用矛搏斗,在這個過程中長矛會相互碰撞并可能斷裂)、近身搏斗(en chersi)、推盾(othismos,方陣兵用盾牌互相推擠)和一方最終潰敗?(trope)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用這些詞匯描述方陣戰(zhàn)斗的不同階段,但漢森反對這樣劃分,因為中間的三步很可能在混戰(zhàn)中同時發(fā)生,與其說他們是方陣戰(zhàn)斗的不同步驟不如說是不同情況與方式。細細劃分下大概是以下這樣

? ? ? ?首先是進攻階段ephodoswas,雙方士兵吟唱著戰(zhàn)歌并保持陣型前進,然后便是散兵對射階段peltast ,雙方投石兵、輕盾兵、散兵開始激烈交火掩護己方重步兵并殺傷敵軍

再然后就是krousis,雙方重步兵從松散陣型(希臘中無特殊稱呼,是最常見的陣型,每個士兵有1.8米的空間防止被敵人投射火力所傷害)變?yōu)榫o密陣型(pyknosis,每人占據(jù)0.9米的空間),然后向敵軍方陣沖鋒(也有說法認為他們不會沖鋒,因為奔跑會破壞他們的陣型)

隨后進入長矛刺殺階段doratismos(這個詞匯普魯塔克僅僅提及兩次,并且不是在方陣戰(zhàn)斗中而是在決斗中使用,指的是用長矛戰(zhàn)斗,理查德泰勒認為方陣士兵有可能在沖擊敵軍后往后退一定距離方便他們使用長矛,又或者長矛的使用與盾牌的推擠發(fā)生在同一時間,一個方陣步兵會在用盾牌推擠對方的時候找機會刺殺敵人,所以方陣戰(zhàn)斗不僅僅使用武器,身體和盾牌的推擠以及各類武器的使用也會同時發(fā)生),雙方在適合使用長矛的距離內開始試探性的攻擊并試圖刺殺敵軍(如果其中一方侵略性和勇氣都較強,并且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沖鋒之后直接進入推盾階段)

決定勝負的推盾階段othismos,方陣之間的戰(zhàn)斗通常是雙方士兵用盾牌推擠敵人直到推倒敵人為止,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推盾的不只是前排士兵而是整個方陣,因此縱深在此階段是一個重要因素,雙方會不斷用盾牌試圖推擠讓戰(zhàn)斗變成超大型相撲比賽,無數(shù)人會在此時被推倒、被踐踏、窒息而亡,隨著戰(zhàn)斗的激烈和雙方推擠對陣型的破壞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同時步兵的長矛很有可能已經(jīng)在戰(zhàn)斗中斷裂,他們便會開始用自己的副武器來搏斗:
大多數(shù)希臘戰(zhàn)士除了盾牌與長矛還會帶一把大約1-1.5英尺長的xiphos短劍作為自己的備用武器(不少斯巴達戰(zhàn)士傾向于kopis,即狗腿刀,可以造成可怕的傷口,其他希臘人看待這種武器就像現(xiàn)代人看待“白磷彈”,雅典的哲學家、藝術家們經(jīng)常描繪斯巴達人使用kopis來進行反斯巴達的宣傳,出自The Athenian Navy and?Spartan Army and the Roman Army)

最后階段是trope,一方大量士兵逃跑讓前方士兵被敵軍壓倒,剩下一方獲得了勝利。

? ? ? ?斯巴達人因其凝聚力和紀律性以及強健的體魄在方陣戰(zhàn)斗中占據(jù)優(yōu)勢,也因此能進行錯綜復雜的機動從而在戰(zhàn)斗中獲取有利位置。很多人在驚嘆于亞歷山大的軍隊靈活多變的陣型并哀嘆后人丟棄了前人的智慧,但必須要指出的一點時通過各種機動調整戰(zhàn)線的技巧很早就發(fā)展到了相當?shù)某潭?,這些技巧與戰(zhàn)術在今后也會不斷的完善和進步,而斯巴達人則是馬其頓軍隊前最擅于機動的希臘軍隊,會在演習中進行復雜的機動,比較出名的有:
拉科尼亞式轉向(Laconian countermarch)

