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端午節(jié)”古代辦騎射比賽成慶節(jié)活動,日本保存文化至今。
中國“端午節(jié)”古代辦騎射比賽成慶節(jié)活動,日本保存文化至今。

古人會選端午比武鬥武,首先要了解古人是怎樣看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現(xiàn)在是吃喝玩樂的喜慶節(jié)日,但在古代是個「兇日」。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古語有初始之意,稱「端五」即「初五」。古人相信五月是毒月,五月五日是惡日,諸事不順。因為農(nóng)曆五月,接近夏至,中午時太陽在最高位置,幾近天中,陽光最猛最熱。南方氣候潮濕多菌,蚊蟲滋生,疫病流行,古人因此亦謂五月「五毒俱出」,所以古人以吃粽子、賽龍舟、飲黃酒等習俗,以此避疫袪毒。
由於五月是毒月,因此古人以各種方法來強身去毒,做運動便是其中方法之一,也衍生了五月競武尚武的風氣?!肝纭篂槭刂У牡谄呶?,對照十二生肖即與「馬」相對,所以端午節(jié)亦有很多與「馬」有關(guān)的活動,端午騎射「射柳」便是當中之一。

由宗教儀式變?yōu)楣?jié)日活動
射柳又稱「扎柳」,這詞最早見於北周時期(557-581),本來與端午習俗無關(guān)。這是一種競射運動,即用弓箭射柳枝,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從鮮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傳入中原,在遼、金、元和清中葉都十分盛行,而於近代式微。
射柳是把鴿子放在葫蘆內(nèi),懸掛在柳樹上,騎士策馬射箭,把葫蘆射破,比賽誰射的鴿子飛得高。宋代《文昌雜錄》載:「端午日走馬,謂之『躤柳』。今天下營門才士,五日籠鳥於旗竿,走馬比射,亦曰『札柳』?!埂顿绕仞N談》載「遼俗以鵓鴿置葫蘆中,懸之柳上,彎弓射之,矢中葫蘆,鴿飛出,以飛之高下為勝負。往往會於清明、端午日,名曰『射柳』。」
遼金時期(916-1234),射柳已發(fā)展為一種程式化儀式,專用於祭祀,稱為「射柳儀」或「瑟瑟禮」,兩朝射柳活動均以乞雨拜天儀式為主,只有部份軍事習武性質(zhì)。到元代(1271-1368),射柳成為軍事訓練主要項目,而明代(1368-1644)皇帝常在宮中觀看衛(wèi)士們射柳,《國朝典彙》載:「永樂十四年端午節(jié),上御東苑,觀擊毬射柳。」明武宗在皇宮內(nèi)建平臺,「下臨射苑,有弛道可走馬」。此平臺專用於閱射,後廢臺改為紫光閣,成為宮中射柳場地。
射柳本來在很多時候都可以舉行,而大約在金朝,射柳在宗教儀式的角色上退下來,而與打馬球活動結(jié)合成為端午節(jié)娛樂活動,一直流傳到清代,讓柳射在軍事訓練項目以外,成為民間端午慶祝競技活動。而這個時候柳射在馬匹和人員轉(zhuǎn)給都有明確要求,而且還有競賽規(guī)則獎懲。清代,乾隆帝也有參加射柳的記載,但清後期這活動在端午節(jié)急速衰落,在民國已再沒有人舉辦這活動。
神社辦賽馬流鏑馬活動
端午節(jié)流傳至日本,當中騎射慶節(jié)活動雖然未知具體與中國文化有何關(guān)係,但端午尚武應(yīng)是由中國文化傳過去。飛鳥時代(538-710)的端午騎射由宮廷獨自舉辦,到了奈良時代(710-794),端午節(jié)又稱「騎射節(jié)」,騎射已成為宮廷和貴族門都要舉辦的大規(guī)模節(jié)俗活動。當時的武士並不講究劍術(shù),武藝以箭術(shù)分高下,騎馬射箭視為端午節(jié)重點活動。

到鎌倉時代(1185-1333),端午用來袪邪的「菖蒲」在日語與「尚武」同音,讓驅(qū)邪毒之物被賦與「尚武」之意,加上幕府為武人政權(quán),更提倡尚武氣節(jié),武士階層在繼承前代騎射比武練兵之外,過程中更重視接近於實戰(zhàn)要求的騎乘擒拿技巧,在相互追逐中看誰先把對手拉下馬,比賽較前代更有武鬥色彩。而民間在尚武精神影響下,更流行打石戰(zhàn),打石戰(zhàn)本來是對天地陰陽之氣激烈變化的模擬展現(xiàn),被視為適合在端午節(jié)這被視為陰陽激烈變化的時節(jié)舉行。時至當代,在端午節(jié)前後,日本各地不少神社都會有賽馬和流鏑馬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