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械在疫情下逆勢走紅,但工廠為什么卻不愿賺這波紅利?
健身器械在疫情下逆勢走紅,但工廠卻不愿賺這波紅利
據(jù)公眾號“懶熊體育”,盡管疫情對外貿行業(yè)的打擊有目共睹,但家用健身器械外貿卻逆勢而起。有的貿易公司今年截止目前的銷售訂單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總量。
健身器材是一個典型的傳統(tǒng)代工和出口銷售制造行業(yè)。算上商用和家用兩個市場,“全世界60%的健身器械設備都來自于中國制造”。規(guī)模能做到多大?業(yè)內從業(yè)者表示,做得大的公司每年外貿銷售額能有1-2個億。
對健身器材行業(yè)來說,春節(jié)后到夏天前通常是淡季,10月底到次年1月是需求高峰,而考慮到外貿海運需要預留1個月左右的時間,每年的8、9月是中國廠商的出貨密集期。但今年的疫情導致節(jié)奏大變。起初國內疫情嚴重,外國客戶不敢下訂,之后國外疫情嚴重,支付、海關都出問題。
盡管總趨勢如此不好,但是家用健身器械從3月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走向。從3月開始,國外的訂單開始逐漸增加——一些眼尖的國外商人提前備貨應對疫情帶來的家庭健身熱潮。
不過很多國內工廠其實并不愿意賺這一波疫情帶來的家庭健身紅利,他們會拒絕國外源源不斷發(fā)來的訂單。原因在于,盡管健身器械的產業(yè)鏈條并不復雜,上游的供應本身就長期處在比較緊張的情況,加上此時本應是每年的淡季,所以準備并不充足。而對于中游的組裝工廠來說,如果要接下那么多訂單,就意味著增加生產線,增加設備和人力投入,而這種投入也意味著接下來2到3年都需要維持這個規(guī)模,才能收回成本。
考慮到疫情還是屬于偶發(fā)事件,所以上游和中游工廠對此的熱情并沒有想象中高。有一些單索性不接了,有一些則延長交期,讓客人自己決定是否接受。夾在中間的外貿商只能不斷尋找貨源,在這個特殊時期還可能因為亞馬遜降低了非防護用品物流優(yōu)先級而遭遇跑步機漂在海上的命運。
這時不受制供應鏈,自產自銷自建渠道的品牌就有了新機會。像小米眾籌的金史密斯WalkingPad自2020年2月起,受國際疫情影響,增加了許多來自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海外訂單,一季度銷售額同比增長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