?希臘式方陣有三種轉向方式:拉科尼亞式(斯巴達式)、馬其頓式、波斯式(克里特式)。毫無疑問斯巴達人用的拉科尼亞式,當斯巴達戰(zhàn)士行軍時遇到有敵人從后方來襲他們會立刻排成松散陣型,然后最后一排士兵原地轉向,隨后領頭士兵從空出的空隙中到最后一排,后方士兵緊跟頭領,在短時間內將整個方陣轉向而不影響指揮結構。(通常“頭領們”在第一排方便所有士兵聽從指揮,同時他們也是最英勇的戰(zhàn)士,假如只是所有人簡單轉180度,則指揮結構會被破壞)
改變縱深(paragoge,意為在一旁領路)和"回旋"(wheeling-back)

色諾芬曾寫過如何通過機動在戰(zhàn)場上臨時改變縱深(但并不是也許斯巴達人真實運用的機動方式),他的描述可以用上圖來表示,一個縱隊會移動到其他縱隊前方,可以讓縱隊根據(jù)縱深需求快速轉變成橫隊。在這個機動過程中,一個八十人的隊伍,以單列80人縱深開始,先是變成四人一排,二十人縱深,然后變成八人一排,十人縱深,最后是變?yōu)檎媸?,五人縱深。(顯然這是在演習,但是實戰(zhàn)中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 ? ? ?還有一種改變縱深的方式名為anastrophe(意思是回頭或 "回旋"(wheeling-back),這種機動方式可以讓縮小全軍正面寬度來過狹窄的空間,或者用于組成擁有更大縱深的隊伍用來一舉動沖破敵軍。
anastrophe的第一步就需要用到拉科尼亞式轉向,這是通過讓方陣左翼左翼或右翼的部分進行拉科尼亞轉向(改變了方陣的朝向卻不改變指揮官位置)、后退,然后在他們旁邊的縱隊后面列隊來實現(xiàn)的,通過減少正面增加縱深。公元前370年,阿格西勞斯用這種方法使他的軍隊走出了一個狹窄的隘口。
后來的馬其頓人并不像上述這樣改變縱深,而是一個方陣中的各lochos(即16人的列)根據(jù)自己所處的隊列是奇數(shù)/偶數(shù)來讓半列或整列向后移動并合并旁邊的列來進行縱深的加倍或減少。事實上wheeling-back是一個讓人誤解的詞,這個機動不像是wheeling(比如車輪在轉動的同時會前進,而這個機動全程最多只是原地轉動)
兩種內旋方式epikampto?和kyklosis

? ? ? ?不止斯巴達會圖中機動方式,這些是常用于包抄的十分簡單的機動方式,epikampto(第圖1)是圍繞一個軸點直接轉動戰(zhàn)線到正面面對敵側翼的位置(這才符合wheeling),另一種kyklosis(圖2)是一種是以縱隊形式前進到地方側翼再轉向,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包抄時可能會造成陣型混亂或者漏出空隙,從而容易被敵軍抓住機會擊敗,克羅索斯就因這個原因在西姆博拉會戰(zhàn)輸給了居魯士(用的圖2的方式,事實上圖一依然容易破壞方陣的陣型),了解下就好。
? ? ? ? 方陣還有很多機動,包括橫縱隊的相互轉換(即行軍與戰(zhàn)斗陣型的轉換)、行列的相互轉換還有兩者的結合,不多贅述(已經(jīng)贅述很多了),這些機動方式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后在希臘廣泛傳播開來,可以看得出希臘人在自相殘殺之道上越來越精進了。
斯巴達兵種
斯巴達皇家戰(zhàn)士(hippies)


