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孫子兵法》詳解 艾躍進 22集全

譯文:
孫子說:戰(zhàn)爭是國家的大事,是軍隊生死搏斗的手段,國家存亡攸關的途徑,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的。
所以,要用五個要素去研究它,用七種情況去比較它,以求得對戰(zhàn)爭情勢的認識: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使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叫他們?yōu)榫鞫桓疫`抗。天,就是晝夜、陰晴、寒冷、炎熱和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地,就是高丘洼地、遠途近路、險阻平坦、地域寬窄、死地生地。將,就是將領的智能、誠信、仁慈、勇敢、威嚴。法,就是軍隊的組織編制、將吏的節(jié)制分工、軍隊物資費用的管理。以上五個要素,將帥必須知道,知道了就勝,不知道就不勝。所以,要比較七種情況來探討戰(zhàn)爭勝負的情勢。哪一方君主政治上得人心?哪一 方將帥有才能? 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貫徹執(zhí)行?哪一方的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賞罰嚴明?根據(jù)這些我們就可以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聽從我的計謀,作戰(zhàn)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作戰(zhàn)失敗,我就離去。
計算利害得失的謀略被采納,然后就要造成有利的態(tài)勢,作為外在的輔助條件。有利的態(tài)勢,就是根據(jù)于已有利的情況去爭取主動。
用兵是一種詭詐之術。 所以,能要表現(xiàn)出不能,用兵要打卻表現(xiàn)出不要打,本來要在近處用兵卻要表現(xiàn)出在遠處用兵,而打算在遠處行動卻要表現(xiàn)出在近處行動。用利去引誘敵人,趁亂去攻取敵人,對于有實力的敵人要防備,對于強大之敵要避開,對于易怒之敵要撩撥之而使其怒,對于謹慎之敵要使其驕,對于休整很好之敵要使之疲,對于內(nèi)部團結之敵要設法離間而使其分開。攻敵之不備,出敵之意料之外,這是兵家制勝的法寶,不能預先呆板規(guī)定。
戰(zhàn)前預計可以取勝的,具備充分的條件;戰(zhàn)前預計不能取勝的,是條件不充分。那些不作計算、毫無條件的更無勝算!根據(jù)這些來看,預見勝負。/計篇
孫子說:凡興兵作戰(zhàn),要動用戰(zhàn)車千輛,錙重車千輛,穿甲戴盔的軍隊十萬,逾千里去送糧。前方后方的經(jīng)費,用于外交上招待往來使節(jié)的費用,膠漆等維修兵器所需的材料,車輛盔甲的供給、維修和補充,每天要耗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才能出動。這樣打仗,時間長了就會使兵器耗損,軍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使戰(zhàn)斗力耗盡,軍隊長期在外作戰(zhàn)就會使國家的財政發(fā)生困難。武器裝備損耗,軍隊銳氣挫傷,軍事實力耗盡,國家經(jīng)濟枯竭,那么諸侯各國就會乘此弊端之機而起事,即使有智謀高超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只聽說指揮雖拙但力求速勝的,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工巧而求持久的。用兵長久而對國家有利的,沒有。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兵員不征集兩次,糧食不運送兩次;從國內(nèi)取用,糧食(也)可在敵國獲取,這樣軍糧就可以充足了。
國家的貧困在于軍隊出動,在于遠征而導致遠道運輸,遠道運輸(也)導致百姓貧困??拷婈牸Y的市場的東西就貴,東西貴就會使得百姓的財力枯竭,財力枯竭就急于增加賦役。軍隊的軍力耗盡于戰(zhàn)場,國家的財力耗盡于百姓之家。百姓財力的耗費,十分去了六分;國家財力的耗費:車損馬疲、盔甲箭弩,戟、盾、大盾牌,大牛大車,十分去了七分。
所以,高明的將帥務求在敵國解決糧草等軍需供應,吃敵糧一“鐘”相當于從本國運去二十“鐘",用敵草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運去二十“石”。
所以,殺敵就要有威猛的氣勢;奪取敵人的戰(zhàn)利品,就要用錢財獎勵士兵。在車戰(zhàn)中,繳獲戰(zhàn)車十輛以上的,就獎勵首先奪得戰(zhàn)車的人,更換戰(zhàn)車上的旗幟,并與自己的戰(zhàn)車混合編組.對俘虜?shù)氖孔湟獌?yōu)待他們,這就是所謂越戰(zhàn)勝敵人自己就越強大。
所以,用兵重在取得勝利,而不宜曠日持久。
所以,懂得用兵之道的將帥,是民眾的主宰、國家安危的關鍵。/作戰(zhàn)篇
孫子說:指導戰(zhàn)爭的法則是,使敵人舉國完整地屈服是上策,擊破敵國 差了;使敵人全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軍 差了;使敵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旅 差了;使敵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卒 差些;使敵人全伍完整地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差些。所以百戰(zhàn)百勝,不是好重只好;不戰(zhàn)而使敵人屈服,才是好中之好。
