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賢者之孫》,看番劇評分

《賢者之孫》可以說是今年的四月新番中爭議較大的一部作品了,在評分中有這樣兩個群體:一部分觀眾在評分中說它是無腦爽番,劇情不行,不喜歡,打一星;一部分觀眾紛紛表示,看爽番就不要帶腦子,爽就完事了,打五星。這樣鮮明的對立觀點讓《賢者之孫》不論是評論區(qū)還是評分區(qū)都產(chǎn)生了大量的矛盾與爭論。
我也看了這部番,說實話,并不是特別喜歡,也沒有加入追番列表和評分。但根據(jù)我個人的標準、與各位觀眾評價的內容來看,我認為不論是一星還是五星,都不太貼切,甚至可以說,帶有了很強的主觀色彩,由這些觀點碰撞產(chǎn)生矛盾也是必然的結果。這樣的情況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比如追星,類比一下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兩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追星的事情我了解不多,在這里也不做過多討論,況且兩者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我們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我上面提到的這兩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其實雙方的觀點核心還是很一致的:這是一部無腦爽番。只不過他們的側重各在不同的方面,一方側重于無腦,一方側重于爽。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其實打一星的觀眾是默認了這是一部爽番的,是認可它能給觀眾帶來爽的體驗,不是優(yōu)點全無的;而打五星的觀眾也是默認了這部番的劇情確實不夠嚴謹,在看的時候最好還是“不要帶腦子”,沒有說這部番是完美的。也就是說,如果他們更加客觀的話,這樣的評分是不會出現(xiàn)的,這也是為什么我認為他們在評分中帶有了很強的主觀色彩。
私以為,番劇的評分更重要的功能,還是讓那些不了解這些番劇的觀眾們能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以此為前提,顯然評分越客觀越具有公信力,越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像上面這樣的一星與五星評價,顯然都是不全面、不客觀的。
當然,客觀這個詞也很虛,我們來看番劇都是為了娛樂、放松,并不能完全保證客觀,完全保證客觀也不是對一個觀眾的必需要求。于此,我個人的提倡是,在為一部番劇打分時,要有多方面的考量與依據(jù)。不用刻意去思考,只需要多方面的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可。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將評分中的五顆星做一個勢力劃分,比如:音響、畫面、劇情、人設、附加值各一星。音響看這部番的bgm、配音是否和諧;畫面看這部番的作畫、特效是否到位;劇情看這部番的設定、節(jié)奏是否合理;人設看這部番的人物形象、行為、性格;附加值則看這部番中有沒有我喜歡的聲優(yōu)、是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等方面。每一項,符合自己標準的便給到這顆星,反之則不給。這樣多方面的綜合評價一部番,可以讓番劇評分更加地接近真實情況,也能更具有參考意義。
這些只是我個人比較浮淺的想法,大家可以在評論區(qū)多多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一同交流。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能讓以后b站的番劇評分成為我們?yōu)樗送扑]番劇時的有效依據(jù),成為大家友善交流對番劇看法的和諧板塊。
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