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中國乒乓》撲街,電影真那么差嗎?

鄧超《中國乒乓》在經(jīng)歷了跳檔后,上映首日票房不過千萬,迄今累計春節(jié)票房不到八千多萬,預(yù)估最后一億出頭成績收官。賠錢已成定局。
那《中國乒乓》電影真的爛嗎?為什么沒人看?

先不起高調(diào),拿身邊人說話。
我說請朋友去看《中國乒乓》,對面第一反應(yīng)是不去。我說為什么呢?他說:“講中國乒乓能有什么好看的。中國乒乓不是天下無敵嗎?”
確實對于我們這代人而言。中國乒乓就是天下無敵。既然無敵、就代表了沒有沖突、沒有對決、沒有宿敵搏殺的刺激感,為什么看?
我說《中國乒乓》講的不一樣。講的是中國乒乓球陷入低谷的那個時間段。他說那又怎么樣呢?陷入低谷怎么了?不還是照樣爬起來了么?我們現(xiàn)在不還是世界獨(dú)一份嗎?

朋友還說,就算不看他也能猜出劇情。
大致劇情就是“乒乓球陷入低谷—新教練背負(fù)壓力入職—面對難管隊員、家庭不理解—力挽狂瀾讓隊員服氣—然后獲得成功、贏得尊重”。
說實話,這樣的猜測多少帶有片面跟刻板。但《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你看完了會發(fā)現(xiàn),電影也確實沒有逃離這種刻板。
這種好萊塢式《點球成金》《成事在人》《光輝歲月》的套路劇情。真的不怪觀眾。在大眾印象里。中國乒乓就是所向披靡。我們都知道。那種低谷只是暫時的。對于一部已揭曉答案的電影。你真的很難讓觀眾在提起興趣。

除了這個原因?!吨袊古摇愤€有很多禁區(qū)。
作為國球,《中國乒乓》只能正面的、主旋律的呈現(xiàn)。本質(zhì)上它難逃獻(xiàn)禮片的制約。它更不敢也不可能針對體制、針對個人、甚至是針對角色有脫離現(xiàn)實的改動跟控訴。所以這也決定了電影里不能有類似《百萬美元寶貝》那種最后失敗了、殘疾了、完蛋了反雞湯的劇情。
而角色更不能有類似李娜有一個反體制的英雄形象。既然如此。當(dāng)人物、當(dāng)形式、當(dāng)角色在還沒有開拍時便被定型。這樣一部全方位被劇透的電影對觀眾還有什么吸引力呢?

當(dāng)然我并不是否定《中國乒乓》,我個人覺得還不錯啦。在并不討喜的情況下、在我們知道舉國體制跟集體主義本就是個體的反面情況下。電影很聰明的規(guī)避了這個敏感點,最后將新舊的傾軋演變成了新舊的交替。
導(dǎo)演鄧超這次拍的很有誠意,相比前幾部懂得了取舍、更收起了自以為是。時代還原、轉(zhuǎn)場跟鏡頭處理也蠻有質(zhì)感。表演上以誠動人、收起了泛濫的情緒。

不過還是那句話。這是一部從一開始就被定格的作品。
拍的再有誠意。有些東西你只能在框架下。比如在對對手的刻畫上,還是稍顯呆滯。比如對正面選手角色的塑造,同樣是走馬觀花。在我看來。中國體育片最大的痼疾,就是將敵我刻畫成正反兩面、將成功歸功于努力跟拼搏,無視個體的天賦跟想法。這次鄧超也躲不過去。
這依然是一部以集體主義為綱的主旋律電影。個體的存在、人物的想法被完全抹殺。再厲害的選手都是實現(xiàn)超越的跟宣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