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豬排的考究

“在維也納,我吃到了炸豬排,你想不到吧!”
“啊,奧地利也有炸豬排?是裹面包糠炸的嗎?”
“是啊。很大一塊,有家里做的兩倍大,不過,沒你做的好吃,也沒有辣醬油?!?/p>
這是三十多年前,先生出差奧地利回來,與我的一段對話。那時,炸豬排在我腦子里就是一道上海菜,奧地利竟然有,太意外了。辣醬油沒有,是當然的,那是上海才有的,可兩倍大,不可思議,炸豬排用的是大里脊,用刀拍松了也頂多大一圈?。栁蚁壬?,他笑說:別費腦筋了,以后去吃就知道了。
奧地利的炸豬排當然不是說吃就吃的。不過,看了N遍的《音樂之聲》里的一首歌兒,讓我“遇到”了炸豬排。電影里,雷雨的晚上,瑪麗亞陪著孩子們,唱起“My FavoriteThings(我喜歡的東西)”,三拍子節(jié)奏,輕快跳躍,歌里唱的那些東西好可愛:玫瑰的雨滴、小貓的胡須、亮亮的銅水壺、暖暖的羊毛手套。唱著唱著,有好吃的了:“酥脆的蘋果餡奶酪卷”“炸肉排面條”,以前聽這首歌,怎么沒留意到“炸肉排”?心想,也許這就是他在維也納吃的炸豬排?電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奧地利?。∮谑侨?,他說:“歌里的schnitzel(炸肉排)就是我那時吃的,菜單上寫著的?!惫?,奧地利炸豬排,沒吃到,“遇到”也好嘛。
多年后,偶然哼起瑪麗亞那首活潑的歌兒“My FavoriteThings”,哦,炸肉排,順手在鍵盤上敲下了“schnitzel”,搜索。萬能的網(wǎng)絡告訴我,這是奧地利的國菜,有近兩百年歷史了,最早的做法是把小牛肉裹上面包糠炸制,上盤時配些蔬菜沙拉。
后來開始用價格便宜的豬肉、雞肉來做炸肉排,而牛肉做的就用“Wienerschnitzel”以示正宗。做法也有介紹,撲面粉、過蛋液、裹面包糠,就是我們做炸豬排時的所謂“三部曲”。后來,我從一個奧地利人那里知道了奧式豬排大兩倍的原因,就是把大里脊肉用蝴蝶刀法來切,然后拍成一個大肉片。
沒過幾年,我到了多倫多,終于在一家餐廳吃到了奧地利國菜schnitzel ,絕非我心存偏見,上海炸豬排就是更好吃。其一,老外用的是細細的面包粉,上海炸豬排用的是顆粒狀的面包粉,口感差別不言而喻;其二,上海炸豬排的靈魂醬汁“辣醬油”的有無,味道差別很大。從餐廳出來,心里的快樂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來,說了句“確實沒我做的好吃”。因為我做的是“上海式”的,“辣醬油版”的。近年,有的餐廳用番茄沙司搭炸豬排,還有用西式塔塔醬澆在豬排上,當然,這不同的醬汁,也有其特別的味道,但品嘗過后,我卻更加相信,上海式配搭是不可撼動的。
雖說如此,我仍然對奧地利炸肉排心懷敬意,那就是它特有的“三部曲”烹飪方式。它使食材別有風味,問世后就廣受喜愛,至今可說是風靡世界了。發(fā)展至今,它已跳出原有的食材局限,即不只限于肉類。以我的烹飪實踐來說,除了做炸牛排、炸豬排、炸雞排之外,還做過海鮮類的魚排、蝦排、炸生蠔、炸魷魚圈,也嘗試過蔬菜料理,如洋蔥、花菜、茄子等,都非常好吃,當然,別忘了辣醬油哦。
這種烹飪手法,在廣東還被冠以“吉列”之稱,開始很不解,后來知道了,這是英語“cutlet”的粵語音譯,而“cutlet”一詞,原指肉片,后特指“三部曲”之烹飪方式。比如吉列豬排,吉列魚排,吉列蝦排……剛到廣東時,在餐廳菜單上看到“吉列”,還很好奇,便點了“吉列豬排”,端上來一看,這不是上海炸豬排嗎?看來,吃在廣東,也有學問呢。
有人說,炸豬排好吃,但不健康。我不這么想。這種“裹”了三層的肉片入油炸制,比爆炒肉片、水煮肉片、火鍋涮肉等健康得多。我非常贊同美國知名美食編輯拉斯·帕森斯在其書中的一段話:“入鍋油炸的食物,蒸汽和油脂互相碰撞,達到一種不穩(wěn)定的平衡,這就是為什么炸得好的食物外層酥脆內(nèi)層柔軟的原因。事實上,食物外層是用炸的,內(nèi)層是用蒸的?!奔慈馄诶锩嬲ǖ臅r候,它的營養(yǎng)能很好地保留而不會受破壞和流失。既然如此,就不必擔心了吧。
說說我心中最佳炸豬排四大標準:自家廚房出品,上好的帶骨大里脊,日式面包糠,上海辣醬油。有人會問,怎么還用帶骨的里脊肉?哈,炸豬排里的那根骨頭,才叫香呢。至于面包糠,那是我的經(jīng)驗之選,吸油量低,且更蓬松酥脆。
幾十年都做的一道菜,了解了它的來龍去脈,用了心思去做,也不枉我做了一回上海人。(斐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