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林洪桐教授“讀”國榮(一)
前言:林洪桐,中國電影編劇、導演、表演教師。1938年生于福建福州。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后留校任教,至今從事電影教學35年。歷任電影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青年電影制片廠導演及藝術顧問等職。
林洪桐創(chuàng)作劇本11部、導演影視作品5部、話劇3部。參與編導的影片《寒夜》(編劇)獲1984年度政府優(yōu)秀影片獎,在戛納電影節(jié)展映;《死神與少女》獲1986年第13屆瓦爾納國際電影節(jié)榮譽獎、第一屆中國紅十字電影節(jié)特別獎、第8屆金雞獎演員特別獎等;《多夢時節(jié)》獲1988年第9屆金雞最佳兒童故事片獎、1989年政府優(yōu)秀影片獎、第3屆童牛獎藝術追求獎等;《欲火焚心》參加1991年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小品《中獎》獲1990年旋牌杯全國戲劇小品獎。撰寫的理論專著有:《電影演員的魅力》、《銀幕技巧與手段》、《銀幕美的歷程》(合作)、《電影表演藝術》;評論有:《電影表演要電影化》、《電影表演的特性》、《電影的時間與空間》、《銀幕美的探索》、《讓形象說話》等。

林教授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對張國榮先生的表演給予高度認可,教授已83歲高齡,在北影執(zhí)教時就在課堂上用張國榮《阿飛正傳》的表演作為課堂范本給學生講解,晚年依然筆耕不輟,2021年再度撰寫博文分析張國榮的演技,認為張國榮先生是華語影壇極其優(yōu)秀的演員,其評價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
“讀” 國榮 [一]
“生存著”與“存在著”
生命與藝術存在著
兩種宏觀的類型與層次
心里一直有一種“讀人” 、“讀藝術家” “讀藝術”之愉悅……
“人,能讀嗎?”“能。”一些人是很值得一讀的,這些人的生命中、藝術中的某些很重要的東西值得被寫出來,值得脫穎而出,被更多的大家去體驗。張國榮是值得一“讀”的。這種有藝術價值的人,讀一讀,特別是讀懂,并受到啟迪,是件其樂無窮的事情。我想將這種“讀人” “讀藝術”的愉悅與大家共享。
讀張國榮是有意義的,從藝術角度,從人的角度,從歷史角度……他會對事業(yè)對藝術有益,也會讓你愉悅的。我想抽一點時間與大家起“讀一讀”張國榮,“讀讀”這位有意義的人。
以往我讀他都是從學術角度,主要從“表演生命學”的成長角度,認為張國榮的表演特別是。特別是我放在微博上的兩則片段,它對我形成“表演生命學”有很大的啟迪與觸動,認為他的表演有非常大的藝術價值。如今,想與朋友們更全面而廣泛地“讀一讀”張國榮。
一個作品或者一個人,一個藝術家,他的表演會呈現(xiàn)兩種形式,兩種類型,一種是“過眼煙云”、“嘗花一現(xiàn)”地“生存”過,另一種則是深入人們心靈,與時間共存的“存在”的。這是人與藝術品在宏觀上的兩種不同的層次與不境界。張國榮屬于第二種,所以他值得一讀。所謂第二種,就是這種作品呢,它不光是當時起作用,或者觀賞的時候產(chǎn)生愉悅,它有更深遠的意義,它對整個專業(yè),整個表演的這個觀念的提升,方向性的指導。
然而,要真正“讀解”透一個人的藝術真諦、并用文字表達出來,并非一件容易之事。讀這樣一部浩瀚的“經(jīng)卷”,必須具備X光射線透視功能的目光,才能真正“讀”懂她?!白x”出那藝術的底蘊、境界、品位、 靈魂。 “讀藝術人”其實、實質上是在解讀人的藝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