? ? ? ?斯巴達至勇の男,在原版能打贏很多同級劍盾的存在,而且防御和生存能力極其牛逼,一隊就那么勇,來兩隊會怎么樣我都不敢想了,缺點是武器傷害略低(在斯巴達之怒中戳戳戳雖然厲害但是太慢)。
歷史背景:皇家斯巴達戰(zhàn)士是斯巴達國王的貼身護衛(wèi),他們被稱為“騎士”(hippeis)但實際上是步兵,又被稱為“波列馬克輔助隊”(波列馬克為mora指揮官的音譯)。衛(wèi)隊規(guī)模有300人,騎士由三名三百長(hippagretai,由監(jiān)察官任命的)每人精挑細選100人組成,三百長會說明選某些人被選中以及不選某些人的理由,而每個百人隊之間也會斗爭?;始倚l(wèi)隊全員都是純正的斯巴達公民,代表著斯巴達軍隊的最高水平。有人將他們最著名的壯舉歸結為溫泉關之戰(zhàn)與希臘盟軍抵抗波斯大軍直至全軍覆沒(亦有說法300人其實是精銳部隊通常的規(guī)模,所以溫泉關的300勇士未必是皇家衛(wèi)隊),此戰(zhàn)唯二的幸存者一人選擇自殺一人在后來的普拉提亞戰(zhàn)斗中英勇戰(zhàn)死,由此可見他們的剛猛。? 毫無疑問這些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會處于最右翼的榮譽,一旦斯巴達軍隊通過機動完成對敵左翼的包抄便給予雷霆一擊。

在斯巴達人參加的諸多戰(zhàn)斗中,留克特拉意義最為重大,而色諾芬在他的希臘史中這樣記錄了留克特拉戰(zhàn)役中斯巴達人與底比斯人的對決
? ? ?現(xiàn)在,克列奧姆布洛圖斯率軍準備迎敵了??墒牵€沒等到他屬下的將士領會到他的作戰(zhàn)意圖,騎兵就已經(jīng)與對方接戰(zhàn)了,但拉棲代夢人的騎兵很快就潰敗下來;騎兵在潰逃時,又沖亂了本方重裝步兵的布陣。而底比斯人這時依然窮追不舍克列奧姆布洛圖斯及其部下在開始交戰(zhàn)的時候還真的占了上風,從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來:如果他前面的軍隊在交戰(zhàn)中未占據(jù)優(yōu)勢,那么拉棲代夢人就無法保護其指揮官安全撤離。然而,在波列瑪克狄濃、國王幕僚之一斯福德里達斯和他的兒子克列奧尼姆斯相繼戰(zhàn)死之后,在底比斯方面重兵壓迫之下,王家衛(wèi)隊即所謂波列瑪克輔助隊以及其他部隊也紛紛退卻”
? ? ? ? 這些戰(zhàn)士在留克特拉會戰(zhàn)遭遇了慘重損失,這是他們第一次寡不敵眾,皇家衛(wèi)隊遭遇底比斯人50行縱深方陣的打擊與圣團的包抄最終撤出戰(zhàn)場,斯巴達人的陣型一開始如鐵一般堅固甚至一度占據(jù)上風,但是在斯巴達軍隊在高層軍官遭遇巨大傷亡后便被底比斯軍壓倒,700人的斯巴達戰(zhàn)士死亡超過400人仍然搶回國王尸體并有序撤退,不可謂是不強悍。(撤退后少數(shù)斯巴達軍官甚至想讓伯羅奔尼撒人返回戰(zhàn)場用戰(zhàn)斗搶回戰(zhàn)友的尸體,而非像希臘人的傳統(tǒng)通過議和承認戰(zhàn)敗來要回尸體,但是被其他伯羅奔尼撒人拒絕)
斯巴達散兵(skiritai,塞克里替斯人)


