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離開瓦爾登湖,他的春天才真正來到 | 讀《瓦爾登湖》其四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孟子 告子章句上 第八節(jié)》
1
人性本善,但還需后天滋養(yǎng)。
梭羅是在名為《春天》的篇章中引述上面《孟子》中的段落的。春天來到瓦爾登湖,“只是一場柔和的春雨過后,小草便越發(fā)的青翠幽綠了”,“隨著思想的升華,我們眼中的前景也一片光明”,梭羅如是說。
梭羅剛剛來到瓦爾登湖的時候,還是夏天,他在湖畔度過了兩個春天。如果說第一個春天給他的更多是度過嚴冬的欣喜,那么第二個春天讓他有更多“思想的升華”。
2
兩年零兩個月,湖畔的生活并不孤獨,先不說紛紛來訪的友人和好奇者,也不說梭羅甚至在小屋中開過20多人的聚會,單就他越來越豐富的心靈來說,他也不孤獨。
兩年前的梭羅,用瓦爾登湖來為自己“安心(*禪宗公案)”,是緣木求魚。瓦爾登湖給不了他什么,他需要的一切,其實早都存在于他的內心當中了。
3
所以,他才會離去。
帶著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體驗,帶著積存的書稿,帶著先放空而后又充盈的心靈,他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
在《瓦爾登湖》中,他勸告我們不要被所擁有的財產奴役,他用親身體驗訴說著大自然的美好,他以自己為榜樣,揭示生活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這是《瓦爾登湖》的價值,也是這場“實驗”的價值。
4
在沒有人走過的地方開辟出一條路是最難的。這件最難的事,梭羅替我們做了。所以后來者大都追隨著梭羅的腳步,亦步亦趨,頂禮膜拜。
其實大可不必。
梭羅告訴我們生活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卻從來沒說過生活只有一種可能性。
我并不希望任何人效仿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單單是因為,在他學到我此刻的生活方式之前,我已經在以另外一種方式生活了,而且,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盡可能地活出自己,并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5
人性本善,但還需后天滋養(yǎng)。
養(yǎng)分在哪里?就在人生不斷地嘗試之中,就在與大自然的貼近之中,就在于自己內心的不斷尋找之中。
梭羅離開瓦爾登湖,他的春天才真正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