所以,上策是挫敗敵人的計謀,其次是挫敗敵人的外交,再次是攻打敵人的軍隊,下策是攻敵城池。攻城地方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轒辒(古代用來攻城的一種四輪戰(zhàn)車),準備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為構筑攻城工事而堆建的土山又要三個月才能完工。將帥抑制不住焦躁忿怒的情緒,指揮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城攻擊,士兵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危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不用直接交戰(zhàn),奪取敵人的城堡不用硬攻,攻破敵人敵人的國家不須曠日持久,一定要用全勝的戰(zhàn)略爭勝于天下,這樣不須軍隊長期駐扎在外而疲憊受挫,勝利則可以完滿取得,這就是用謀劃進攻的法則。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他,有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就進攻他,有兩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分散他,能與之相匹敵就與敵戰(zhàn),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勢力不如敵人的要躲避。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堅持硬拼,就會成為強敵的俘虜。
將帥好比是國家的輔木,將帥和國家的關系如同輔車相依。如果相依無間,國家一定強盛,相依有隙,國家一定衰弱。
國軍危害軍隊行動有三種情況: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強令其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后退而強令其后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了解軍隊的內(nèi)部事務而主持其政,就會使將士迷惑;不懂得軍事的權變而主持軍隊指揮,就會使將士懷疑。軍隊既迷惑又懷疑,諸侯各國發(fā)兵之難就要到了,這叫做自己擾亂軍隊導致自己失去勝利而使敵人獲勝。
所以,有五種情況可以預知勝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勝利,指導兵多和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勝利,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勝利,以有備對無備的能勝利,將帥有才能而國軍不加以牽制的能勝利。這五條,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所以,了解敵人也了解自己,百戰(zhàn)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或勝或負勝負參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站都有危險。/謀攻篇
孫子說:從前會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會被敵人戰(zhàn)勝,以等待尋找戰(zhàn)勝敵人的機會。不被敵戰(zhàn)勝的主動權在自己,能否戰(zhàn)勝敵人在于敵人是否犯錯誤。所以會打仗的人,能夠做到不會被戰(zhàn)勝,而不可能做到使敵人一定被戰(zhàn)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而不能強求。不被敵人戰(zhàn)勝,就要采取防御;要戰(zhàn)勝敵人,就要采取進攻。同等的兵力用于防御兵力有余,用于進攻則兵力不足。善于防守的人,猶如藏于深不可及的地下,動于高不可測的重霄之上,所以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是好中之好,通過打仗而取勝普天下都說好,也算不上好中之好。所以,舉起鳥獸秋天長出的御寒之毛算不得力氣大,看得見日月算不得眼明,聽得見雷霆之鳴算不得耳朵靈。古時所謂善于打仗的人,都是戰(zhàn)勝容易取勝的敵人。所以,高明的人所打的仗,沒有稱奇的勝利,沒有智謀的名聲,沒有勇武的戰(zhàn)功。所以其取勝不會有差錯,之所以沒有差錯,是因為其措施必勝,即戰(zhàn)勝了已處于失敗地位的敵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立于不敗之地,而又不放過敵人失敗的機會。因此,勝利的軍隊總是先有了勝利的把握而后尋求同敵人交戰(zhàn),失敗的軍隊則是先戰(zhàn)而后僥幸求勝。善于用兵的人,修明政治確保法制,這樣就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
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shù)”,四是“稱”,五是“勝”。由地形得出地幅大小的“度”,根據(jù)戰(zhàn)場地幅的“度”得出戰(zhàn)場容量多少的“量”,根據(jù)戰(zhàn)場容量的“量”得出參戰(zhàn)兵力眾寡的“數(shù)”,根據(jù)兵力眾寡的“數(shù)”得出軍力強弱對比的“稱”,根據(jù)軍力強弱對比的“稱”判斷出誰勝誰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鎰”(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稱“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那樣占有絕對優(yōu)勢,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銖”稱“鎰”那樣處于絕對劣勢。
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取勝的軍隊,就像在八百丈高處決開的溪中之積水(取之不盡、勢如破竹),這就是“形”(軍事實力的表現(xiàn))。/形篇
孫子說:治理人數(shù)多的軍隊如同治理人數(shù)少的軍隊一樣,這是軍隊的組織編制問題;打敵大部隊如同打敵小部隊一樣,這是指揮布陣的問題;全軍能在遭到敵人進攻時而不失敗,這是“奇正”即戰(zhàn)術變化的運用問題;投放兵力去攻敵如同用石頭打雞蛋一樣,這是“避實就虛”的正確運用問題。
作戰(zhàn)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于出奇制勝的人,其戰(zhàn)法變化就像天地那樣不可窮盡,像江河那樣不會枯竭。終而復始,如同日月的運行。去而復來,就像四季的交替。樂音不過五個音階,可是五個音階的變化,就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可是五種顏色的變化,就看不勝看。味道不過五種,可是五種味道的變化,就嘗不勝嘗。根據(jù)戰(zhàn)場態(tài)勢作出的部署、戰(zhàn)術和作戰(zhàn)方式不過奇正,可是奇正的變化,無窮無盡?!捌?#34;“正”相互轉化,就像圓環(huán)一樣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它呢?