? ? ? ?明明被歸類于近戰(zhàn)卻有多根標槍的神奇存在,而且比起色雷斯輕盾他們不怕騎兵,沖這一點還是挺有用的。
歷史背景:古希臘城邦間的戰(zhàn)斗中兩個位置尤為重要,一個是最右翼,他們中最右邊的戰(zhàn)士在被敵人包抄時沒有盾保護身體一側,有時又要主動包抄敵人,所以他們要是最好的士兵,希臘人的傳統(tǒng)也是將右翼作為優(yōu)勢翼,另一個就是最左翼的部隊,他們經(jīng)常被敵軍包圍,尤其在斯巴達人這樣喜好通過機動讓右翼包抄敵軍的城邦中,他們通常會淪為這樣戰(zhàn)術的犧牲品,因此左翼士兵同樣要精銳才能保證己方劣勢翼不會快速崩潰導致敗局。賽克里替斯人通常是斯巴達最左翼的精銳部隊,負責協(xié)調邊民進行防御,迪奧多羅宣稱他們在很多戰(zhàn)斗中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排在了第二。
賽克里替斯人在斯巴達軍中屬于邊民,但地位更像盟友,他們主要居住在阿卡迪亞與拉科尼亞交界之處,控制著通往泰格亞(tegea)的道路,是戰(zhàn)略要地。他們在斯巴達軍中有記載的最多士兵數(shù)量出為600人,關于他們是什么類型的部隊人們爭議不休,從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位置和職能看他們應當是重步兵,但是色諾芬記載了在阿格西勞斯二世入侵皮奧夏地區(qū)時,曾經(jīng)利用賽克里替斯人和騎兵的特遣隊攀爬到山上切斷了底比斯人逃跑的路線,從這樣的記載看來他們應當是訓練有素的輕裝部隊而非方陣部隊。


sekunda認為后來600名斯基里泰人沒有被重組為mora,而是被重新武裝為hamippoi與600名騎兵一起作戰(zhàn),hamippoi是一種配合騎兵作戰(zhàn)的輕步兵部隊。hamippoi會抓著騎兵馬匹的尾巴和鬃毛來快速進入戰(zhàn)斗位置,并在接下來的騎兵戰(zhàn)斗中輔助己方騎兵,他們的招牌動作之一是溜到敵人的馬下面,用匕首剖開它的肚子。這無疑表明,在hamippoi中服役的都是敢于滑鏟身手矯健的硬漢,而斯基里泰人作為精銳部隊想必可以很好的勝任這份新工作。
斯巴達重裝步兵
? ? ? ?


? ? ? ?數(shù)據(jù)最高的普通重步,價格略貴,同級別步兵罕有敵手。
歷史背景:只有經(jīng)過“夠格者訓練”的人才有資格作為方陣士兵作戰(zhàn),斯巴達人通常讓不同年齡的士兵在同一個方陣中作戰(zhàn)(也一起進餐),例如在BC390,雅典名將伊菲克拉底的輕盾兵伏擊了斯巴達的一個“mora”的時候,斯巴達人命令軍齡不足10年的士兵去追擊輕盾兵,因為他們最年輕體能也最好(盡管在此次戰(zhàn)斗中于事無補,但是有一次斯巴達人軍中的一些年輕士兵成功追擊雅典輕盾兵并殺死了一些人),毋庸置疑他們是全希臘最優(yōu)秀的方陣步兵,
上文提到過方陣步兵的戰(zhàn)術和斯巴達人在不同時期的編制,有意思的是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時期常見的8行縱深在前4世紀已經(jīng)在全希臘范圍內變?yōu)榱?2行縱深,預示著方陣戰(zhàn)斗的更加激烈,以往8排縱深已經(jīng)無法適應當時戰(zhàn)斗的傷亡,這可能也與希臘人軍隊建設的更加專業(yè)和完備所以可以承受更高傷亡有關。
關于斯巴達各個mora詳細信息,請看本文最后
斯巴達青年戰(zhàn)士


