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30 馮珠娣《天地有什么味道? 中藥之"五味"》講座錄屏

馮珠娣老師好像也參加過2021年的第八屆南南論壇啊?當時就講很基礎的中醫(yī)理論,但我沒聽進去,對不起。。這次再聽,發(fā)現她的英文很親民,大約是我聽懂的第一個英文講座?她的漢語口語也相當強。
這個講座主要講中藥的五味四氣,我對中藥基本不了解,算是大大學習了。
前40分鐘是馮珠娣老師的發(fā)言,很展現一位人類學家的水準。
馮老師講到一點,味道到底是一種屬性,還是一種交互的體驗?這其實涉及到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味道是一種外物的屬性,那么我們在認識他者;如果味道是人與外物交互的體驗,那么我們在認識我們與他者的關系。天地有什么味道?我們和食物藥物都在天地之間,味道就是我們的關系。
另一點,馮老師認為把“辛”解釋成某種生物堿并不本質。沒錯,就像有人想解釋“石頭被太陽照射會變熱”,就說“光輻射引發(fā)熱運動”等等,無非是從微觀層面重新建立一套話語解釋宏觀現象,并不存在誰比誰更本質。(這個例子是我展開的)她說,這不過是不同的分類學。
接下來20分鐘,王家葵老師講,王老師的講述更符合目前的科學學科體系。
五味依托五行,分別為辛(金,肺)甘(土,脾)酸(木,肝)苦(紅,心)咸(水,腎)。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個沒懂0.0
辛,多含有揮發(fā)性油;
甘,多含有糖和氨基酸;
酸,多含有有機酸;
苦,多含有生物堿;
咸,多含有無機鹽和礦物質。
王老師認為,四氣比五味更有臨床指導意義。
四氣依托于陰陽,根據能治的病來推定。能治寒證的即為熱,能治熱證的即為寒。而寒證熱證,可以從神經學、內分泌學來研究,通過興奮抑制調節(jié)來解釋。
(在對中藥的研究中,美國的馮珠娣老師更尊重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的王家葵老師更有生物學、化學修養(yǎng),實在是讓我一時語塞。)
馮珠娣老師進行了20分鐘的回應,一個是食物的五味和藥物的五味的異同,一個是五味沒有臨床學意義還有什么用。。呃,沒有聽到值得記錄的。
王老師繼續(xù)強調味道是可實體化的,以及臨床上不太考慮五味。
此時,評論區(qū)有醫(yī)生表示,遇上虛弱的病人,最近會考慮少開苦藥、辛藥,用甘藥來補。
好吧,后面基本上沒記錄什么了0.0科學家得學點哲學啊,要不然怎么爭話語,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