飛快奔流的湍急之水,以致能漂移石頭,這是由于借助了流速飛快的水勢;猛禽迅飛搏擊,以致能使被捕殺的小鳥小獸軀毀骨折,這是由于在短距離發(fā)起攻擊的沖擊力度造成的。所以善于作戰(zhàn)的人,所造成的態(tài)勢險峻而不可阻擋,接敵距離是短近的。其險峻的態(tài)勢就像張滿了的弓弩,而短近的距離就像擊發(fā)弩機。
旌旗紛紛,人馬紜紜,在混亂的狀態(tài)中作戰(zhàn)不能亂,在渾渾沌沌、迷迷蒙蒙中作戰(zhàn),要像圓陣那樣部署周密、應付自如,使敵無隙可擊、無機可乘而使自己不敗。
亂可以從治中產(chǎn)生,怯懦可以從勇敢中產(chǎn)生,弱小可以從強大中產(chǎn)生。治理或混亂,是由軍隊的組織編制決定的;勇敢或是怯懦,是由態(tài)勢決定的;強大或是弱小,是由實力對比決定并表現(xiàn)出來的。
所以,善于調(diào)動敵人的人,用假象迷感敵人,敵人就會聽從調(diào)動;給一些甜頭,敵人就會被引誘來取;用小利去調(diào)動敵人,用兵待機殲敵。
所以,善于作戰(zhàn)的人,追求的是造成有利的態(tài)勢,而不責備苛求別人,所以能選擇合適的“任勢”人去創(chuàng)造和利用有利的態(tài)勢,而善于“任勢”的人指揮部隊作戰(zhàn),就像滾動木頭石頭一般。木頭、石頭的特性,放在安穩(wěn)平坦的地方就靜止不動,放在險陡傾斜的地方就滾動,方形的容易穩(wěn)定,圓形的容易滾動。所以,善于作戰(zhàn)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tài)勢,就像把圓石轉動并從八百丈的高山上滾落下來那樣勢不可擋,這就是勢。/勢篇
孫子說:凡先到戰(zhàn)場等待敵人的就安逸從容,后到戰(zhàn)場奔走應戰(zhàn)的就疲勞被動。善于作戰(zhàn)的人,能調(diào)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diào)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的,是有利益;能使敵人不來的,是其感到有危害。所以,敵人休整得好要能使其疲勞,敵人糧食充足要能使其饑餓,敵人駐扎安穩(wěn)要能使其調(diào)動。這是因為我之出擊處為敵之必救之地。行軍千里而不畏懼,因為走的是沒有敵人阻礙的地區(qū)。進攻而必然會得手的,因為進攻的是敵人不防守的地點;防守而必然能穩(wěn)固的,因為扼守的正是敵人所必欲進攻的地方。
所以,善于進攻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衡的,敵人不知道怎么進攻。
微妙啊微妙,以至于看不出形跡,神奇呀神奇,以至于聽不見聲息,所以能成為敵人的主宰。
前進而使敵人不能防御的,是因為沖向敵人空虛的地方;后退而使敵人無法追擊的,是因為距離拉遠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軍想戰(zhàn),即使敵人據(jù)高壘深溝,也不得不與我戰(zhàn),這是因為我軍攻敵所必救之地;我軍不想戰(zhàn),就地防守,敵人也無法同我作戰(zhàn),這是因為(我軍誘使)敵人改變了行動方向。
所以,使敵情暴路而我方不露痕跡,這樣就可集中我軍兵力而分散敵之兵力;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這樣以十攻一,就造成了我眾敵寡的有利態(tài)勢;能夠以多擊少,那么與我軍現(xiàn)場作戰(zhàn)的敵人就有限了。我軍與敵作戰(zhàn)之地敵人不得而知,而不知道,那么敵人所要防備的地方就多;敵人防備的地方多,那么與我軍所要作戰(zhàn)的敵人就少了。
所以,防備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少,防備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少,防備了左邊,右邊的兵力就少,防備了右邊,左邊的兵力就少,到處都防備,就到處兵力少。兵力少是因為防備別人,兵力多是因為使別人防備自己。
能預知作戰(zhàn)的日子,能預知作戰(zhàn)的地點,遠赴千里也可以同敵人交戰(zhàn)。不能預知作戰(zhàn)日、作戰(zhàn)地點,則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不能救前面,左面也不能救右面,右面也不能救左面,更何況遠在數(shù)十里,近在數(shù)里呢?