? ? ? ?我的建議是請直接大力招募隔壁斯巴達散兵然后忽略這貨。
?歷史背景:斯巴達青年戰(zhàn)士不是方陣步兵,他們要在埃壬的帶領下獵殺黑勞士之后才算完成“夠格者訓練”(埃壬是一群20歲及年齡更大一點的年輕人,年齡在20-30歲之間),之后他們會領到一條紅斗篷作為通過訓練的標志并能在方陣中作戰(zhàn)(因為呂庫古以為紅色跟女性服飾最不沾邊,卻最有尚武之風而且,士兵穿深紅色衣服,受傷流血不那么顯眼?;蛟S還有辟邪的原因,原始時期的希臘護身符和其他驅邪的法器都是紅色)
30歲后他們則成為擁有完整公民權的“平等者”(色諾芬的記載是青年在完成夠格者訓練后就有被“三百長”挑選加入皇家衛(wèi)隊的資格,同樣也可以在方陣中戰(zhàn)斗,而不是等30歲之后),假如他們在戰(zhàn)斗中犧牲,不會與其他公民或者黑勞士一起安葬,而是單獨安葬他們的尸體。
值得一提的是,色諾芬在他的希臘史中多次提到的軍齡在10年以下的士兵指的并不是他們而是20-30歲的方陣步兵。
希臘騎兵
? ? ? ?公元前424年,由于之前在派羅斯戰(zhàn)役雅典人獲得勝利后開始蜜汁自信,雅典軍調整了在陸地上的防御策略開始積極進攻,他們想通過占領皮奧夏東部地區(qū),使斯巴達人與皮奧夏聯(lián)盟失去聯(lián)系并使皮奧夏軍無法進入阿提卡地區(qū),從而將戰(zhàn)斗限制在伯羅奔尼撒半島,雅典將軍希波克拉底在出征前演講時說過:“沒有皮奧夏騎兵的支援,斯巴達人便不愿意在阿提卡作戰(zhàn),因為他們無力抵抗雅典騎兵”,這也說明了騎兵在這時是一個足夠重要的兵種。
在同年的德里昂會戰(zhàn)中,底比斯將軍帕貢達斯(一個名氣不大,卻被認為可以與布拉西達斯等人同為同時代最出色將軍的人物),靈活的運用自己的騎兵預備隊(為帕貢達斯首創(chuàng),同時底比斯人在戰(zhàn)斗中排成了25行縱深的陣型)從雅典人的視野盲區(qū)出現(xiàn),使雅典人以為是另外一支皮奧夏軍隊到來,直接引起了雅典大軍的崩潰,希波克拉底將軍與1000雅典重裝步兵以及大量輕步兵與隨從命喪當場,200雅典公民成為俘虜,這是雅典人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唯一一次投入全部陸軍的戰(zhàn)役,失去1200名重裝步兵對雅典是相當沉重的打擊。(忒拜騎士即底比斯騎士是斯巴達之怒中數(shù)據(jù)最高的騎兵,他們在希臘的名聲僅次于色薩利人),但是1200人的損失還要歸功于戰(zhàn)斗結束后天色以晚同時部分雅典人沒有丟盔棄甲而是有序撤退(例如蘇格拉底),否則皮奧夏人的戰(zhàn)果絕對不止如此。


