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章太炎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第一至二段:章太炎認為《立憲書》是康有為為了個人富貴向滿清皇帝獻媚。
第三至九段:章太炎強烈批判康有為的“滿漢不分,君民同體”思想。“夫滿洲種族,是曰東胡,西方謂之通古斯種,固與匈奴殊類。雖以匈奴言之,彼既大去華夏,永滯不毛,言語、政教、飲食、居處,一切自異于域內(nèi),猶得謂之同種也耶?”“彼滿洲者,其為歸化漢人乎?其為陵制漢人乎?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辮發(fā)瓔珞,非弁冕之服;清書國語,非斯、邈之文。徒以尊事孔子,奉行儒術(shù),崇飾觀聽,斯乃不得已而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術(shù),愚民之計。若言同種,則非使?jié)M人為漢種,乃適使?jié)h人為滿種也?!薄爸林^衣服辮發(fā),漢人已化而同之,雖復改為宋、明之服,反覺不安。抑不知此辮發(fā)胡服者,將強迫以成之耶?將安之若性也?禹入裸國,被發(fā)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非樂而為此也,強迫既久,習與性成,斯固不足以定是非者。吾聞洪、楊之世,人皆蓄發(fā),不及十年,而曾、左之師摧陷洪氏,復從髡薙。是時朋儕相對,但覺纖首銳顛,形狀噩異。然則蓄發(fā)之久,則以蓄發(fā)為安;辮發(fā)之久,則以辮發(fā)為安。向使?jié)M洲制服,涅齒以黛,穿鼻以金,刺體以龍,涂面以堊,恢詭殊形,有若魑魅,行之二百有六十年,而人亦安之無所怪矣!不問其是非然否,而惟問其所安,則所謂祖宗成法不可輕變者,長素亦何以駁之乎?野蠻人有自去其板齒,而反譏有齒者為犬類,長素之說,得無近于是耶?”“若滿洲者,固人人欲盡漢種而屠戮之,其非為豫酋一人之志可知也。是故秦、趙之仇白、項,不過仇其一人;漢族之仇滿洲,則當仇其全部?!?/span>
第十段:章太炎反對康有為“清廷重用漢人官吏”的觀點。“夫所謂奴隸者,豈徒以形式言耶?曾、左諸將,倚畀雖重,位在藩鎮(zhèn),蕞爾彈丸,未參內(nèi)政。且福康安一破臺灣,而遂有貝子、郡王之賞;曾、左反噬洪氏,挈大圭九鼎以付滿洲,爵不過通侯,位不過虛名之內(nèi)閣。曾氏在日,猶必諂事官文,始得保全首領(lǐng)。較其輕重,計其利害,豈可同日而道?近世軍機首領(lǐng),必在宗藩。夫大君無為,而百度自治,為首領(lǐng)者,亦以眾員供其策使,彼恭、醇二邸之仰成,而沈、李、翁、孫之有事,乃適見此為奴隸,而彼為主人也。階位雖高,猶之閹宦仆豎,而賜爵儀同者,彼固仰承風旨云爾,曷能獨行其意哉!”
第十一至十四段:章太炎反對康有為“清廷輕徭薄賦”的觀點,認為清王朝對人民的剝削、壓迫比以往朝代更甚,清王朝的腐敗官吏橫征暴斂,清廷數(shù)次興文字獄,屠殺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
第十五段:章太炎認為光緒支持變法是出于私心,為了奪得實權(quán),而不是為了國家富強。“殷憂內(nèi)結(jié),智計外發(fā),知非變法,無以交通外人,得其歡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歡心,無以挾持重勢,而排沮太后之權(quán)力。載湉小丑,未辨菽麥,鋌而走險,固不為滿洲全部計。長素乘之,投間抵隙,其言獲用,故戊戌百日之政,足以書于盤盂,勒于鐘鼎,其述則公,而其心則只以保吾權(quán)位也?!?/span>
第十六至十七段:章太炎認為滿人特別是滿清統(tǒng)治者,都時刻提防著漢人,即使沒有慈禧和榮祿,維新變法也會受到其他頑固派的劇烈阻撓從而失敗。“頑鈍愈甚,團體愈結(jié),五百萬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是故漢人無民權(quán),而滿洲有民權(quán),且有貴族之權(quán)者也。雖無太后,而掣肘者什伯于太后;雖無榮祿,而掣肘者什伯于榮祿。”
第十八段:章太炎反對康有為“光緒是圣明天子”的觀點。“今其所謂圣明之主者,其聰明文思,果有以愈于堯耶?其雄杰獨斷,果有以儕于俄之大彼得者耶?”
