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地求水”熱搜之外,一個95后治沙人的4年


最近,林場主孫國友“跪地求水”一事引發(fā)廣泛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起供水糾紛之外,在中國北方漫長的沙漠帶上,越來越多的荒漠治沙人開始受到更多關注;在中國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一代代治沙人前仆后繼,筑起了一道道綠色屏障。
在快手上,一些沙漠治沙人也在用短視頻記錄治沙日常,通過互聯(lián)網鏈接更多治沙力量。在民勤縣出生的95后仲麟,大學畢業(yè)后返鄉(xiāng)種樹防沙,4年時間在快手上發(fā)布了140多條種植梭梭樹的視頻,被粉絲親切稱為“小仲”。跟隨短視頻,粉絲們也見證了小仲拋灑在大漠戈壁中的青春與汗水。
去年3月,我們在《一個95后決定回到民勤治沙》一文中記錄了小仲的故事。這是他回到民勤治沙的第四年,在一望無際的荒漠面前,這個渺小的身軀憑借不退縮的“倔脾氣”,一點點逼退像癌癥一樣擴散的沙漠化侵襲,也讓“沙漠變綠洲”的愿望不再遙遠。
敢把沙漠變綠洲 ? ? ??
春耕季,也是民勤人種樹的季節(jié)。
上半年的種樹大戰(zhàn)一直從3月持續(xù)到4月。為了抓緊時間,小仲和他雇傭的工人團隊要在沙漠里吃午飯、睡午覺。大家?guī)c面片、炒飯和人參果,或在沙漠里架起鐵爐子做一鍋燉菜。春季做飯最怕起風沙,大風里夾雜著沙粒直往鍋里灑落。這時候不求飯菜的質量,只要飯菜里少些沙子就行。
作為土生土長的民勤人,小仲早已習慣和風沙共存。沙塵鋪天蓋地襲來時,黃沙猶如移動的沙墻,場景好比世界末日。當?shù)亓鱾髦@樣的民謠,“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小仲聽著這些歌謠長大,甚至親眼目睹這個場面,只是被風吹上房的,不是驢而是羊。
流沙像癌癥一樣蔓延,一度讓很多村莊消失。若不治沙,民勤將會消失,很多人將無家可歸?!敖^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口號在全城喊了起來,種樹防風固沙也成了幾代民勤人共同的使命。

到今年4月初,小仲完成了300畝梭梭樹的種植。為此他雇傭了十幾個工人,每人每天160元,僅人工費就花費數(shù)萬元。加上買苗、打坑、澆水等其他費用,300畝梭梭樹的前期投入至少要十幾萬元,這對小仲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好在通過短視頻的曝光,愛心人士向他提供了5萬元的公益捐助,這讓他今年的植樹計劃得以順利進行。
截止目前,他已經累計種植了3000多畝梭梭樹。按一畝種植85株計算,小仲已經種下超過255000株梭梭,而一株梭梭就可以拯救10平米的沙漠。今年,小仲打算在村子附近自己培育幾畝梭梭樹苗。買苗的成本省了,來年就能多種一些。
與過去相比,如今小仲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維修鉆機,比如什么樣的沙土最合適種什么樣的沙生植物,以及后期如何養(yǎng)護等等。2019年,青澀稚嫩的小仲像前輩那樣一頭扎進沙地種樹,風沙就給他上了一課——由于缺乏經驗,頭一批種的500棵梭梭樹全旱死了。
原來,種下的梭梭樹要根據(jù)當年的干旱情況,一年澆上幾次水,才能保證成活率。但澆水并不容易,民勤極度缺水,年蒸發(fā)量是年降水量的23倍,租水車取水、人工澆水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這是小仲在沙漠種樹的第四年,盡管每年都在為資金犯愁,他仍努力在電商創(chuàng)業(yè)和公益植樹中尋求平衡。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民勤,關注治沙,小仲開通了快手賬號,用視頻記錄治沙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由小麥、蜜瓜、玉米、茴香等農作物連結成的民勤綠洲?!袄щy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是小仲在視頻中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小仲也從網絡上去爭取更多社會力量治沙?;ヂ?lián)網+治沙的模式,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小仲真實的故事以影像的形式呈現(xiàn)給更多人,也讓民勤被大漠外的世界看見。
民勤曾以“人民勤勞”得名。對小仲這代人而言,他們與父輩一樣勤勞、智慧,但更善用科技。以前種樹用鐵鍬挖坑,用驢車運水,一天下來也種不了幾棵樹。后來改用鉆機挖坑,小仲每天要扛著十幾斤重的機器作業(yè),非常消耗體力。今年,小仲直接租了三臺拖拉機,帶動鉆機作業(yè),挖的坑更大更深,人只要拿鐵鍬把苗子埋到坑里就行,大大提高了種樹效率。
善用科技的力量,也讓小仲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夢成為可能。四年來,他通過快手等平臺銷售農產品超過4萬箱,一箱能賺5-10塊不等,不僅幫助村民增收,也讓他慢慢填上了公益種樹留下的窟窿。賣農產品賺的錢,悉數(shù)被他投入到公益種樹中。他的生活極其簡樸,幾年來不曾舍得買一件新衣服,吃的也是“湊合湊合就行”。

