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遠教授:用制度和道德解決歷史終極問題

? ? ? ??2009年,我正好在北京中央黨校學習,《百家講壇》欄目組編導在邵鴻的提名下找到我,邀請我登壇講歷史。一開始我確實謝絕了,因為覺得自己不適合做“大眾節(jié)目”。后來,同樣是因為邵鴻的一番話說服了我:我們學歷史的不講歷史,那就只好請不學歷史的人講歷史了。就這樣,我接受了邀約。
? ? ? ??最開始我想講王陽明,但欄目組還是希望我談談明朝的皇帝,于是第一次我講了《大明嘉靖往事》,講的是明朝嘉靖年間的社會面相,在2010年8月30日-9月13日播出15集。第一次在電視上講課,我準備得相當認真,但面對鏡頭,仍然有些拘謹,但慢慢地,我感到越講越好,越來越放松,觀眾對我的評價也越來越高。第二次,我講的是《萬歷興亡錄》,在2011年10月8日-28日播出21集,同樣是講述明代萬歷年間的社會面相,特別是明朝由極盛走向衰亡的歷程,涉及到了萬歷年間的政治現(xiàn)象、經濟現(xiàn)象、文學現(xiàn)象,上層和下層的人物、文官、武將、傳教士,以及各種異端思潮,深受觀眾喜愛。

? ? ? ??2013年,央視科教頻道副總監(jiān)馮存祀先生和《百家講壇》制片人、編導來到江西師范大學,希望我再做第三次節(jié)目,我們定下了一個大的題目,《國史通鑒》,從炎黃到清帝退位或者到鴉片戰(zhàn)爭,預計需要六部150集。2014年1月3日-8日和8月29日-9月15日,播出了“國史通鑒”的第一部“天下大勢”即“先秦篇”,講述中國如何從部落的形式發(fā)展到夏商周,如何從公天下到家天下,如何由諸侯紛爭到全國統(tǒng)一。2015年7月11日-8月3日,播出了《國史通鑒》的第二部“秦漢三國篇”,也就是從秦朝到兩漢及三國鼎立的歷史。
? ? ? ??第一是充實的內容,如果把講課比作挖礦的話,那么我守著的是一“富礦”,歷史是一座永不窮盡的富礦,5000年的中國歷史進程,有多少驚天動地的英雄、蕩氣回腸的故事和值得我們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我只是通過提煉和編排好內容,然后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傳播給受眾。
? ? ? ??第二是專業(yè)的積淀,我從1981年研究生畢業(yè)前后就開始給本科生、研究生上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明清史的課,有比較豐富的講課經驗,科研方向主要是明代政治、商人和移民、文學和社會思潮,最近十多年研究明代的進程,對明史及中國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一以貫之的解讀。這些積累使我在講課過程中比較可以天馬行空、揮灑自如。
? ? ? ??第三是豐富的閱歷,我曾經被下放到農村,又到工廠,家住典型的“市民區(qū)”,后在高校教書30多年,后來擔任多個職務及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和政協(xié)委員,和各類人群有比較多的接觸,的士司機和我聊天,認定我的職業(yè)是“保衛(wèi)處”。這些閱歷使我講述歷史時更有人性、更關照社會通理。
? ? ? ??第四是認真的態(tài)度,除了備課和講課認真,更重要的是,傳遞了一種負責任的、充滿正能量的歷史觀。

? ? ? ??社會的多元化及同時產生的輿論的多元化,沖擊國家一體化,導致社會的渙散。政府無法應對這種局面,無法發(fā)揮主導作用。文學家、藝術家、異端思想家的思想引導社會思潮,但是,輿論可以引導民眾,卻從不對后果負責。
? ? ? ??明朝的前100年,從官本位的時代逐漸過渡到官本位和財富本位并存的階段,后來又注入了文化元素,形成了官本位、財富本位和文化本位并存的格局,這個時候明朝就變成了一個多元化社會,這也是明朝繁榮的標志。
? ? ? ??社會的多元化本來是好事,但問題是明代三個價值間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有權者不僅掌握權力,還能攫取財富和文化話語,富人則買官買位且附庸風雅,而文化人一邊積極鉆營職位,一邊通過講學、授徒乃至經商來占有財富,官、商、學形成勾結,把社會搞亂,也極大地加劇了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奢侈。

