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劉禹錫
劉禹錫,19歲游學兩京,名滿天下。22歲中進士,同榜上有柳宗元,歷任太子校書,后任宰相的杜佑幕僚,監(jiān)察御史等,后因參與革新被貶官外放,在安徽和州被知縣刁難,住宿只安排了一間小房子。劉禹錫遂寫下這篇名垂千古的陋室銘用以自勵,其也成了后世儒家文人的精神典范。
陋室銘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一字,但對仗工整、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諧,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有音樂美感。寫作上巧妙地運用比興手法,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龍引出德馨,言靈暗喻陋室不陋。運用排比句、對偶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跌宕起伏。以素琴、金經(jīng)表達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以諸葛廬、子云亭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最后以圣人言,表達自己獨善其身,貴為君子的道德情操。
陋室銘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的陋,我們不知道那間房子具體簡陋到什么程度,但是可以想象到一定非常局促,但是劉禹錫通篇沒有提出一個字。只寫陋室不陋,因為“惟吾德馨”,從而表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說明天下還是有很多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他也不屑于和無共同志向的人交往?!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明聲色犬馬他不喜歡,官場的爭斗與他無關(guān),他現(xiàn)在就是一個擺脫了外界的塑形,靜下心來做一個真正自己的人。心胸坦蕩,不亢不卑,充分體現(xiàn)了他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的氣節(jié)。
陋室銘彰顯了作者精神重于物質(zhì),安貧樂道、高雅志趣和獨立人格。劉禹錫少年成名,青年得志,中年失意。因銳意改革,從皇帝身邊的紅人一路被貶到一個縣的通判。不但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到了地方還被縣官欺負,想當時劉禹錫對自己應該也有“虎落平陽遭犬欺,下架的鳳凰不如雞”的調(diào)侃吧。不過,他在逆境中沒有沉淪墮落也沒有消極避世,勒石以銘,表達心志。
陋室銘給我的啟發(fā)是:人啊,得自己成全自己。愛所愛,求所求,得所得。生活中我們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堡壘。物欲之念和功利浮名都是身外之物,不能貪圖喧囂和享受,格局和眼界才能決定人生的高度,上山容易下山難,在權(quán)力頂峰的時候,我們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身邊都是鮮花掌聲,每個人對你都很好。但當我們從山頂落下來時,身處困厄,是否可以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從容淡定。我們普通人是從山底向山頂攀爬的過程,我們絕大部分人沒有達到過劉禹錫達到過的人生頂峰,更多的是困頓于山腰,格局眼界受限于現(xiàn)實,不知山頂?shù)娘L景,又被身邊荊棘叢羈絆,失去了方向和耐心,為了一間陋室,漸漸的我們活成了當年討厭的人。矛盾、虛偽、貪婪、欺騙、善變、脆弱、復雜、嫉妒、陰險、埋怨、自私、空虛、金錢、討厭。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見識少,眼界窄,沒有也不會從心靈深處歷練和升華自己。我們需要讀書需要向高潔的人學習,獲得人生的幫助和啟迪。正如我們被華坪女高的校訓感動一樣,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無論我們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什么位置,我們都要修煉好自己的內(nèi)心,向上處進,向高處行,以君子為楷模。荀子認為,圣人不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實踐,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成為一個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