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自燃事件,或許電動車未來只是過客,終極王者是Ta?

炎炎夏日,層出不窮的電動汽車自燃事件,令很多人談“電”色變。
拋開事件本身不談,汽車作為眾多零部件組成的機械體,發(fā)生問題其實在所難免。
或許,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電動車真的是未來出行的終極解決方案嗎?

首先,電動車的出發(fā)點是沒有問題的,解決了很多家庭出行的問題,尤其是燃油車限牌的大城市。
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動車的發(fā)展似乎偏離了起點,因為電動車看似環(huán)保無危害,使用成本低,可這卻是表象而已....
一方面,電池本身存在太多技術瓶頸問題,如能量密度、續(xù)航里程、安全問題、電池回收等;另一方面,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的確不產生污染,但發(fā)電時可能產生污染,只有電力生產來自于清潔以及可再生的能源時,電動車才算是真環(huán)保。

那么,未來出行的終極解決方案是什么?
不斷升級電動車的電池技術,讓它使用起來越來越方便、耐用,自然是比較靠譜的,但目前的進展依然比較緩慢,以這種速度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顯然是不夠的。
雖然目前很多企業(yè)投入重金研發(fā)電池技術,但畢竟需要時間,我們不能一棍子把電動車打死。
石墨烯電池逐漸映入我們眼簾,它有很高的性能,但受限于價格和制備工藝,短期無法實現純石墨烯電池的應用。

除了電動車,還有其他技術方案可選嗎?
相比于不知何年月才能量產的石墨烯電池,另外一種看似更方面的氫燃料電池,可以作為電動車的替代品。而且,氫燃料電池貌似更可行一些。
為什么這么說呢?
相比于電動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加滿氫只需要3分鐘,和汽油車基本一樣,而續(xù)航里程可以達到700公里以上,排放物全是水,而且生產氫的過程,比發(fā)電環(huán)保的多,甚至全部都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總體來說非常值得期待。

日本、韓國和歐美是氫能汽車的主要推動者,解決了大量技術問題,其性能、可靠性、壽命和環(huán)境適應性基本達到了傳統(tǒng)汽車的水平。比如豐田的Mirai、本田的Clarity Fuel Cell。
目前最好的燃料電池壽命已經達到了5000小時,對于很多家庭用車來說,幾乎是全使用周期了。
當然,我國對氫燃料汽車也是持肯定態(tài)度,十三五期間已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比如武漢一家公司發(fā)布的格羅夫氫能汽車,續(xù)航可達1000公里,預計2020年將實現交付。
十四五期間,國內的氫燃料汽車將迎來較快發(fā)展,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加入。希望不要像很多造車新勢力一樣,只是為了圈錢而已。

所以,純電、氫能是未來新能源汽車角逐的焦點,誰更有可能占據主舞臺呢?
放長遠眼光來看,電池技術與燃料電池技術都會持續(xù)進步,各自的劣勢也會逐步克服。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兩者相比,汽車電動化的格局已經確定。當前,氫能受限于制氫、儲氫、加氫等全體系的瓶頸問題,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
未來一段時間內,整個社會的出行生態(tài)可能是這樣的:
隨著節(jié)油技術的進步,燃油車并不會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將迎來最后的輝煌時期。
鋰電池能量密度低,但充電樁建設靈活性高,家用停車位就可以安裝,因此更適用于中短途乘用車。隨著消費者對電動車認識的加深,消費觀念將發(fā)生轉變,未來一段時期將迎來快速發(fā)展。
氫能將局限在特定領域應用,加氫站建設不易、占用車輛空間較大,因此更適用于長途場景、固定線路場景的中重載貨車或客車等商用車,或者是大型乘用車。

可以看出,純電和氫能將在各自的應用場景里互補,發(fā)揮不同的優(yōu)勢。畢竟世界從來不是平的,也不是所有問題都是單選題。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