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在家早教:你不了解的邏輯思維
上世紀 70 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曾明文規(guī)定:無論文科、理科的學生,都要把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放在首位。盡管邏輯思維不能代替具體的課程知識,但任何課程的學習,其實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的作用。它是一種包含判斷力、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數學邏輯能力、專注力、創(chuàng)造力、空間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一位在頂級公司人力資源部的朋友告訴我,無論招聘什么職位,邏輯思維能力都是他們最看重的方面。因為邏輯思維強大的員工在工作中的決策大概率不會拍腦袋憑直覺。我之前看到過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的網站上有關“天才孩子”的特征描述: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突出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相關的特征就占據了5項。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邏輯思維能力能直接或間接決定兒童智力的各方面發(fā)展。所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維特別重要,邏輯思維強的孩子不僅學習有條理、有章法,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會受益。
那么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培養(yǎng)?對于0-3歲的孩子,邏輯訓練是不是還有點兒遠?為此我查了很多資料,結果發(fā)現::嬰幼兒“邏輯能力”的發(fā)展是要早于語言發(fā)展的,也就是說,從咿呀學語的階段,寶寶的邏輯思維就已經“開竅”了。愛學習的媽媽應該對下面這張哈佛大學兒童發(fā)展中心所發(fā)布的“人類大腦發(fā)展”曲線圖不陌生,其中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更高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頂峰是在10個月-5歲之間。

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將迎來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不到1歲,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其實也懂推理,甚至還會對不合邏輯的事表示驚訝。當你發(fā)現你家寶寶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媽媽不高興,但還是會繼續(xù)這么做的時候,其實就說明他已經初步了解了“邏輯”(用自己的行為控制媽媽)。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扔了一次勺子,媽媽如果在情緒上有很明顯的反應,哈哈大笑,或者嚴厲禁止“寶寶不許亂扔東西”。那么寶寶就會從中發(fā)現樂趣,找到主動扔東西可以挑戰(zhàn)媽媽權威的“邏輯”。
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很容易“犯錯”,以為孩子聽不懂,“威脅”的話僅僅是為了發(fā)泄情緒。那么,孩子此刻接受到的邏輯就是:“媽媽下的命令是沒有意義的,我做不到不會有實質性的后果?!边@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會覺得寶寶2歲后不聽管教,越來越難帶。
對于2歲前的小寶寶來說,如果想要培養(yǎng)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最好在下指令、說話之前先想一想,比如“你要是再扔玩具,我就把你所有的玩具都扔進垃圾桶。”這種不會真的去踐行的“懲罰”最好不要說。那么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不妨觀察一下,當孩子不斷追問你“為什么”的時候,說明他已進入邏輯敏感期。這個時候孩子的特點就是每天問個不停:“天為什么是藍色的?”“媽媽為什么要上班?”“爸爸為什么有胡子?”……
英國《獨立報》曾對1500個家庭做過一個采訪,數據顯示:3-8歲的孩子,平均每天要提73個問題。他們急切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的邏輯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窗口,好好開發(fā)。那具體怎么做呢?登錄小步在家早教APP,一鍵搜索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