根據(jù)我的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爭取戰(zhàn)爭的勝利又有什么補益呢?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取得的。敵軍雖多,可以使它無法同我較量。
所以,通過籌算而知道敵人作戰(zhàn)計劃的優(yōu)劣,通過挑動敵軍而知道其行動規(guī)律,通過佯動引誘等示形手段而知道敵人所處形勢的有利和不利,通過戰(zhàn)斗偵察而知道敵人強弱所在。
所以,偽裝佯動、示形誘敵等形兵方法運用到最好的程度,就到了沒有形跡。沒有形跡,那么深藏著的高明間諜也窺察不到底細,聰明的大也想不出辦法。
根據(jù)敵情而取勝并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都知道我取勝的那些東西,而不知道我之所以取勝的東西。所以每次作戰(zhàn)取勝都不是重復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適應變化無窮的不同情況。
用兵的規(guī)律好像水的流動,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作戰(zhàn)的規(guī)律是避敵之實而擊敵之虛,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約其流向,作戰(zhàn)則根據(jù)敵情的變化而決定取勝的方法。用兵作戰(zhàn)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能因為敵變我變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所以,五行相生相克,四季往復交替,白天有長有短,月亮有圓有缺。/虛實篇
孫子說,凡是用兵的法則,將帥從國君那里接受命令,組織民眾編成軍隊,同敵人對陣,在此過程中沒有比爭取先機之利更困難的。爭取先機之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yōu)橹甭罚牙щy變成有利,所以迂回繞道,并用小利引誘敵人,這樣雖比敵人后出動,卻先到達,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
所以,爭取先機之利是有利的,同時也是有危險的。全軍帶著所有裝備輜重去爭利,就不能按時到達預定地域;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所以輕裝急進,晝夜不停,加倍行程連續(xù)行軍,走上百里去爭利,那么三軍將領都可能被俘。強壯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隊,這種做法只會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走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將軍會受挫折,這種做法只有半數(shù)兵力趕到;走三十里去爭利,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趕到。所以,軍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接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就不能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zhàn)略企圖的,不能與其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水網(wǎng)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重用向導的,不能得到地利。
所以,用兵打仗要依靠詭詐多變?nèi)?,根?jù)是否有利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和集中來變化兵力使用。
所以,軍隊行動時迅速像疾風,舒緩時像森林,攻擊時像烈火,防御時像山岳,隱蔽時像陰天遮日而難見真?zhèn)危瑳_鋒時像迅雷那樣猛烈。
把在敵人那里奪取的東西分給眾人,擴張領土分配掠奪來的利益,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機行事。
事先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的就勝利,這就是爭奪先機之利的原則。
《軍政》說:“用語言指揮聽不到,所以設置金鼓;用動作指揮看不到,所以設置旌旗?!彼园滋熳鲬?zhàn)多旌旗,夜晚作戰(zhàn)多鼓鑼。鼓鑼旌旗,是統(tǒng)一全軍行動的;全軍的視覺、聽覺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就不能單獨前進,怯懦的也不能單獨后退了,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zhàn)的方法。
對于敵人的軍隊可以打擊它的士氣,對于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軍隊的士氣在(初戰(zhàn)、中間階段和作戰(zhàn)后期都不一樣,就好像)早晨時勇往直前,白天里就逐漸懈怠懶惰,傍晚則疲憊思歸。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戰(zhàn)時的銳氣,在其士氣懈息衰竭時打擊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用自己的嚴整對付敵人的混亂,用自己的鎮(zhèn)靜對付敵人的輕躁,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用自己接近戰(zhàn)場的便利對付敵之遠道而來,用自己的安逸休整對付敵人的奔走疲勞,用自己的飽食對付敵人的饑餓,這是掌握軍隊戰(zhàn)斗力的方法。不去攔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之敵,不要攻擊布陣嚴整、實力雄厚之敵,這是掌握機動應變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則,敵軍占領山地不要仰攻,敵軍背靠高地不要正面攻擊,敵軍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軍精銳之師不要去攻擊,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去理睬,敵軍撤軍之師不要攔阻,包圍敵人要留有缺口,陷人絕境的敵人不要通迫。/軍爭篇