在快手上,很多粉絲被小仲與沙土纏斗的精神感染,在私信和評論里表達了前往民勤做治沙志愿者的意愿。這兩年,小仲已經接待了好幾撥大學生志愿者。前幾天,小仲種完樹收工回到家中,打開網絡又有志愿團隊提出要來民勤治沙。
大學生們往往在沙漠住上幾天,晚上在院子里搭帳篷就睡,白天就到地里種樹澆水、采摘瓜果,在社交媒體上宣傳防風治沙。年輕人干活賣力,盡管曬著大太陽,鞋子里滲著沙土,衣服上布滿沙塵,甚至手掌被鐵鍬磨出水泡,也沒人喊苦喊累。這讓小仲非常感動,“對于很多城里長大的年輕人,沙漠的生活條件是難以想象的?!?/span>
逆行荒漠的95后 ? ? ??
外人往往對長河落日的大漠風光充滿向往,但長期在戈壁生活的人們并不覺得浪漫。干枯的氣候,漫天的黃沙,生猛的紫外線,很容易消耗人對生活的熱情和期待。
對于土里刨食的農民來說,在民勤這樣的干旱之地活下去太難了。內蒙古、新疆類似的地方,種植條件也比民勤要好。流沙向綠洲逼近,地下水位越來越低,為了生存,民勤曾陷入“開荒——棄耕”的惡性循環(huán)。收成差,農民窮,很多人踏上逃荒之路,西走新疆,北走內蒙古,昔日熱鬧的村子變得空寂。
從小在民勤縣西渠鎮(zhèn)豐政村長大的小仲,記憶中周邊的一些村莊和耕地已被流沙侵蝕。他們的村子也成了荒蕪和生機的分界線,沙漠在身后緊追不舍。一句“天下有民勤人,民勤無天下人” 道盡了民勤的辛酸,離開的人再也沒有回來,而小仲卻心甘情愿回到這個“小偷都不會來”的地方。
2020年7月,剛大學畢業(yè)的小仲決定從蘭州返回民勤創(chuàng)業(yè)。父母不理解,好不容易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有機會在城市扎根,為何執(zhí)意要回到大漠?家鄉(xiāng)人也認為,他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小仲的想法卻很純粹:努力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建設家鄉(xiāng),而不是為了逃離家鄉(xiāng)。
就這樣,小仲帶著六個外地同學一起“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決定在民勤干出一份事業(yè)。他們在小仲家里的20多畝地上種下蜜瓜,并在各大平臺銷售。賣完蜜瓜,他們又開始幫村民銷售人參果。但銷售情況沒有達到預期,市場價格也不穩(wěn)定。2020年底,6個創(chuàng)業(yè)伙伴陸續(xù)離開。
即便在最難的時候,小仲也沒有想過離開。迷茫時,種樹成為他的一種精神寄托。小仲從小聽著民勤治沙英雄石述柱的事跡,當?shù)厝硕甲鸱Q他為“石爺”。上世紀60年代,石述柱帶領村民在風沙肆虐的村莊周邊建植樹造林,形成一道9公里長的林帶。沙壓住了,樹種起了,風沙小了,農田也增產了。
“在沒有水泵,也沒有機械化設備的年代,石爺這些前輩只靠人力固守了一方水土,今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小仲原本想著等賣蜜瓜賺錢了再去種更多樹,但2021年的一場沙塵暴將村民的瓜苗連根拔起,風沙過后農田一片狼藉,小仲知道,他不能再等下去了,“恨不得馬上拿起鐵鍬就去種。”
在這個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時代,這個1998年出生的年輕人扎進沒有信號的沙漠,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西北風肆虐橫行,被揚起的風沙和毒辣的太陽打在臉上,讓人睜不開眼。種樹4年,小仲從白面書生變成了皮膚粗糲黝黑的“大叔”,完全看不出只有25歲。

