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強大的君王,往往擁有著最軟弱的內(nèi)心

雖然朱棣很想要做皇帝,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要造反。
這句話乍一聽很矛盾,因為做皇帝和造反是相輔相成的,你朱棣不造反,你要怎么當(dāng)皇帝?
聽起來很矛盾,但仔細一想的話,這的確是合理的。
謂予不信,請看作者的理解:
首先,朱棣同志的確是很想要當(dāng)皇帝,自從他到北平就藩之后,他就開始想,白天想,晚上想,吃飯的時候想,睡覺做夢的時候還在想。
這很好理解,在朱棣看來,他的大侄子朱允炆同志不過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小朋友,看了幾本儒家經(jīng)典就能做皇帝,讓這朱棣這種久經(jīng)戰(zhàn)陣,還曾血戰(zhàn)沙場的文武全才很是不服。
朱允炆憑什么能對自己頤指氣使,自己又憑什么被朱允炆呼來喝去?
不服!我不服!我相當(dāng)不服!
基于這種不服,朱棣很想要把朱允炆取而代之,但請諸位注意的是,朱棣雖然“想”,但是他從來沒有實施過。
我們要知道,朱棣是就藩北平的燕王,他在北平城里有恢弘的宅院,有尊崇的地位,有數(shù)不清的丫鬟和仆人,還有一堆給他生兒育女的老婆。
最主要的是,朱棣還不用上班,卻能按月從朝廷領(lǐng)取花也花不完的工資。
他所擁有的,是遠超于正常人的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的生活。
試問,擁有這樣生活的朱棣,為什么要去造反?
難道就為了自己想要當(dāng)皇帝那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所以,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一定有著更為深層次的理由和原因。
史鐵生曾經(jīng)說過: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那么作者以為,是朱允炆塑造出了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駕崩,舉國哀悼,遍掛白旗。
而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的心情當(dāng)然也不是很好受。
所以,聽聞父喪,朱棣立刻馬不停蹄的就往南京奔。
別的咱就不說了,你至少讓我在合上棺材之前,見我父親最后一面吧?
然而,朱棣的奔喪之旅剛走到一半,新帝朱允炆的詔書就下來了:
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允炆告訴朱棣,我爺爺,也就是你爹曾經(jīng)說過,你們這些當(dāng)藩王的,沒事就在封地老實兒待著,不允許你們回京師。
看到這個命令,朱棣只能發(fā)出一聲苦笑,然后調(diào)轉(zhuǎn)馬頭,黯然的返回了北平。
皇位沒留給自己也就算了,現(xiàn)在連靈前吊唁的權(quán)利也沒了。
朱棣很上火,朱棣很憋氣,但朱棣沒有辦法,他也不打算抗爭,所以他選擇了打道回府。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那個被他視為腦袋不太靈光的朱允炆,其實遠比他想象的要可怕。
元璋死不到一年時間,朱允炆就開始削藩了。
第一個開刀的,是周王朱橚。
周王這個人規(guī)規(guī)矩矩,平時的表現(xiàn)很好,朱允炆之所以要先欺負這么個老實人,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周王是燕王朱棣同母而生的親兄弟。
這是朱允炆在敲打朱棣。
然后,是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這三位仁兄,有的被抓到了南京來關(guān)禁閉,有的直接在封地被軟禁,有的則流放三千里,特別規(guī)定:路上可以慢慢走。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朱棣終于坐不住了。
在此之前,他或許也曾經(jīng)想過自己要不要振臂一呼,造反起義,圓了自己的皇帝夢,然而他始終沒有勇氣。
造反,那不是小事兒,成功固然是好,可一旦失敗了呢?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這玩意的試錯成本太高了,這不是演電視劇,演不好可以再來一條,也不是打游戲,輸了可以開風(fēng)靈月影,這是活生生的拿命在賭。
朱棣不太敢賭,他不太敢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和明王朝,和朱允炆本質(zhì)上并沒有什么刻骨銘心的仇恨。

