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七夕由來,從女兒節(jié)到情人節(jié),牛郎的人設崩塌了?

一口氣看完七夕由來
七夕節(jié),大家是甜蜜的過,還是一笑而過?你知道七夕節(jié)真正的由來嗎?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怎么產生的?本期文章讓我們一口氣揭秘七夕節(jié)和牛郎織女背后的故事,我們現在提到七夕節(jié)就會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把七夕節(jié)默認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但其實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詩經記載:唯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看那天上的銀河,照耀燦燦閃亮光。鼎足三顆織女星,一天七次移動忙??v然織女移動忙,沒有織出好紋章。牽牛三星亮閃閃,不能拉車難載箱)最初,牛郎和織女只是天上的兩個星宿,古人是善于發(fā)揮想象的,會給事物賦予特定的含義,東漢末年,牛郎織女星象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及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織女)伸出細長而白皙的手 ,擺弄著織機(織著布),發(fā)出札札的織布聲。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淚如同下雨般零落。這銀河看起來又清又淺,他倆相離也沒有多遠。雖然只隔一條清澈的河流,但他們只能含情凝視,卻無法用語言交談。)古人對重日是有濾鏡的,在中國古代重日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我們可以發(fā)現,我們有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在重日,正月正日新年,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就誕生了七夕節(jié),民間相傳,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辰,科舉時代,學子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考取功名,畢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拜魁星,祈求自己文運亨通,希望主掌考運的魁星爺能讓自己在考試中“一舉奪魁”,這樣看來,七夕也是屬于讀書人的節(jié)日,《西京雜記》曾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說明漢代開始就有女兒家在7月7穿針乞巧的活動了,古時候對女子的女工有一定要求,并且也成為了評判女性的重要因素,織女是天上編織云霞的神仙,地上的女子們在7月7這一天對著織女星祈求,希望自己也能和織女一樣心靈手巧,祈求自己擁有幸福圓滿的婚姻,婦人們祈求孩子健康平安,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7月1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從文字中可以想象當時七夕節(jié)的盛況,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到了七夕,乞巧市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久在深閨里的女子在這一天到乞巧市上游玩,與閨中好友結伴祈福,與情郎約會定情。
如果我是古代女子過七夕,我都不敢想象我會有多快樂,因為各種活動都在傍晚開始,所以叫做七夕,而七夕節(jié)作為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更有“女兒節(jié)”的稱謂,時至今日,七夕節(jié)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情人節(jié),但牛郎織女的故事卻飽受爭議,故事中牛郎偷看仙女洗澡,藏衣服強迫仙女兒留在人間的做法,不符合任何一個朝代的道德標準,仙女到底看上牛郎什么了?她真的是自愿留下的嗎?還如此“戀愛腦”和牛郎夫妻情深,然而這個故事卻流傳千年,家喻戶曉,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翻閱古書我們可以發(fā)現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jié)和以下兩個故事非常相像。
第一個故事就是《二十四孝》的董永篇,民間傳說,農夫董永的父親去世,他找人借了一萬錢安葬父親,守孝期過后他還不起錢就去債主家賣身做奴仆,去的路上遇到一個女子說不嫌他貧賤,愿意和他結為夫妻,到了債主家之后,女子用10天織了100匹布,還清了董永的債務,然后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兒,看到他如此孝敬父母就決定下凡來幫助他,現在債務還清了,她也要離開了,之后便凌空飛走回到了天上,還有一說是仙女兒是被天帝遣返,和董永揮淚告別的,這個劇情是不是似曾相識?仙女兒和織女一樣,紡織技藝了得,男主都是又窮又慘,而且他們還很相愛,都有天上來的一個“惡人”把他們拆散。
第二個故事是這樣的,傳說有個叫田昆侖的凡人偷走了下凡沐浴的仙女的羽衣,仙女失去羽衣就沒有法力飛回天上,被迫嫁給了田昆侖,生下了孩子,后來田昆侖去服徭役,仙女兒向婆婆討來了羽衣,穿上羽衣逃回天上了,這不就是被拐賣到山里的女性,最后逃出來的故事嗎?故事里的仙女兒根本不愛田昆侖,嫁給他之后也一直想著逃走,這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很高的相似度,牛郎織女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糅合了這兩個故事,三個故事在設定上的相似程度很高,在故事流傳中可能就被混淆雜糅起來傳播了。這個神話傳說能夠流傳至今,一直被人津津樂道,是因為大家都向往忠貞不渝的愛情,但還是要和大家說,不要“戀愛腦”,現實中高門下嫁的婚姻幸福的幾率微乎其微,同時也祝愿異地戀的朋友時常見面,早日修成正果,到那時“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