大漠的夜總是枯燥而漫長,苦悶的時候,小仲會在夜晚喝點小酒,趁著酒勁將心事傾吐在日記本上。雖然平日里多數(shù)時候要面對茫茫戈壁中一個人的孤獨,但實際上小仲又并非一個人在戰(zhàn)斗。
在快手上,無數(shù)老鐵見證了他的汗水灑在騰格里沙漠的熱土上。如果說快手平臺讓小仲“互聯(lián)網+”治沙的模式成為可能,那么無數(shù)粉絲的幫助和陪伴,以及每條視頻下數(shù)以千計的鼓勵留言,是他將這件事繼續(xù)做下去的精神動力。
幾年下來,小仲慢慢把視頻記錄生活當成了一種習慣。他買了一臺無人機,隔三差五深入沙漠腹地取景。機器升起,航拍視角下的大漠一望無際,他和梭梭樹的身影也越來越小,直到梭梭林和沙漠分成黃綠分明的界限。守護民勤綠洲,是他的工作,也已經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他把自己的快手名取做“小仲-沙漠變綠洲”。

“沙海變桑田,沙漠變綠洲”不再是空想。截至2021年底,民勤縣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230萬畝以上,建成300多公里防護林帶,荒漠化面積比重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下降了6%,而森林覆蓋率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則提高了16%,成了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和遠近聞名的瓜果之鄉(xiāng)。這背后,靠的是數(shù)年來無數(shù)個像小仲這樣的治沙人的努力。
如今,更多力量參與其中。越來越多的公益團體和像小仲這樣的年輕人參與到義務治沙中。因為,防風治沙也不僅僅是民勤人自己的事。
像梭梭樹一樣扎根? ? ?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交界處,沙漠和荒漠化面積占全縣總面積90.34%,也是中國沙塵暴的四大策源地之一。民勤的風沙,10個小時就能吹進北京。
當?shù)厝税衙袂诒茸鞑逶趦纱笊衬g的一個楔子,若兩大沙漠擠掉楔子合攏,流沙迅速向南推進,不僅武威市被風沙橫掃,甘肅甚至其他省市也會受到威脅。可以說,民勤這堵綠墻就是固守河西走廊的一道生態(tài)屏障。

一部民勤史,半部治沙史。如果從1958年引進土方格算起,民勤治沙已經有60年。在嘗試過紅柳、花棒等多種沙生植物后,民勤人從新疆引進了梭梭。它的根系可伸入地下20米尋找水源,在極度干旱的民勤土地上頑強存活?!耙豢脴?,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第一代治沙人探索出來的治沙訣竅,至今依然奏效。一棵長大的梭梭,就能拯救十平米的沙漠。
小仲見證了沙漠到綠洲的轉變。從他的村子到青土湖不到30里路程,2010年,干涸50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現(xiàn)碧波,此后水域面積逐年增加,如今湖泊一帶已是民勤的濕地生態(tài)景點,冬季還有候鳥來此越冬棲息。
青土湖畔有一尊雕塑,正面寫著:“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這句口號曾被張貼在每家農戶的土坯墻上。不過,如今的民勤不再是想象中的漫天黃沙,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周圍就有小麥、蜜瓜、玉米、葵花、茴香組成的綠洲。另一抹綠色,則綠洲邊緣的300萬畝梭梭林,那是民勤幾代人鑄就的綠色長城。

三月的沙漠,降水的可能性不大。一場雪卻突如其來,狂風夾雜著雪花攪動沙海。小仲和村民們沒有收工,裹著棉衣冒雪繼續(xù)種樹。一夜過后,白雪覆蓋的沙漠一身素衣,清凈素雅,平日的飛沙走石被雪藏,善于捕獲水汽的梭梭林霧凇輕垂,映襯在藍天之下,明朗宛若留白的水墨畫。
風雪后,一場小雨又在某個清晨不期而至。這是小仲最愜意的時刻,他剛把梭梭種完,甘霖后,往年種下的、沉睡了一個冬季的梭梭也會重新發(fā)芽,在干黃色的枝丫上冒出小綠點。幾十年來,這里的梭梭樹都會在此時如約變綠。據(jù)說梭梭是古地中海退去后,伴隨青藏高原隆起、遺留至今的唯一植物。這種亙古、安靜而強大的生長力量,對小仲來說比任何東西都要治愈。
看著那片梭梭林屹立在沙漠中,阻擋著風沙的肆意蔓延,小仲由衷感到欣慰。他知道,這場人類與沙漠的較量注定曠日持久,但他會像梭梭樹那樣,頑強地、深深地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一個叫We的工作室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張先森
編輯:丑橘
圖片:小仲-沙漠變綠洲(快手ID:2758302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