昔陳勝吳廣起于大澤鄉(xiāng),是因為天下人苦秦久矣。
昔吳王劉濞舉七國而亂,是因為漢景帝劉啟失手殺了他的兒子劉賢。
昔黃巢雄踞長安,是因為多年科考不成,黃老兄不得已要換條路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昔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起義,則是因為元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把朱元璋逼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他朱棣吃得好,睡得香,日子過得好極了,他為什么要造反?
為什么要拿眼前美好富足的生活去換一個不確定的明天?
所以,作者對那些描述朱棣生來就有反骨,長大就要造反,朱允炆前腳登基,后腳他就磨刀霍霍發(fā)動靖難的內(nèi)容,深表懷疑。
作為洪武二十六子中和朱元璋最相似的兒子,朱棣當(dāng)時的心情,就如同半個世紀之前,在皇覺寺中收到湯和書信的朱元璋的心情是一樣的:
猶豫不決,恐懼無狀,躊躇不前,無限迷茫。
然而,當(dāng)朱允炆的雷霆手段馬上就要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時,朱棣就會意識到,現(xiàn)在不是自己想不想反的問題了,是如果不反,朱允炆一定不會給他好果汁吃。
反了吧!反了!
靖難何須百萬兵,馳來天下任縱橫!
后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朱允炆畢竟還是年輕,他玩不過已經(jīng)被社會錘煉了多年的老狐貍朱棣,所以很快敗下陣來,江山傾覆,自己也混了個神秘失蹤。
很多人說,朱允炆的死活,是個謎。
但在作者看來,這并不能算是個謎,因為作者認為,朱允炆多半是跑出去了。

高皇帝朱元璋賓天之前,寫了一本《皇明祖訓(xùn)》。
對于這本書,朱元璋是很上心的。
寫書用了六年,前后刪改了七次,和曹雪芹老先生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勁頭也差不到哪兒去了。
這本書,相當(dāng)于是朱元璋留給子孫后代的家法,書中事無巨細,從治國,祭祀,法律,乃至于日常生活方面規(guī)定了未來的朱氏皇帝應(yīng)該如何過好每一天,并且要求皇帝一定要貫徹落實,一字不差的照辦。
這本家法細致到了什么程度呢?
細致到甚至規(guī)定了皇帝早上應(yīng)該幾點起床,幾點睡,每頓飯要吃多少,具體要吃什么。
作者從中摘錄幾條,以供大家參考:
更選良馬數(shù)疋,調(diào)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宮門喂養(yǎng)...
令內(nèi)使帶鞍轡各置一疋...
其常隨內(nèi)官及帶刀人員止可離十丈地,不可太遠...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皇帝要挑選幾匹好馬,把它們放在宮中各處的門口,更要精心喂養(yǎng)它們,還要時常在身邊預(yù)備幾套盔甲和刀劍,以備不測。
在這樣的安排下,即便南京城被攻破,朱允炆如果聽了他爺爺朱元璋的話,提前做好了風(fēng)險預(yù)警,那也是很容易溜出去的。
所以作者認為,很大概率上,朱允炆沒有死。
不僅是作者認為朱允炆沒死,或許連朱棣本人應(yīng)該也是這么認為的。
很多人會覺得,朱棣是個狠人,表面是個狠人,內(nèi)心更是個狠人。

靖難之役的以少勝多,永樂大典的文化壯舉,五征漠北的豪情壯志,六下西洋的外交傳奇,朱棣可以說是歷史上相當(dāng)少見的那種雄主。
然而,雄主朱棣是表面狠人,但他的內(nèi)心,始終是脆弱的。
一來,他這個皇帝,不是順位繼承的,而是靠武力兵變奪取的,他會恐懼,他會恐慌。
朝廷里的大臣們會不會不認可他的身份,坊間的百姓們會不會在背后議論他?
那個神秘消失,自己翻來覆去怎么也找不到的朱允炆,會不會在某個角落里籌謀策劃著要卷土重來,奪回皇位?
多少次的午夜夢回,他一次一次的夢到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嚴聲斥責(zé)他為什么要做叛亂謀逆的亂臣賊子?
他的內(nèi)心,一直無法平靜。
所以,不僅僅是出于戰(zhàn)略和政治的需求,更因為在南京城中,他的腦海中會時刻浮現(xiàn)出讓他所不安的回憶,所以他才會選擇離開那里,遷都北平。
然而,就算是到了北平城,他還是感到苦悶,感到煩躁。
《永樂大典》不能使他平靜,下西洋的壯舉不能使他平靜,只有那些熟悉的金戈鐵馬的聲音,才能讓他感到平靜。
所以,朱棣寧愿死在遙遠的榆木川,也不愿意死在紫禁城。
我們在歷史舞臺上所看到的朱棣,他胸有成竹,強大而自信,然而當(dāng)他坐在龍椅之上俯瞰天下時,那金黃燦爛的龍椅越是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就越是會映照出他蒼白的臉龐。
這個臉色蒼白,時刻充滿狐疑的中年人,警惕著盯著身邊的人,他在告訴別人:
這,是我的天下,是我的皇權(quán),你們不要過來。
百年過后,作為一個小作者,我倒是有一句話想要送給當(dāng)時的朱棣。
這句話,是我對海子老師的詩歌略加修改而來的:
該忘記的早就忘記,該留下的永遠留下,忍住你的痛苦,不發(fā)一言,穿過這整段歷史。
不過想來,那個“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的明成祖,應(yīng)該不會在乎后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