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到了67歲,才明白許多人的人生,毫無意義

01
從我們懂事的那一刻開始,就會思考一個問題:人生,到底有意義嗎?
不同的人,其實都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吃喝玩樂;有些人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追名逐利;有些人覺得,人生的意義在于大富大貴......
當(dāng)然,還有一小部分人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金剛經(jīng)》的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致意思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自身,都是虛假的,最終都會消失不見。
季羨林先生認(rèn)為,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xué)問題。
哲學(xué)家叔本華也覺得,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鐘,盲目地走著且只聽命于生存意志的擺布,追求人生目的和價值是毫無意義的。

02
上文談到的這些名人,都是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那他們覺得人生沒意義,也說得過去。那有沒有科學(xué)界的人物,也覺得人生沒意義呢?
在1946年,已經(jīng)67歲的愛因斯坦正在撰寫他的《自述》。在《自述》這篇文章中,愛因斯坦回顧了自己的人生歷程,還講到了年少時的認(rèn)知。
他這么寫到:“當(dāng)我還是一個相當(dāng)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shù)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br>
讀到這一番話,人們都很疑惑,為什么愛因斯坦覺得大多數(shù)人的追求,都沒有意義呢?關(guān)鍵不在于人生是否有意義,而在于人們在追求什么。
絕大多數(shù)人所追求的,要么就是單純的生存資源,要么就是物質(zhì)金錢,要么就是權(quán)勢名利??梢哉f,一切都跟欲望有關(guān)。
就跟哲學(xué)家叔本華所談到的一樣,人生就像是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中擺動。欲望滿足了,就無聊。而欲望沒有滿足,就痛苦。
所以,世人都成為了欲望的奴隸,活成了行尸走肉的模樣。

03
對于愛因斯坦的這番話,我們可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來分析。
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將人之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
前三個屬于低層次需求,后兩個屬于高層次需求。
生理需求,就跟衣食住行有關(guān);安全需求,就跟人身安全的保障有關(guān);社交需求,就跟與人交往,歸屬群體這些事有關(guān)。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終其一生,是否就是為了這三個需求而拼命呢?
人們從二十來歲開始,到六十多歲退休,大半輩子匆匆忙忙,勞勞碌碌,就為了碎銀幾兩,還為了是否合群,如何與人打交道這些事兒而煩惱。
可以說,人們還達(dá)不到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因此,一輩子在低層次需求中徘徊的人們,就跟工蜂和工蟻一樣,終其一生勞碌也不知道為了什么。

04
有人會說,我一輩子勞碌,就為了養(yǎng)活家人,讓孩子順利長大,讓父母晚年無憂。
其實,等孩子長大后,孩子的人生,也會跟我們的人生一樣,勞勞碌碌一輩子,迷迷茫茫過一生,到頭來也不知道為了什么。
運氣好一點的人,可以找到好工作,但還是要996,沒有任何休息的時間。運氣不好的人,也許連大學(xué)都考不上,直接去血汗工廠了。
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永遠(yuǎn)都在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中徘徊,貌似一輩子也無法達(dá)到更高的層次,擁有更多的一切,滿足更高級的需求。
為什么當(dāng)下的年輕人選擇“45度角”的人生模式,為什么部分人會選擇擺爛?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終其一生,貌似也就這個樣子了。
現(xiàn)代人,依舊搞不懂自己要追求什么,有什么樣的人生意義。所以,他們才會迷茫一輩子,到老了才發(fā)現(xiàn),白忙一場。

05
對于人生的意義,愛因斯坦說過:追求客觀真理和知識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標(biāo)。宇宙中一切物質(zhì)都不存在,唯有精神永恒!
人活著,不該單純?yōu)榱怂^的物質(zhì)而奔波,而應(yīng)該培養(yǎng)個人的精神品質(zhì),追求這人世間的道理和真相,并不是前一代人怎么活,這一代人就怎么活。
就像愛因斯坦,或許他沒有王侯將相的地位和財富,也沒有王侯將相的權(quán)勢和名利,但他一輩子都為了自己的科學(xué)理想而不斷奮進(jìn),這就是他的意義。
身為普通人,雖然沒有那么大的本事和能力,但我們也該想想,自己有什么追求,是否可以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過好這一生。
人生,其實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隨波逐流,不懂得思考,就讓它變得黯淡起來罷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