孫子說:凡是用兵的法則,將帥接受國君的命令,組織民眾編成軍隊出征,在難于通行之地不可宿營,在四通八達之衢地應結交諸侯、鄰國,在難于生存之地不可停留,在易被包圍之地要巧出計謀,在走投無路之地就要堅決奮戰(zhàn)。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敵軍不要打,有的城搶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爭,國君的命令有的不要接受。
將帥能夠通曉戰(zhàn)場上的各種變化并能趨利避害,就是知道用兵了;將帥不通曉戰(zhàn)場上的各種變化及其利害、不能趨利避害,雖然了解地形,卻不能得到地利;指揮軍隊不知道各種變化及其應對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fā)揮軍隊的作用。
所以,聰明的人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下要看到有利條件,才能提高勝利信心;在有利情況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才能解除可能發(fā)生的禍患。
所以,要使諸侯屈服要用諸侯最害怕的去傷害他,要使諸侯忙于應付就驅使其做危害自己利益的事,要使諸侯疲于奔命就用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指望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準備;不要指望敵人不進攻,而要依靠自己,要有使敵人無法進攻的力量。
將帥有五個危險:只知死拚,會被殺;貪生怕死,會被俘;急躁易怒,會被捉弄受辱;廉潔好名.會受侮辱;保護居民,會因此導致煩勞。這五個危險是將帥的過錯,用兵的災害。軍隊覆滅將帥被殺,都由于這五種危險引起,是不能不認真考察的。/九變篇
孫子說: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軍作戰(zhàn)和戰(zhàn)場觀察的方法是,通過山地要沿著山谷行進,駐在向陽而較高的地方使前面視界開闊,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行軍作戰(zhàn)的原則。橫渡江河后后應遠離河流;敵人渡水而來,不要在水里迎擊它,讓它渡過一半時去攻擊它,這樣才有利;要與敵人作戰(zhàn),不要靠近水邊迎敵;駐扎時要選擇向陽的高地,不要迎著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zhàn)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逗留;如果同敵軍相遇于鹽堿招澤地帶上,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上行軍作戰(zhàn)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最好背靠高地,前低后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行軍作戰(zhàn)的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zhàn)勝赤帝、青帝、白帝、黑帝等四方部落的原因。
凡是軍隊總是喜歡高地討厭低地,喜歡向陽而不愿背陰,接近水草利于放牧、占有充足的物資,這就有了必勝的把握。軍隊中沒有疾病,在丘陵堤防等地,必須占領它向陽的一面并把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樣用兵的好處,是地形提供的幫助。
上游下雨,水流下來了,要徒涉的,應等待水流稍平穩(wěn)之后。
大凡地形有絕潤(前后險峻、中間橫水、斷絕行人的溪谷)、天井(四面陡峭、溪水所歸之天然大井)、天牢(三面環(huán)絕、易進難出的天然大牢)、天羅(草深林密、行動困難的天然羅網(wǎng))、天陷(地勢低洼、道路泥行的天然陷井)、天隙(坑溝交錯、又深又長的天然地縫),遇上這些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我們應遠離這種地形,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面向著它,而讓敵人去背靠著它。
進軍路上遇有險隘阻隔、低洼積水、蘆葦、山林、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復搜索,這些都是敵人伏兵或奸細隱藏的地方。
敵人逼近卻鎮(zhèn)靜的,是依仗它占領險要地形;敵人離我很遠卻來挑戰(zhàn)的,是想誘我前進;它占據(jù)了平坦的地形,是為了有利于同我決戰(zhàn)。
許多樹木搖動,敵人來了;草叢中有許多障礙,是敵人布下的疑陣;鳥雀飛起,有敵人的伏兵;野獸驚恐,是敵大舉突襲;塵土高而前部突出,是敵人戰(zhàn)車馳來;塵土低而范圍寬大,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在砍柴曳柴為了迷惑我;塵土少而方向不一,是敵人正在安營扎寨。
敵人使者言詞謙遜卻又在加緊備戰(zhàn)的,是準備進攻;措詞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態(tài)的,是準備后退;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側翼的,是在布列陣勢;沒有約會而來講和的,是有陰謀;敵人迅速跑動而擺開陣勢的,是期待同我決戰(zhàn);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而缺糧的表現(xiàn);負責供水的敵兵自己先飲的,是干渴而缺水的表現(xiàn);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疲勞的表現(xiàn);敵人營寨上聚集鳥雀的,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叫喊的,是恐慌的表現(xiàn);敵營驚擾混亂的,是敵將沒有威嚴;旗幟搖動不整齊的,說明敵人隊伍已經(jīng)混亂;軍官易怒的,是敵軍疲倦的表現(xiàn);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部隊不返營舍的,是走投無路之敵;遲鈍拘謹,慢吞吞地同人講話,說明敵將已經(jīng)失去人心;不斷犒賞部下的,是敵軍處境窘迫;不斷懲罰部屬的,是敵人處境困難;先暴怒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用人質來謝罪談判的,是敵人想休戰(zhàn)。敵人憤怒前來,卻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它。
