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山西潞城縣潞河?xùn)|周、漢墓

2021-07-29 09:44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山西潞城縣潞河?xùn)|周、漢墓

選自《考古》1990年11期,長治市博物館 晉東南文物工作站

1986年8月份,長治市博物館考古鉆探隊配合山西省公路管理局長治分局,勘探長邯公路復(fù)線時,在潞城縣潞河村公路地段發(fā)現(xiàn)一批古墓。1987年9月份,我館和晉東南.文物工作站配合施工進行了發(fā)掘清理。

一、墓地位置

潞河村位于潞城縣東北約20公里,西北距石梁2.5公里,北臨續(xù)村嶺,潞河居中,古城村居南,相距1公里,濁漳河繞潞河村北經(jīng)古城村向東流去,新修邯長公路縱貫潞河村南北。

1976年經(jīng)考察發(fā)現(xiàn),古城村附近有東周古城遺址,殘存西墻358米,北城墻殘長100米,寬6米。城址的東半部已被濁漳河沖刷盡。潞河村有東周墓地,這里的古墓密集,主要分布在村民的居住區(qū),居民的房屋建筑大部壓在古墓群上,在建房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墓葬。1982年12月,居民在修窯時發(fā)現(xiàn)了兩座戰(zhàn)國墓葬,編為七、八號墓(詳見86年《文物》6期),而這次發(fā)掘的六座東周墓、六座漢墓,主要集中在潞河村的一段公路上,現(xiàn)將發(fā)掘收獲簡述如下。

二、東周墓葬

(一)形制與葬式

東周墓均為長方形的土坑豎穴墓,因早年取土,墓壁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據(jù)清理的這些墓葬看,壁部多數(shù)不夠完整。墓底結(jié)構(gòu)、隨葬器物、尸骨保存尚好。均為中、小型墓葬,南北向,墓口大于墓底,相差1米呈斜坡狀,填五花土,經(jīng)夯實。葬具大部腐朽嚴重。據(jù)殘存的木跡看,多數(shù)墓有棺、槨,隨葬品大部置于身旁。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其中M10、M12兩墓是仰身屈肢葬,尸骨保存大部完好。M9(圖一)、M10兩墓東西并列,間距2米,可能為異穴夫婦合葬墓。六座墓中以M12保存尚好,形制為長方形土壙豎穴墓,長3.6、寬2.6、深5.2米,方向北偏東27度,南北向,填五花土,經(jīng)夯實。夯土厚30-40厘米,夯窩直徑20 X 15厘米。墓口大于墓底,上下相差1米,呈覆斗狀,葬具保存基本完好,槨棺俱全。槨長2.60米,寬1.60米,高0.80米。棺長L70米,寬0.60米。墓底鋪有20厘米厚青灰,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并有小件銅帶鉤,置于死者身旁。葬式為仰身屈肢,尸骨保存基本完好(圖二)。

(二)隨葬器物

六座墓共出土陶器45件,銅帶鉤5件,骨簪、料珠各1件,共52件。

1.陶器

鬲2件。式樣全同,大小相近。分別出于Ml、Mil兩墓。均夾砂陶。圓唇,鼓腹,器身近似釜形,腹下瘦呈斜面,圜底,乳短足。高15.5厘米,口徑10厘米(圖版貳,6;圖三,7)。

鼎6件。分三式。

I式:2件。出于M12,子母口,深腹,附方耳,圜底,短柱足,泥質(zhì)灰陶,蓋較平,圓鈕。M12:2,通高18.5厘米,口徑16厘米(圖版貳,1;圖三,9)。