? ? ? ?雖然社會思潮多元化,但明朝的官方理念十分保守,對外禁海、對內禁礦,流失了很多財源。盡管萬歷年間,社會上的銀子很多,但跟朝廷沒有很大關系,大部分都是走私所得,朝廷收不到多少稅收,與其說明朝是被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被女真的努爾哈赤、多爾袞打垮,不如說是“窮”死,可以說是民富而國窮,當然這個“民”只能限于是“富民”。
? ? ? ?社會越是發(fā)達,先進地區(qū)和落后地區(qū)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在朝廷,話語權掌握在先進地區(qū)的手中,當制定政策時,也必然向先進地區(qū)傾斜,當先進地區(qū)不斷拿起批判的武器分割社會利益的時候,落后地區(qū)只有拿起武器進行批判。
? ? ? ??經濟越發(fā)達,軍隊越腐敗,越沒有戰(zhàn)斗力,這又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怪圈。
? ? ? ? 中國古人解決了部分的歷史問題,但解決不了歷史的終極問題。如何解決?我認為既要從傳統(tǒng)里學習,要恢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之四維——禮義廉恥,依靠全體“石民”――士農工商;但歷史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我們更應該放開眼光,學習全世界各國的先進理念、全人類的先進智慧,來解決我們的當代問題。王陽明說,儒佛老莊皆為吾用,是為大道,否則就是小道。我們也應該是歐亞美澳,皆為我用,是為大道。
? ? ? ??但也很矛盾。一說到中國的問題,我們往往是責怪傳統(tǒng)的君主制度、向往當代的民主制度。但是,坦率地說,當代的“民主制”“共和制”也沒有經過太長的時間考驗。美國從建國到現(xiàn)在,還沒有明代的時間長,日本從明治維新到現(xiàn)在,才一百五十年,約當明朝的一半時間,但已經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
? ? ? ??作為一個研究歷史的學者,我不會絕對地說對或錯,立場決定觀點,要看看這種說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由哪些人開始提起。事實上,“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的最早思想,產生在宋、明滅亡的過程中,宋朝滅亡之后以及清朝在入主中原的過程中以及清朝建立之后。
? ? ? ??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崖山海戰(zhàn)是宋朝與蒙元的最后一次正面交鋒,是南宋的漢族政權對蒙古軍隊的最后一次有組織地抵抗。這場戰(zhàn)爭最終以宋軍全軍覆沒而告終,宋朝就此滅亡。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也是極其悲壯。隨之而來的元朝統(tǒng)治、清朝統(tǒng)治,對漢民族以及認同漢文化的其他境內民族以巨大的打擊。也正是因為這樣,顧炎武稱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不僅僅是“亡國”,而是“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
? ? ? ??在當時的朝鮮和日本,也有“崖山之后、明亡之后”的說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文化或者說是華夏文化的傳承者,自己的文化超過蒙古、超過女真,他們不愿意看到以由落后的蒙古、女真成為華夏文化的擁有者。所以明代朝鮮使者的行程記錄叫“朝天錄”,清代朝鮮使者的行程記錄叫“燕行錄”,這也是表現(xiàn)對清在文化上的蔑視。
? ? ? ??但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到現(xiàn)在,重提這個理念,存在極大的問題。
? ? ? ??第一,漢族從來不是純而又純的民族,從炎黃的融合到夏商周的融合,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游牧民族、農業(yè)民族的融合,一直到秦漢大一統(tǒng)的建立,再通過魏晉南北朝實現(xiàn)更大的融合,漢族不斷地強大,也不斷注入少數(shù)民族的因素,包括匈奴、鮮卑等,后來的蒙古、女真也一樣,這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相互融合、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第二,在這個過程中,有大量的野蠻和不文明,需要鞭撻和批評。但是民族融合從來就是戰(zhàn)爭、文化、商業(yè)多重因素的結果,中國是這樣,外國也是這樣。中國的歷史就是多民族形成的歷史,所以到了今天,如果還有學者或者老外重提“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那么我認為不是不懂事,就是別有用心。
? ? ? ??任何一個學者,他在不同的場合下所發(fā)表的言論和寫出的觀點不一樣。梁啟超先生就聲稱,每每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錢穆先生在這段觀點中提到,清朝很狡猾,但其實清朝在精通漢文化的同時,本身也是漢化的過程,康熙和乾隆皇帝的漢化都很深。但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清朝把漢族革命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扼殺掉,把因循守舊的東西保留下來,歷代統(tǒng)治者都是如此。
? ? ? ??錢穆先生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學者,對落后和野蠻十分痛心疾首,文明和進步的贊賞,中國到清朝發(fā)生了倒退,因此他對清朝進行猛烈的抨擊,我也認為,清朝入主中原,從文明進程來說,至少倒退300年。
? ? ? ?終極的歷史問題是每個人私心迸發(fā)的問題。在道德層面,中國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推廣“仁”——仁者愛仁,推廣“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等,但是,在一些具體的操作環(huán)節(jié)上,我們沒有十分強大有力的制度來支持這些道德理念,這時候,需要吸收古今中外所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和智慧,對所有的權力進行監(jiān)督。王陽明的“破心中賊”“破山中賊”是很有深意的,心中賊是我們的私心私欲,山中賊是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事情。
? ? ? ??我一直認為,人治與法治從來就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法治社會離不開人事,人治社會也要有法律。人治、法治有其一,社會亂不到哪里去。只有既無人治又無法治或者號稱法治其實人治也沒有的狀態(tài)下,社會才真正的動蕩。
? ? ? ??我一直認為,明朝的滅亡,不能指責清朝,是由于明朝的精英和統(tǒng)治階層過于考慮自己的利益,漠視民眾的疾苦所造成。每個人都在指責其他人和社會,但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也存在。解決這個民族的劣根性和前進道路的重重障礙,一方面,發(fā)揚傳統(tǒng)的禮義廉恥,發(fā)掘仁和禮,另一方面要建立強有力的制度。
? ? ? ??每個人都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獲得智慧。從我來說,學習和研究歷史,讓我學會了用通達的眼光看待人生,可以活得更通透,不會過于計較小的事情以及個人一時的得失,歷史學得越多越深,我越快樂。
(作者:方志遠,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貝尚視頻獨家簽約作者,b站課程《方志遠教授講明史:明朝之亡》正在開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