歷史背景:騎兵是斯巴達軍隊中相當容易被忽視的一類,希臘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表現(xiàn)出對騎兵的漠不關心,這與城邦間的戰(zhàn)爭模式相關,戰(zhàn)爭的性質和目的使得希臘人間的戰(zhàn)爭更像是一場重裝步兵競賽,以前的學者例如威廉塔恩認為在腓力二世之前騎兵與輕步兵都是無關緊要的兵種。不過Robert?E.?Gaebel在03年出版的Cavalry?Operations?in?the?Ancient?Greek?World中觀點就已經(jīng)有了些變化(在更早的讀物中就已經(jīng)有了新觀點產(chǎn)生,只是舉個例子),公元前五世紀的最后三分之一時間里,軍事實踐和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時期輕步兵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而騎兵也因其機動性和對輕步兵的優(yōu)勢被重視。騎兵的戰(zhàn)術與戰(zhàn)斗方式也有了進步,他們從最早的負責偵查、騷擾、和通信逐漸擁有了對輕步兵進行有效打擊甚至在重裝步兵的側后方發(fā)動決定性攻擊的能力。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一種可用于刺殺又可用于投擲的長矛(更多用于投擲,斯巴達之怒的騎兵在戰(zhàn)斗方式上很還原),在近身格斗中,手持長矛的右臂可以自由活動,采取正手或反手的姿勢進行刺殺,這種攻擊方式的傷害主要來自手臂和上身的肌肉用力而非騎兵的動能。
在古希臘馬具尚未成熟的時代古人用了一種相對可靠的騎馬方式,有經(jīng)驗的騎手騎馬時更注重他們的坐姿以及腿對戰(zhàn)馬的操控,而今天的有些專業(yè)騎手在騎馬時則是直接站在馬鐙上,他們的臀部并不與馬鞍接觸,所以這些騎手不像后世那樣穩(wěn)固但是也有一戰(zhàn)之力,他們沖擊力更多由沖鋒的時機和騎手的熟練程度決定。
斯巴達人在BC418才建立了自己的騎兵部隊,規(guī)模為600人,和賽克里替斯人一起作戰(zhàn),但他們被認為是不適合作為方陣步兵作戰(zhàn)才被分配到騎兵部隊,而他們的戰(zhàn)馬與裝備也是由別人承擔,可以看出騎兵在斯巴達沒得到重用,同時他們在斯巴達也沒有精英的身份。
愛奧尼亞騎兵


歷史背景:愛奧尼亞在小亞細亞西南沿海,阿格西勞斯二世在遠征波斯時,在第一次騎兵作戰(zhàn)中,斯巴達軍中來自希臘的騎兵輸給了波斯人,色諾芬是這樣記載的
兩軍不期而遇,相距不足4普列特隆時,雙方都停下腳步,相互對峙著,希臘人的騎兵排成類似于方陣的陣型,而在異族人(波斯人)方面,其前排不超過十二人,縱深很厚。隨后異族人首先發(fā)起攻擊。
在雙方短兵相接之時,所有的希臘人手握長槍,擊殺敵人,而異族人手持木桿標槍,希臘人很快有十二人戰(zhàn)死,損失戰(zhàn)馬兩匹。希臘人轉身敗逃。當阿格西勞斯帶重裝步兵前來救援時,異族人被迫退卻,有一人陣亡。
上文我們可看出此時希臘人與波斯人的騎兵在裝備和戰(zhàn)術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別,從后來的戰(zhàn)爭發(fā)展來看希臘人采取的武裝和陣型可能更科學有效,但是此時鞍馬嫻熟的亞洲騎兵仍然十分具有威脅,所以阿格西勞斯在愛奧尼亞重新召集了一支亞細亞的希臘騎兵部隊:
因此,他下令,該地區(qū)諸邦中的最富有者階層都必須飼養(yǎng)馬匹;他還宣布,無論是誰,只要能夠提供一匹戰(zhàn)馬、一套武裝和一名合格的士兵,他本人的兵役就可以被豁免。由于所有人都熱切期望讓別人替自己去赴死,因而他的這些措施得以順利推行。
而這支部隊在后來也不負眾望的利用“排山倒海般地沖擊”擊敗了法那巴祖斯的亞洲騎兵,并且在后來還擊敗了久負盛名的色薩利人,就這樣斯巴達騎兵迎來一個短暫的輝煌時期。但是阿格西勞斯遠征,已經(jīng)臨近底比斯霸權時期,希臘人的騎兵戰(zhàn)術和裝備比起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時期也大有不同,從色諾芬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jīng)開始采用長槍而非以前的波斯人用的短標槍(而色諾芬則認為長槍不如標槍,而后來的歷史進程表明了他是錯的)。