II式:2件。出于M10,淺腹,附耳外侈,平底,蹄足,中空,灰陶質(zhì)。M10:3,通高18.5厘米,口徑18.5厘米(圖三,8)。

III式:2件。淺腹,附耳圓而小,圜底,柱足,蓋隆起呈球形,蓋飾暗鋸齒紋,中間有小乳狀鈕。M9:10,通高21、口徑22厘米(圖版貳,2)。

壺形豆4件。分二式,分別出于M9、M12,均灰陶制。

I式:2件。平口,短直頸,鼓腹,圜足,束腰柄,傘形蓋。M9:6,通高13.5厘米,口徑3.5厘米(圖三,10)o

II式:2件。直頸,傘形蓋,鼓腹偏上,圈足,束腰柄。通咼12厘米,口徑4.3厘米(圖三,11)。

蓋豆8件。出于M1、M11、M1O、M1Z四座墓,均灰陶質(zhì),分三式。

I式:6件。深腹,子母口,圓腹,蓋鈕,柄較高,中空,通體磨光,飾暗螺旋紋,填飾鋸齒紋。M12:ll,通常25厘米,口徑15厘米(圖版叁,1;圖三,3)。

II式:1件。深腹,子母口,呈槌狀,矮豆柄,中空,蓋鈕矮平,通體磨光。M10:8,通高22厘米,口徑16厘米(圖版叁,2;圖三,5)。

III式:1件。腹盤偏圓,豆外壁起棱一周,圈足,無蓋。Ml:6,通高18厘米,口徑18厘米(圖版叁,3;圖三,6)。

盤豆10件。出自M9、M1O、M11、M12四墓內(nèi),可分三式。

I式:4件。淺盤壁向內(nèi)曲,外棱角斜方,盤內(nèi)飾螺旋紋,柄座較髙,把中空。高17.5厘米,口徑15厘米(圖版參,5;圖三,13)。

II式:2件。淺盤,盤壁內(nèi)外轉(zhuǎn)角方,盤壁內(nèi)及柄均飾螺旋暗紋,高柄。M12:9,高16厘米,盤口徑12厘米,底徑10厘米(圖三,12)o

III式:4件。出于M9,M11,淺盤,盤內(nèi)轉(zhuǎn)角圓滑,粗矮柄,底座較小,柄座中空,無紋。M9:11,高14厘米,盤徑12厘米,底徑7.5厘米(圖三,14)0

陶壺8件。分四式。

I式:1件(Ml:3)。敞口,短頸,鼓腹,圈足,灰陶質(zhì),口徑13厘米,高22.3厘米(圖三,4)。

II式:2件。短頸,扁圓腹,矮圈足,器身四周飾凸弦紋。M12:10,高39.5厘米,口徑14厘米(圖版叁,4)。

III式:2件。敞口,直頸,鼓腹,平底,灰陶質(zhì),無紋,高33厘米,口徑13厘米。M10:2,高26厘米,口徑13厘米(圖版參,6)。

IV式:2件。盤口,長頸,圓腹偏下,矮圈足。M9:2,高27厘米,口徑14.7厘米(圖版貳,5;圖三,15)。

陶盤1件。出于M9,斂口,深壁,下壁口徑13.8厘米,底徑5厘米,高4.6厘米,瘦小平底(圖版貳,3;圖三,1)。

陶匜4件。出于M9、M10、M12三墓內(nèi),可分二式。

I式:2件。器呈瓢形,壁內(nèi)飾彩弦紋,平底,口徑14厘米(圖三,2)。

II式:2件??诔嗜切?,小平底,M9:4,長10厘米,寬10厘米,高3.3厘米(圖版貳,4)。

陶盒2件。式樣相同,子母口,淺腹,圈足,隨飾滿暗紋和連線幾何紋,通高17.5厘米,腹徑21厘米,足徑9厘米。

2.銅器

銅帶鉤5件。出于Ml、M4、M9、M10、M12五座墓內(nèi),可分二式。

I式:4件(圖九,2—5)。形制相同,長短各異,均作琵琶形狀。M9:14,長8厘米、頭寬1.5厘米,把寬0.6厘米。

II式:1件。方頭,背面飾棱形紋及云紋,M4:l,長14厘米,寬1.5厘米(圖八,4)。

銅環(huán)1件(M4:2)。環(huán)徑2.5厘米。

3.其他

花料珠1件(M4:8).珠已破碎。

骨簪1件(Mll:2)。長13厘米,寬0.6厘米。

三、漢代墓葬

(一)形制與葬式

漢墓六座,墓室結(jié)構(gòu)均為土圻墓,壁部大多遭到取土時破壞,墓室底部保存基本完好,墓室均填五花土,未經(jīng)夯實。M3、M7兩墓為南北向,M2、M5、M6、M8四座墓為東西向,葬具大部腐朽。據(jù)一些朽木跡看,一般都有棺無槨。葬式多數(shù)為仰身直肢,其中M7為仰身屈肢.隨葬器物一般都置于身旁和頭向,形制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M3、M8兩座墓為長方形土丁豎穴墓,無甬道。M8結(jié)構(gòu)保存基本完好。墓室長2.90米,寬1.30米,深4.50米,方向30度,頭向南。墓室填五花土,未經(jīng)夯實,葬具有棺無槨。棺長L80米,寬0.78米,厚0.05米。尸骨保存基本完好,為仰身直肢。隨葬器物置于頭向,有陶鼎、陶盆、陶盤等共11件(圖四)。