兵力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輕敵冒進,并集中兵力、判明敵情、選用人才。只有那些毫無深思熟慮而又輕敵的人,必被敵人所俘虜。
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懲罰他,就會不服,不服就難以使用。士卒已經(jīng)親附而仍然不能執(zhí)行紀律,那就不可以用。所以要用道理去教育軍隊,用軍法、軍紀去統(tǒng)一軍隊的行動,這是必須采取的。平時能對部下士不能對部下土卒嚴格執(zhí)行命卒嚴格執(zhí)行命令,那么他們就會服從;平時部下士卒嚴格執(zhí)行命令,那么他們就不會服從。命令平時就能對部下士卒嚴格執(zhí)行的,表明將帥同部下士卒之間相處得好。/行軍篇
孫子說:地形有“通”地,有“掛”地,有“支”地,有“隘”地,有“險”地,有“遠"地。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形叫做“通";在“通”形地域,應先占據(jù)地勢高、向陽的地方,這樣有利于糧道的暢通,憑借這些對作戰(zhàn)就有利??梢匀ィy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掛”;在“掛”形地域,如果敵人沒有防備,就可以突然出擊而戰(zhàn)勝它;如果敵人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難以返回,就不利了。我軍出擊不利,敵軍出擊也不利的地形叫做“支”;在“支"形地域,敵人雖然以利誘我,我不出擊:而應引兵離去,讓敵人前出一半時發(fā)起攻擊,這樣就有利。在“狹窄而險要”形的地域,我們應先行占據(jù),并用足夠的兵力完全控制隘口嚴陣以待敵;如果敵人先占領隘口,并用重兵據(jù)守,就不要去打,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完全控制隘口,則可以去打。在“險要”形的地域上,如果我軍先占領,必須控制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等待敵人;如果敵人先占領,就引兵離去,不要去打它。在“敵我相距較遠”的地域上,雙方勢力均等,難以挑戰(zhàn),戰(zhàn)則不利。這六種地形和應對的方法,是地形分類及利用的原則和規(guī)律;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能不認真地加以研究。
軍事上有“走”、有“弛”、有“陷”,有“崩”,有“亂”、有“北”等情況。這六種情況,不是天災,是將帥的過錯。敵我勢均力敵,卻以一擊十,叫“走”;士卒強軍官弱的,叫做“弛”;軍官強兵卒弱的,叫做“陷”;下級領心懷怨怒而不服從,遇到敵人忿然而擅自出戰(zhàn),將帥又不了解他們能力和是否能取勝、叫做”崩";將帥懦弱而不嚴,管理訓練沒有章法,部將和士卒等軍中上下經(jīng)常調(diào)任、無章可循,出兵列陣雜亂無章,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眾,以弱擊強、軍中又沒有選出沖鋒陷陣的精兵,叫做“北”。這六種情況,都是失敗的原因;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能不認真地加以研究。
地形,用兵的輔助條件。判斷敵情掌握制勝的主動,考察計算地形的險易及道路的遠近,這是好的高級將領的重要職責和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去指揮作戰(zhàn)的必然會勝利,不懂得這些去指揮作戰(zhàn)的必然會失敗。
從戰(zhàn)場情況和戰(zhàn)爭的發(fā)展趨勢上看必然會勝利的,即使國君說不打,可以堅持去打;從戰(zhàn)場情況和戰(zhàn)爭的發(fā)展趨勢上看不能打勝仗的,即使國君說必須打,可以不去打。進不求功名,退不避罪責,只在于保護民眾和士卒,而有利于國君,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對待士卒如同對待嬰兒,就可以與他們共赴深淵;對待士卒如同愛自己的孩子,就可以與他們同生共死。對士卒厚養(yǎng)而不能使用,愛而不命令、管教、作亂而不能懲治,就好像溺愛驕子,是不能用來作戰(zhàn)的。
了解自己的部隊能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以打,勝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能打,勝利的可能只有一半;了解敵人可打,也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地形條件的不具備而不可以打,勝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動而不迷惑,對敵的措施手段變化無窮。所以說:了解敵人了解自己,取得勝利而不會有危險;知道天時知道地利,勝利就可以無窮盡。/地形篇