第十九段:章太炎認為滿清統(tǒng)治者時刻提防著漢人,不會真正實行“君主立憲”,滿清統(tǒng)治者從來沒有“滿漢平等”的概念。“今上院之法定議員,誰為之耶?其曰皇族,則親王貝子是已;其曰貴族,則八家與內(nèi)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則衛(wèi)藏之達賴、班禪是已。是數(shù)者,皆漢族之所無,而異種之所特有,是議權(quán)仍不在漢人也。所謂滿、漢平等者,必如奧、匈二國并建政府,而統(tǒng)治于一皇,為雙立君主制而后可?!?/span>
第二十至二十一段:(1)章太炎認為走“君主立憲”道路也無法避免流血。(2)章太炎認為光緒皇帝沒有領(lǐng)導中國走向君主立憲道路的主觀想法和客觀條件。(3)章太炎認為光緒皇帝沒有才能,無法擔負領(lǐng)導中國的重任。“長素以為革命之慘,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則立憲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英、奧、德、意諸國,數(shù)經(jīng)民變,始得自由議政之權(quán)。民變者,其徒以口舌變乎?抑將以長戟勁弩,飛丸發(fā)旍變也?近觀日本,立憲之始,雖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覆幕之師在其前矣。使前日無此血戰(zhàn),則后之立憲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為立憲所無可幸免者?!薄耙砸蝗酥t旨立憲,憲其所憲,非大地萬國所謂憲也!長素雖與載湉久處,然而人心之不相知,猶挃一體而他體不知其痛也。載湉亟言立憲,而長素信其必能立憲,然則今有一人執(zhí)長素而告之曰:我當釀四大海水以為酒。長素亦信其必能釀四大海水以為酒乎?”“長素之皇帝圣仁英武如彼,而何以剛毅能挾后力以尼新法,榮祿能造謠諑以聳人心,各督撫累經(jīng)嚴旨,皆觀望而不辨,甚至章京受戮,己亦幽廢于瀛臺也?”“乃至庚子西幸,日在道涂,已脫幽居之軛,尚不能轉(zhuǎn)移俄頃,以一身逃竄于南方,與太后分地而處。其孱弱少用如此,是則仁柔寡斷之主,漢獻、唐昭之儔耳!”“夫一身之不能保,而欲其與天下共憂,督撫之不能制,而欲其使萬姓守法,庸有幾乎!”
第二十二段:章太炎反對康有為認為“光緒皇帝是天命之人”的觀點。
第二十三段:(1)章太炎對比革命和立憲,指出立憲比革命更難實行。(2)章太炎反對康有為“革命領(lǐng)導人物會走向反面”的觀點。“今以革命比之立憲,革命猶易,立憲猶難。何者?立憲之舉,自上言之,則不獨專恃一人之才略,而兼恃萬姓之合意;自下言之,則不獨專恃萬姓之合意,而兼恃一人之才略;人我相待,所倚賴者為多。而革命則既有其合意矣,所不敢證明者,其才略耳。然則立憲有二難,而革命獨有一難,均之難也,難易相較,則無寧取其少難而差易者矣?!薄岸^革命黨中必無有才略如華盛頓、拿破侖者,吾所不敢必也。雖華盛頓、拿破侖之微時,天下亦豈知有華盛頓、拿破侖者?而長素徒以阿坤鴉度一蹶不振相校。今天下四萬萬人之材性,長素豈嘗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檢察差第之乎?借曰此魁梧絕特之彥,非中國今日所能有,堯、舜固中國人矣,中國亦望有堯、舜之主出而革命,使本種不亡已耳,何必望其極點如華盛頓、拿破侖者乎?”
第二十四段:章太炎反對康有為“公理未明,舊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的觀點。“人心之智慧,自競爭而后發(fā)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開之,而但恃革命以開之。且勿舉華、拿二圣,而舉明末之李自成。李自成者,迫于饑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然自聲勢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賑饑濟困之事興。豈李自成生而有是志哉?競爭既久,知此事之不可已也。雖然,在李自成之世,則賑饑濟困為不可已;在今之世,則合眾共和為不可已。是故以賑饑濟困結(jié)人心者,事成之后,或為梟雄;以合眾共和結(jié)人心者,事成之后,必為民主。民主之興,實由時勢迫之,而亦由競爭以生此智慧者也?!薄叭粍t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zhèn)渲妓幰?!?/span>
第二十五至二十七段:章太炎認為在必要的情況下,革命可以借助外國勢力。“吾以為今日革命,不能不與外國委蛇,雖極委蛇,猶不能不使外人干涉,此固革命黨所已知,而非革命黨所未知也?!薄敖裾呶鞣綌?shù)省,外稍負海,而內(nèi)有險阻之形勢,可以利用外人而不為外人所干涉者,亦未嘗無其地也。略得數(shù)道,為之建立政府,百度維新,庶政具舉,彼外人者,亦視勢利所趨耳。未成則欲取之,小成則未有不認為與國者,而何必沾沾多慮為乎!”