為古希臘愛好者特別推薦一個羅2MOD《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
也感謝MOD制作者拉斯凱因對這篇專欄的幫助與支持

對各大國各個兵種建模、盾徽、數(shù)據(jù)與招募條件都十分符合歷史背景,兵種介紹極其詳盡,戰(zhàn)斗、外交與策略性相比原版羅2與斯巴達之怒有許多改觀,盡量還原歷史的同時玩法硬核,感興趣的玩家建議去該貼了解https://tieba.baidu.com/p/7507607984?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26.1.0&st=1662540493&is_video=false&unique=B0838424FFAAC05A723D9524B42A7D82
最后附上拉斯凱因大佬對斯巴達各個mora的介紹
第一公民團

斯巴達坐落在歐羅塔斯河西岸,占據(jù)著歐羅塔斯河谷中心最為肥美的土地。由遠古四個成鎮(zhèn)合并形成。斯巴達團的戰(zhàn)士是斯巴達公民中出身最為顯赫的家族。甚至包括了兩個尊榮的王室。事實上,他們在名義上崇尚平等的斯巴達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壟斷了很多擁有實權的官職,當然,其士氣和戰(zhàn)斗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斯巴達團的盾徽是戰(zhàn)斗狀態(tài)的、化身蛇發(fā)女妖的雅典娜。
阿美克萊公民團

阿美克萊是斯巴達西南方不遠的圣地供奉著阿波羅。這里也是拉凱戴蒙最好的土地之一,其盾徽是一只代表宙斯化身的雄雞。
美塞尼亞公民團

斯登尼拉如斯是斯巴達在美賽尼亞平原核心城鎮(zhèn),所以該團也叫美賽尼亞團。它監(jiān)視和控制著美賽尼亞諸市鎮(zhèn)和伊湯姆要塞。這里雖然土地肥沃,但是黑勞士反抗也最為劇烈。在斯巴達統(tǒng)治時代,這里的軍事經(jīng)驗猶如斯巴達人先祖赫拉克勒斯打獵時面對兇暴的野豬,所以野豬也作為他們的盾徽。
派洛斯公民團

派羅斯是美賽尼亞西部沿海最大的城鎮(zhèn)。這里即使在黑暗時代也有著濃厚的商業(yè)傳統(tǒng),民風耽于享樂。在斯巴達統(tǒng)治時代雖已衰落。但仍然保留了酒神崇拜。因此,派羅斯團的盾徽是與酒神狄奧尼索斯有關的獵豹。
格讓特瑞公民團

格讓特瑞是拉哥尼亞的南部中心山地城鎮(zhèn),是警戒南方的黑勞士暴動非常重要的據(jù)點。格讓特瑞團以一只蝎子為盾徽,這是因為這里有一座戰(zhàn)神阿瑞斯的圣所,而蝎子正是阿瑞斯的不詳象征。
吉特昂公民團

希洛有一個珀爾塞福涅的圣所。根據(jù)神話,宙斯在那里以公牛的形式引誘得墨忒耳,珀爾塞福涅就從這個結合中誕生了。這就是為什么吉特昂團的盾徽是一頭公牛。這里是斯巴達最早征服的地區(qū),是拉哥尼亞富庶的沿岸地區(qū),擁有吉特昂這樣的核心港口。
利姆奈公民團

利姆奈是一個小鎮(zhèn),坐落在拉哥尼亞和美賽尼亞的邊界上。這里是斯巴達和美賽尼亞人持續(xù)百年戰(zhàn)爭的邊境和前線,有一座阿耳忒彌斯的圣所。崇拜狩獵的斯巴達人將此地作為重要的宗教場所。在傳說中宙斯就是在這里化身為鵝誘騙了斯巴達王后生下海倫,所以利姆奈團的盾徽是頭向后看的鵝,表示永恒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