孫子說:根據(jù)用兵的法則,作戰(zhàn)地區(qū)可以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泛地”、“圍地”、“死地”。諸侯在自己領地作戰(zhàn)的地區(qū),叫做“散地”。在敵國淺近縱深作戰(zhàn)的地區(qū),叫做“輕地”。我軍得到有利,敵軍得到也有利的地區(qū),叫做“爭地”。我軍可以往,敵軍也可以來的地區(qū),叫做“交地”。多國交界的地區(qū),先到就可以得到各國援助的地區(qū),叫做“衢地”。深人敵境,許多城邑都在自已背后的地區(qū),叫做“重地”。行進于山林、險阻、沼澤,凡是難于通行的地區(qū),叫做“汜地" 。進入的道路狹窄,退歸的道路曲折遙遠,敵軍能夠以少擊多的地區(qū),叫做“圍地”。迅速奮勇作戰(zhàn)就能生存,不迅速奮勇作戰(zhàn)就滅亡的地區(qū),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就不宜作戰(zhàn),在“輕地”則不宜停留,遇“爭地"則不要在被動情況下進攻,逢“交地”則不可阻絕交通,在“衢地”則應結交諸侯,深入“重地”就要就地掠取糧秣以解決我方所需給養(yǎng),遇到“汜地”就要迅速通過,陷人“圍地"就要用謀設計,到了“死地”就要奮勇作戰(zhàn)、死里求生。
古時候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敵人前后部隊不相策應,主力和小部隊不相依靠,官兵不相救援,上下失去聯(lián)系不能收攏在一起,士卒潰散而不集中,與對手交戰(zhàn)陣形也不整齊。對我有利則行動,沒有利則不動。如果有人問:“敵軍人數(shù)眾多而陣勢嚴整將要向我而來,用什么辦法對付它呢?”我的回答是:“先奪取敵人的要害所在,那么它就得聽從我的擺布了?!?/p>
用兵的情理貴在神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從敵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大凡在敵國作戰(zhàn)的規(guī)律是,越深人敵境則我軍的軍心和士氣就牢固,敵人就不能戰(zhàn)勝我軍;在敵國富饒的田野上掠取糧草,使我全軍得到足夠的給養(yǎng);休整好部隊而不過于疲勞,提高士氣養(yǎng)精蓄銳,運籌用兵部署兵力巧設計謀,使敵人無法判斷。把部隊置于無路可退的境地,就是死也不會敗退,既然士卒肯以死相拼無所畏懼,則上下都能盡力而戰(zhàn)。士卒深陷危險的境地就不恐懼,無路可走則軍心就會穩(wěn)固,深入敵國縱深則軍隊就會約束自己。迫不得已就只好堅決戰(zhàn)斗。因此這種條件下的軍隊,不須整治就能注意戒備,不須要求就能完成任務.不須約束就能親密相處依附協(xié)力,不待申令就會遵守紀律。禁止迷信以消除部屬的疑慮,他們至死也不會退避。我軍士兵沒有多余的錢財,不是士兵們都不愛財物;我軍沒有貪生膽小的人,不是士兵們都不想長命。當作戰(zhàn)命令下達的時候,士兵們坐著的淚濕衣襟,躺著的淚流滿面。把他們置于無路可走的絕地,他們就會像專諸和曹劌一樣的勇敢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隊像“率然”一樣;所謂“率然”,是生于常山的蛇。打它的頭尾就來救應,打它的尾頭就來救應,打它的地部則頭尾都來救應。請問:“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我的回答是:“可以?!眳菄撕驮絿耸窍嗷コ鸷薜?,當他們同舟渡河時,遇到大風,他們互相救援,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所以靠縛住馬韁,埋了車輪的方法來鞏固陣形、穩(wěn)定部隊,不是最靠得住的辦法;使部隊齊心奮勇如同一人,這才是軍隊組織指揮的方法;使強弱都能發(fā)揮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軍攜手像一個人一樣,這是因為戰(zhàn)場情況迫使其不得不這樣。
將領在統(tǒng)率軍隊的處事上,考慮謀略時冷靜而深邃,管理部隊公正而有秩序。能蒙蔽士卒的視聽,使他們一無所知。 變更作戰(zhàn)部署,改變原定計劃,使人們無法識破機關;改換駐地,迂回行進,使人們無法判斷行動意圖。將帥與屬下軍隊士卒作出約定,這就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將帥與屬下軍隊士卒深人到諸侯國內(nèi),就像擊發(fā)弩機射出的箭矢一般,對士卒如同驅趕羊群,趕過去,趕過來,使他們不知要到哪里去。聚集全軍,置于險境,這就是將軍的責任。九種地形不同的變化和處置,可屈可伸之利,部隊的心理狀態(tài),這些都是將帥不能不研究的。
進攻敵國作戰(zhàn)的規(guī)律是:深人敵國縱深士卒就專心一致,而進人敵國縱深較淺部隊就換散。離開本國越過邊境作戰(zhàn)的地區(qū),是絕地;四通八達的地區(qū),是衢地;進人敵國縱深的地區(qū),是重地;進人敵國縱深較淺的地區(qū),是輕地;后面險固而前面狹窄險耍的地區(qū),是圍地;背有險固而前有敵軍的地區(qū),是死地;無路可走的地區(qū),是“窮地”。所以,在“散地”,我要使軍隊統(tǒng)一意志;在“輕地”,我要 使營陣緊密相聯(lián);在“爭地”,我;迅速開進到敵人的后面;在“交地”,我要謹慎防守;在“衢地”,我要鞏固與鄰國的交往;在“重地”,我要解決軍糧給養(yǎng);在“汜地”,我要迅速通過;在“圍地”,我要堵塞缺口;在“死地”,我要顯示出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所以,軍事上的情形就是這樣,被包圍就要防御,迫不得已就要拼死戰(zhàn)斗,陷于十分危險的境地就會聽從指揮。
不了解諸侯各國的戰(zhàn)略動向,就不要與之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湖沼等地形就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得到地利。包括九地在內(nèi)的這幾個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就不能成為天下無敵的王霸之軍。凡是王霸之軍,討伐大國,就能使敵方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威攝力量加在敵人頭上,就能使它不能同別國結交。所以不爭著同哪一國結交,不必在各諸侯國培植自己的勢力,而應該發(fā)展自己的實力,把威力加之于敵國,那么敵國可除,其城可毀。超出慣例施行獎賞,頒布打破常規(guī)的號令,指揮全軍,如同指揮-一個人。把任務給士卒,而不說明意圖;只告知有利條件,不告訴危險的因素。
把士卒投入危險之地然后才有可能生存,陷士卒于死地然后才有可能活下來。軍隊陷于危境,然后才能奪取勝利。