第二十八段:章太炎認為在一定的情況下,省份自立不見得是壞事,總比全部亡國要好。“雖然,吾固不主割據(jù),猶有辯護割據(jù)之說在,則以割據(jù)猶賢于立憲也。夫印度背蒙古之莫臥爾朝,以成各省分立之勢,卒為英人蠶食,此長素所引為成鑒者。然使莫臥爾朝不亡,遂能止英人之蠶食耶?當莫臥爾一統(tǒng)時,印度已歸于異種矣,為蒙古所有,與為英人所有,二者何異?使非各省分立,則前者為蒙古時代,后者為英吉利時代,而印度本種,并無此數(shù)十年之國權(quán)。夫終古不能得國權(quán),與暫得國權(quán)而復失之,其利害相越,豈不遠哉!語曰:“不自由,無寧死!”然則暫有自由之一日,而明日自刎其喉,猶所愿也,況綿延至于三四十年乎!且以印度情狀比之中國,則固有絕異者?!薄胺蛴詮娖鋰N者,不恃文學工蓺,而惟視所有之精神。中國之地勢人情,少流散而多執(zhí)著,其賢于印度遠矣!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憤憤于腥羶賤種者,何地蔑有!其志堅于印度,其成事亦必勝于印度,此寧待蓍蔡而知乎?”
第二十九段:(1)章太炎指出漢人不團結(jié)。(2)投降滿清統(tǒng)治者的漢人官僚并沒有為改變滿清統(tǒng)治者的本性做出貢獻。(3)滿清統(tǒng)治者不得人心,所以百姓對清廷也毫無忠誠可言。(4)必須推翻滿清才能將民眾團結(jié)起來,然后抵抗列強。“若夫今之漢人,判渙無群,人自為私,獨甚于漢、唐、宋、明之季,是則然矣。抑誰致之而誰迫之耶?吾以為今人雖不盡以逐滿為職志,或有其志而不敢訟言于疇人,然其輕視韃靼以為異種賤族者,此其種性根于二百年之遺傳,是固至今未去者也。往者陳名夏、錢謙益輩,以北面降虜,貴至閣部,而未嘗建白一言,有所補助,如魏征之于太宗,范質(zhì)之于蓺祖者?!薄懊髦┦?,五遭傾覆,一命之士,文學之儒,無不建義旗以抗仇敵者,下至販夫乞子,兒童走卒,執(zhí)志不屈,而仰藥剚刃以死者,不可勝計也!今者北京之破,民則愿為外國之順民,官則愿為外國之總辦,食其俸祿,資其保護,盡順天城之中,無不牽羊把茅,甘為貳臣者?!薄捌錇闈M洲之主則聽之,其為歐、美之主則聽之,本陳名夏、錢謙益之心以為心者,亦二百年而不變也?!薄叭粍t滿洲弗逐,而欲士之爭自濯磨,民之敵愾效死,以期至乎獨立不羈之域,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浸微浸衰,亦終為歐、美之奴隸而已矣!非種不鋤,良種不滋,敗群不除,善群不殖,自非躬執(zhí)大彗,以掃除其故家污俗,而望禹域之自完也,豈可得乎?”
?? ?第三十至三十一段:(1)章太炎指出康有為的政治觀點也在不斷變化,諷刺康有為“為了個人利益進行政治投機”。(2)指責康有為不僅自己陷入迷途,而且貽害他人。“唐氏既亡,保皇會亦漸潰散,長素自知革命之不成,則又瞑瞞于富貴利祿,而今之得此,非若疇昔之易,于是宣布是書,其志豈果在?;柿椧俊薄皹s祿既死,那拉亦耄,載湉春秋方壯,他日復辟必有其期,而滿洲之新起柄政者,其勢力權(quán)藉,或不如榮祿諸奸,則工部主事可以起復,雖內(nèi)閣軍機之位,亦可以覬覦矣。長素固云:窮達一節(jié),不變?nèi)?,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抑吾有為長素憂者,向日革命之議,嘩傳于人間,至今未艾。陳千秋雖死,孫文、林奎尚在;唐才常雖死,張之洞尚在;保國會之微言不著竹帛,而入會諸公尚在;其足以證明長素之有志革命者,不可件舉,雖滿人之愚蒙,亦未必遽為長素欺也。嗚呼,哀哉!”“滿人既不可欺,富貴既不可復,而反使炎、黃遺胄,受其蒙蔽,而緩于自立之圖。惜乎!己既自迷,又使他人淪陷,豈直二缶鐘惑而已乎?此吾所以不得不為之辨也?!?/span>
第三十二至三十三段:章太炎奉勸康有為改良之路走不通,早日回頭支持革命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