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太行山是“華北總設(shè)計師”,沒人有意見吧?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太者,大也。行者,形也?。
太行山,就是許多中國人心中的那一座“大山”,其形如凝固的海浪,洶涌堆疊、直至天邊。
▼請橫屏觀看

它足夠高大,其主脈最高峰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支脈最高峰五臺山北臺頂,更是高達3061米,皆遠超五岳。
▼

兩座最高峰之外,更多山峰從平原拔地而起,形成斷崖絕壁,令中原的古人,驚嘆為“天下之脊”。
▼

太行山也足夠廣大,它號稱“八百里太行”,長度實際超過800公里、寬約100公里,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并將華北大地一分為二。
▼

這種高大寬廣,足以庇佑萬千生靈,直到今天,在人類活動如此劇烈之時,華北豹、獼猴、褐馬雞等珍稀物種依然在太行山繁衍生息。
▼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來,太行山的意義更是極為獨特,是太行山塑造了華北的地貌,也是太行山深刻影響了華北的歷史與文化,太行山正如華北的“設(shè)計師”,可謂是太行一山起,華北萬物生。

01 大地撕裂
當你乘坐高鐵或汽車,穿越華北平原的北部,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座連續(xù)而漫長的“高墻”,橫亙在平原的西部天際。
▼

而當你乘坐飛機俯瞰大地時,這座高墻才會顯露它全部的面貌,一道道高聳的山脈橫亙大地,一個個陷落的盆地鑲嵌其間。如此廣闊的縱深,如此繁復的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不是人們常規(guī)理解的單一山脈,而是可以稱為太行山系。
▼

從三維地形圖上,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的結(jié)構(gòu),即“盆山相間”一連串的平行山脈,被一連串的盆地分隔,讓山脈好似成隊的大雁一樣,由西南啟程,向東北飛去。
▼

雁陣的南端,三門峽盆地與運城盆地,夾峙著狹長的一條山脈,中條山因此得名。
▼

往北,臨汾盆地與晉中盆地南北相接,它們又和太岳山、上黨盆地、太行主脈,從西到東依次相間排列,呈現(xiàn)“盆-山-盆-山”的格局。
▼請橫屏觀看

再往北,盆山相間的走勢逐漸轉(zhuǎn)向南北,從南到北依次是系舟山、忻定盆地、五臺山、繁峙-代縣盆地、恒山、渾源盆地、六棱山、大同盆地,呈現(xiàn)出層層疊疊的。
▼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

而最北端,還有一系列較小的盆地,與小五臺山、北京西山等山地,相互交錯。
▼

與許多人熟知的“碰撞擠壓造山”不同,這樣繁復的盆山相間格局,卻更多源于大地的撕裂。
距今一億多年以來,劇烈的板塊運動,引發(fā)華北地塊下方的地幔物質(zhì)向上涌動,強力牽扯之下,巖石圈開始減薄,并向兩側(cè)拉張。于是大地開始變得破碎,有的地方下降成為盆地,有的地方相對抬升成為山地,這便是如今太行山盆山相間的基礎(chǔ)。
▼

在更大的尺度上,太行山系作為整體,又都屬于相對抬升的區(qū)域,而華北平原則是整體下降的區(qū)域,這場大地的撕裂,也讓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的地勢徹底分道揚鑣。
不僅如此,這場大地撕裂的史詩,還定義了獨特的太行山美學。
首先,太行山的許多峰頂并不凌厲陡峻,而是擁有平坦寬廣的山頂平臺。
▼

它們在大地撕裂之前,便是平坦的地帶,當大地撕裂之后,這些地方被整體抬升成為峰頂,仍然保持著和緩的起伏。
如今,草甸、湖泊分布其上,如同云上桃源。
▼

或修建道路、風電機組,點綴于如茵綠毯之上。
▼

而最著名的峰頂平臺,當屬太行山系的最高峰五臺山,它因五座山峰皆平緩如臺而得名,行走其上,便遠離了山下的險峰、幽谷如同置身廣闊的高原
▼

太行山美學的第二個顯著特征,則是非常醒目的階梯式山體。
▼

同樣由于是從地下整體抬升,讓山體得以保持秩序井然的水平韻律。
軟硬不同的水平地層暴露在太行的邊緣,有的堅硬剛直,突出為懸崖,有的脆弱易碎,成為緩和的坡面,當它們一層層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級級的階梯。
▼

階梯的側(cè)面往往保持著極為陡峭的坡度,棱角分明、壁立千仞。
▼請橫屏觀看

而斷崖之間的緩坡地帶,則生長著茂密的林木,甚至有村莊、田園,只有當恬靜的溪流跌落為瀑布,才讓人驚覺,這桃源般的景色,竟被重重絕壁包圍。
▼

而河北贊皇的嶂石巖,更是太行階梯中的王者——絕壁長崖。
億萬年前,在海洋中沉積形成的三層堅硬巖石被整體抬升,又歷經(jīng)無數(shù)風雨侵蝕后,終于形成了三層絕壁長崖,
觀之如橫亙天際的帷幕,從一千七百米的海拔層層垂落,綿延數(shù)十公里。
▼請橫屏觀看

至此,在大地的撕裂之中,太行山誕生。它改變了華北的地貌,孕育出了盆山相間的格局,也孕育出了平臺、階梯、長崖等太行美學。而太行山的史詩,并沒有止步于此,一場波瀾壯闊的削山填谷,正在進一步重塑華北的大地。

02 削山填谷
太行山對華北接下來的塑造,需要從降水說起。
年復一年的夏季風裹挾著水汽,越過低平的華北平原撞向太行?山,水汽被迫爬升,從而降溫凝結(jié)、成云致雨,降落在太行山間。
▼