所以用兵打仗的事,在于準確詳細地判明敵人的戰(zhàn)略意圖,然后則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千里奔襲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能成事。
作戰(zhàn)計劃決定之日,就要封鎖關口銷毀通行符證,停止使者往來;在廟堂上反復謀劃,作出戰(zhàn)略決策。一旦發(fā)現(xiàn)敵方有機可乘,就要迅速乘機而入。首先攻敵之要害,不與敵人約下交戰(zhàn)日期。實施作戰(zhàn)計劃時要視敵情變化而加以修訂,靈活決定自己的作戰(zhàn)行動,所以,戰(zhàn)事開始之前要像沉靜的處女,使敵人放松戒備,然后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迅速行動,使敵人來不及抵抗。
/九地篇
孫子說:火攻的形式有五種,一是火燒敵軍人馬,二是火燒敵軍屯積的物資和糧草,三是火燒敵軍輜重,四是火燒敵軍倉庫,五是火燒軍的軍事交通和運輸補給道路。進行火攻必須有一定的客觀條件,而包括發(fā)火器材在內(nèi)的客觀條件平時就須具備。發(fā)動火攻要看天時,放火也要看日子。天時,指氣候干燥;日子,指月亮運行經(jīng)過箕、翼、如、軫四星宿的位置,大凡月亮經(jīng)過這四星宿的日子,就是有風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須根據(jù)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靈活地運用兵力策應。從敵營內(nèi)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從外部策應?;鹨褵鸲鴶碃I仍然保持鎮(zhèn)靜的,應持重等待不要急于發(fā)起進攻,待火勢達到盡頭的時候,再根據(jù)情況的變化可以進攻就進攻,不能進攻就停止。從外面放火,就無須等待內(nèi)應,只要掌握時機實施即可。火在上風放,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軍隊必須知道五種火攻形式及其實施后的變化規(guī)律,掌握四星的度數(shù)以等待火攻的條件并實施之。
用火輔助軍事進攻效果明顯,用攻輔助軍事進攻可以使功勢加強。水可以割斷敵軍,但不能奪取敵之積蓄和殲敵的勝利。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已有戰(zhàn)果包括及時給予獎賞的則有禍害,這叫做“費留”即徒勞白費。所以說,賢明的國君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好的將帥要認真妥善地處理這個問題。沒有利的不行動,沒有把握取得勝利的不用兵,不是處于危急緊迫的情勢不輕易開戰(zhàn)。國君不可因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因氣憤而與敵交戰(zhàn);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對國家不利就停止。憤怒可以重新變?yōu)闅g喜,氣憤可以重新變?yōu)楦吲d;國亡了就不復存在了,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對于戰(zhàn)爭,賢明的國君要慎重,好的將帥要警惕,這是國家安定和保全軍隊的關鍵所在。/火攻篇
孫子說:凡是興兵十萬,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要花費干金。前方后方舉國牽動,軍民或為行軍或為運輸物資均疲憊于道路之上,因而下能從事正常生產(chǎn)勞動的,有七十萬家。與敵相持數(shù)年,為的是爭一朝之勝利,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不重用間謀以致不能了解敵情而導致失敗,就是最不仁慈的,那就不是軍隊的統(tǒng)帥,就不是國君的輔佐,就不是勝利的主宰者。所以賢明的國君和好的將帥之所以能使軍隊一出動即可克敵制勝,成就功業(yè)超出眾人之上,就在于事先了解敵情,不可從祈求鬼神的過程中取得,不可用與過去相似的事物作類比以推測吉兇,不可用夜觀星宿運行的方位去驗證禍福、必須靠人去獲取-?知道敵人情況的人。
使用間諜有五種方式:有因間、內(nèi)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同時都使用起來,使敵人摸不到我用間的規(guī)律,這乃是神妙之道,是國君克敵制勝的法寶。所謂因間,是利用敵方的同鄉(xiāng)做間諜。所謂內(nèi)間,是利用敵方官吏做間諜。所謂反間,是利用敵方的間謀為我方所用。所謂死間,就是向外面散布假情報,讓我方的間諜知道,再傳給敵方間諜(而誘使敵方受騙,一旦事情敗露,我方間諜不免被處死)。所謂生間,就是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我方間諜。
所以,在軍隊中親近的人中,沒有比間諜更親近的,獎賞沒有比間課更優(yōu)厚的,事情沒有比使用間諜更為機密的。不是睿智聰穎的人不能利用間諜,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間諜,不是用心微妙精細深算的人不能獲得并分辨間諜得來的真實情報。微妙啊!微妙!沒有不用間謀的地方。間謀的工作尚未進行,情況已先泄露,那么間諜和聽到秘密的人都要被處死,
凡是要進攻的敵方軍隊,要攻打的敵方城堡,要殺的敵方官吏,必須事先知道其守城將領、左右親信、負責傳達通報的官員、守門官吏、門客幕僚等的姓名,一定要讓我方間諜偵察清楚。
必須搜索出前來偵察我方情況的敵方間諜,收買并加以利用,誘導他然后放回,這樣反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了。由此而了解敵方情況,所以因間、內(nèi)間就可以為我所用了;由此而了解敵方情況,所以就能使死間傳假情報給敵人;由此而了解情況,所以就可以使生間按預定時間返回報告敵情。五種間諜的使用,國君必須知道,而了解和掌握情況的關鍵必定在于使用反間,所以對反間不能不厚待。
從前商朝的興起,在于伊摯曾經(jīng)在夏并了解夏朝的內(nèi)情;周朝的興起,在于姜尚曾經(jīng)在商朝并了解商朝的內(nèi)情。所以只有賢明的國君和好的將帥能使用高超智慧的人作為間諜,此舉必定能成就大的功業(yè)。這是用兵的要領,整個軍隊都是依靠它來決定軍事行動的。/用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