第二類:M5、M6、M7三座墓為豎穴土洞墓,有甬道。M5、M7墓室由兩部分組成。'M6結(jié)構(gòu)保存最好,有甬道、墓室、耳室三部分組成,長5.40米,甬道寬L70米,墓室寬1.20米,在甬道右壁設(shè)一耳室,長L30米,寬0.63—0.76米,高0.70米,前窄后寬,深度與甬道相平行。葬具有棺無槨,棺長L85米,寬0.70米,厚約0.04米。方向120度,頭向東,尸骨保存基本完好。葬式為仰身直肢。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并有少量小件銅器。陶壺、陶罐置于死者頭向,銅帶鉤、銅錢出于腰部。兩俑頭發(fā)現(xiàn)于右耳室,在俑頭近處發(fā)現(xiàn)有朽木痕跡,可能是俑的木身朽跡(圖五)。

第三類:M2一座墓,為豎穴土坑墓,東西向,東寬西窄,平面呈喇叭狀。長3.70米,寬1.40-1.90米。墓壁遭取土時破壞,現(xiàn)存殘深1.20米,墓室東部設(shè)有30厘米高的生土臺,長隨墓寬同,據(jù)朽木跡看,有棺無槨,棺長2 10米,寬0.60米,厚0.60米。墓室填五花土,尸骨腐朽嚴重,但可辨認死者頭向東,仰身直肢。隨葬器物置于頭向,以陶器為主,有陶鼎、壺、罐、釜甑、盆,并有銅鏃1件,共14件(圖六)。

(一)隨葬器物

漢墓六座,共出土陶器52件,陶俑頭2件,銅帶鉤1件,銅鏃1件,橋形獸頭佩飾3件,銅鈴2件,銅錢7枚。

1.陶器

鼎4件??煞謨墒健?/p>

I式:2件。淺腹,附矮耳,平底,短柱足,蓋隆起呈盤狀,鼎腹及蓋均繪白弦紋,灰陶,器形較小,可為明器。M8:9,通高9.3厘米,口徑10.8厘米(圖七,13)。

II式:2件。圓唇,淺腹,附方耳,平底蹄足,腿部飾莖葉紋,球形蓋,飾三獸形鋪首紐,泥質(zhì)灰陶,器形小,屬明器。M2:4,通高9.3厘米,口徑10.8厘米(圖版肆,3;圖七,6)。

陶壺12件。出于M2、M3、M5、M6、M8五座墓中,可分五式。

I式:2件。盤口,長頸,鼓腹偏下,假圈足,平底,腹飾紅、白彩繪三角幾何紋,肩、頸部飾蟬紋,空間填飾卷云圖案,足部飾二周紅彩弦紋。M2:7,高34.5厘米,口徑10.4厘米(圖版肆,6;圖七,11)。

II式:2件。M2:9,長束頸,圓腹下移,短圈足,肩部飾獸形鋪首銜環(huán),覆缽式蓋上飾鳥形紋(圖版肆,5;圖七,15)。

III式:1件。盤口,長束頸,圓腹下收,平底。M6:10,高83.8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9.5厘米。

IV式:2件。平沿,直頸,腹長瘦,平底,器身飾三周紅色彩繪弦紋,間填飾花葉紋。M8:2,高20.5厘米,口徑9.5厘米(圖七,10)。

V式:4件。形式相同,但有大小之分。大壺2件,敞口,長頸,鼓腹下置,器身飾二周弦紋,假圈足較高,覆盤式蓋。M8:ll,高35厘米,口徑11厘米,小陶壺2件,喇叭口,束頸,圓腹,圈足,器身飾弦紋,覆盤式蓋oM8:4,通高15厘米,口徑9厘米(圖七,4)。

陶匜1件(M8:ll)o口呈三角形,小平底,長7.5厘米,高1.7厘米,寬7厘米(圖七,14)。

陶盤1件(M8:10)o淺盤,口徑13厘米,底徑6厘米,高2.5厘米(圖七,1)。

陶盒5件。形制相同,子母口,鼓腹下收,圈足,平底。M3:3,通高11.7厘米,腹徑18厘米,底徑8.5厘米(圖七,2)。M8:8,通高8厘米,腹徑13厘米。蓋底相同(圖七,8)0

釜甑2件。形制相同,出土時甑覆于釜上。M3:2,釜扁腹,內(nèi)空,小口,平唇,三蹄足,腹面飾對稱的兩獸頭形鋪首,腹部起一圈寬沿。甑平沿,敞口,淺腹,圈足,中有三算孔,高7.5厘米,口徑5.7厘米,足徑2厘米,通高(連釜)39厘米,口徑15.8厘米(圖版肆,1;圖七,9)。

陶罐30件??煞治迨?。

I式:1件。平沿,敞口,短頸,深鼓腹,平底。M7:3,高23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10.5厘米°

II式:8件。直口,短頸,鼓腹,平底,腹飾繩紋。M2:ll,口徑15厘米,高19厘米,底徑17厘米(圖七,12)。

III式:2件。直口,短頸,深腹,平底,腹飾紅色彩繪云紋。M7:l,高21厘米,口徑9厘米。

IV式:2件。平沿,短頸,扁圓腹,平底,腹下部飾粗繩紋。M7:l,高18.5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1厘米。

V式:17件°M6:10,敞口,卷唇,高頸,腹下收,平底,口徑9厘米,通高23厘米,底徑11厘米(圖七,5)。M6:3,平沿,高頸,深腹,平底,腹部飾繩紋9圈,口徑8.5厘米,高29厘米,底徑17.5厘米(圖版肆,4;圖七,3)。M5:10,平沿,短頸,扁腹,平底,口徑9.5厘米,通高24厘米,底徑12厘米(圖七,7)。

俑頭2件。形體相同,面部豐滿,高鼻深目,頭梳高髻,向后傾斜,栩栩如生,頜下有孔,可能原有木身已朽,M6:14、15,高6厘米,寬3.8厘米(圖版肄,2;圖八,l)。

2.銅器

銅帯鉤1件(M6.12)O琵琶形頭,長6浬米,寬3厘米(圖九,1)。

橋形獸頭佩飾3件。M5:4,兩端似張開的獸嘴,橋形上端有一小孔,長12厘米,寬3厘米。

銅鈴2件。M5:4、5,長甬,扁口,有蓋,環(huán)梁,頂蓋里鑄一小環(huán)與舌上端環(huán)相套,舌作棒槌狀,稍長于甬,搖動時發(fā)出清脆的鈴聲(圖八,2、3)。

鏃1件(M2:J)。把殘,箭頭三棱形,長3厘米。

半兩錢7枚。均無內(nèi)外廓。

四、結(jié) 語

潞城縣潞河村的這批葬墓,從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分析,大致可分為春秋戰(zhàn)國和西漢時期。隨葬品的組合,春秋戰(zhàn)國墓以鬲、鼎、豆、壺、匝、盤、罐為主,并有小件銅帶鉤和料珠等裝飾品。漢墓除M7、M8兩墓保持了戰(zhàn)國晚期的隨葬風格,仍以鼎、壺、盤、匝組合外,余者是以壺、盒、釜、罐的組合,罐數(shù)量為最多。陶禮器的鼎、豆、壺、盒均為偶數(shù)。漢墓埋進了少量貨幣和陶俑頭。綜上所述,這批墓都具有早期風格,現(xiàn)按其特點,參考其它同類墓器物,經(jīng)排比,試作分期如下:

M1.M11的器物組合有鬲、豆、壺。鬲2件,器腹深近似釜,鬲足低矮,檔消失,變成圜底,與山西省候馬上馬村東周墓出的鬲相同,從兩墓的器形,紋飾組合看,具有春秋晚期或戰(zhàn)國早期的風格。

M12出土的陶器,包括鼎、豆、壺、盤、匝。I式淺盤高柄豆與潞河M7I式銅豆相同。1式蓋豆器形紋飾與山西候馬牛村古城南東周遺址范圍內(nèi)的出土器物相同,具有戰(zhàn)國中期的作風。

M9、M10墓的器物組合與M12相同,但器形稍有變化,如鼎腹變淺,附耳外移,蹄足矮而大,蓋隆起呈球形,與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M21出的鼎相同,這些器物定為戰(zhàn)國晚期較適合。

六座漢墓無論從形制還是器物分析,均屬西漢前期墓葬。

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侯艮枝,石衛(wèi)國、李奉山、秦艷林、姬保金。文物修復(fù)修理工作由李奉山負責。

本文由王進光,秦艷林繪圖,劉廣慶攝影。

執(zhí)筆者 侯艮枝

山西潞城縣潞河?xùn)|周、漢墓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顺平县| 沽源县| 栾城县| 湟中县| 九寨沟县| 项城市| 无棣县| 保山市| 扎鲁特旗| 宁陵县| 怀宁县| 平邑县| 孙吴县| 林口县| 小金县| 巨鹿县| 田阳县| 洪雅县| 化州市| 广汉市| 岐山县| 南木林县| 江安县| 大渡口区| 民权县| 囊谦县| 安多县| 土默特左旗| 日喀则市| 江源县| 华安县| 襄樊市| 且末县| 宝山区| 平利县| 绥芬河市| 聂拉木县| 东源县| 朝阳区| 德昌县| 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