在流水的沖蝕之下,山體開始破碎、坍塌,一些山頂平臺的邊緣,也變得曲折參差。
▼

直至平臺被侵蝕殆盡,群峰成林。
▼

峰林繼續(xù)遭受破壞,最終留下一座座孤峰,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當流水完成在山體高處的侵蝕,便從斷崖處飛流直下。
▼

繼而在山谷中匯聚成奔涌的河流????????,以更大的能量切割太行山的山體,形成密集又多樣的峽谷景觀,在河南修武的云臺山,河流從堅硬的紅色砂巖中奪路而出,如同紅色大地上撕裂的狹縫,被稱為“紅石峽”。
▼

在丹河穿越太行山之處???,一個完美的馬蹄灣,深深地嵌入大地,大河蜿蜒而下。
▼

在山西平順至河南林州的露水河峽谷兩岸,絕壁長崖層層展開,更顯壯麗恢弘。
▼請橫屏觀看

但是,流水對太行的改變,并未止步于此。距今數(shù)百萬年以前,太行山強烈的隆起,將山脈西側(cè)的盆地封閉成一個個古湖,而山脈東麓的一批大河,沿著峽谷不斷向西溯源侵蝕,最終將古湖外圍的山體切穿,湖水沿峽谷一瀉千里??????、貫穿太行??,這樣的過程被稱為“襲奪”。
▼

例如,漳河、滹沱河、唐河、拒馬河、永定河,它們的上游皆位于山西高原之上,在匯集了眾多的支流之后,這一條條大河,以巨大的體量進入貫穿太行山的峽谷,水走龍蛇、恣意蜿蜒,將太行山東西連綴為統(tǒng)一的海河水系。
▼

當河流搬運著大量的礫石、泥沙、粉塵,從峽口流出群山,便完成了“削山”的使命,開始了太行山對華北更大的塑造?!疤罟取?,河道在出山后頻繁擺動,礫石、泥沙、粉塵也依次沉降下來。
▼

太行山內(nèi)的一個個盆地,就此被填充為平原。
▼

而更多的水流則沖出太行山東麓,擺蕩在低平寬廣的大地之上,一個個洪積扇???、沖積扇相連成帶,如同太行山的“裙擺”。
▼

而這場“填谷”大戲的最終幕,發(fā)生在距今約120萬年前的太行山南端,當時,黃河切開了三門峽。
▼請橫屏觀看

覆蓋今天運城、關(guān)中地區(qū)的一個巨大古湖,自此外泄消亡,只余下運城鹽湖作為最后的遺跡。
▼

黃河攜帶著黃土高原的巨量泥沙,在太行山東麓已經(jīng)形成的平原之上,繼續(xù)疊加了更加廣闊的黃河沖積扇。最終在大小河流的接力搬運之下,太行山東側(cè)地勢沉降的低洼地帶,被填充為沃野千里的華北平原。
▼

就這樣,太行山以其巖石之山體,化為泥沙,填平下陷的盆地,削山填谷、重整河山,而接下來,在太行山搭建好的華北舞臺之上,它還要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重大影響。

03 文明靠山
自人類來到華北,就與太行山結(jié)下難解之緣???????????。太行山兩側(cè)分布著眾多古人類遺址,最早的可追溯到170余萬年前,他們??采集于山林、狩獵于山麓,以山石為工具、以山洞為居所,頑強地生存、演化??,文明之火自此生生不息?。
▼

太行人民的種田天賦,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已趨于極致,他們讓層層梯田鋪滿山巔。
▼請橫屏觀看

也在險峻的山崖間,見縫插針,開拓出家園。
▼

當然,更適合農(nóng)業(yè)的土地,集中在太行山東麓眾多的沖積扇,這里地形高亢干爽,免受洪澇和鹽堿之害,又有太行山阻擋寒風,溫度高于同緯度的平原內(nèi)部,它們自古以來,就是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中心,密集的人口也催生了華北最早的“城市群”。
▼

這是太行山東麓的一條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古都走廊”,無論是繁盛至今的北京,還是光彩不再的邯鄲,抑或是早已湮滅為塵土的朝歌、殷墟、鄴城、燕下都、中山靈壽故城.....
三千年來,此興彼衰的都邑名城,都離不開太行山的饋贈。
▼

而太行山的西側(cè),更是天然的表里山河、四塞之國??????,在一個個盆地的中心?,大同、太原等歷史名城也相繼崛起。
▼

太行山下,文明日漸繁盛,太行山本身,則成為重要的軍事屏障,時至今日,穿越太行山仍非易事,人們鑿山開路,讓公路懸掛于高崖之上。
▼

(山西平順神龍灣掛壁公路,攝影師@焦瀟翔)
或是將大橋凌空飛架,跨越深不見底的峽谷溝壑。
▼

對于古人來說,工程技術(shù)極為有限,更是只能利用,斷層、河流截斷山體的天然孔道,穿越太行山,其中最利于通行的八條道路,史稱“太行八陘(xíng)”。
▼

北連朔漠、南控河洛,西接秦晉、東臨幽燕,太行山注定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無論是草原民族南下,與中原王朝南北對壘,還是中原內(nèi)部紛爭,東西諸侯割據(jù)分野,圍繞太行山的爭奪都極為關(guān)鍵。
▼

戰(zhàn)國末年,太行山的重要地位便初露端倪,秦國在長平之戰(zhàn)中戰(zhàn)勝趙國,從而奪取太行山南段的上黨盆地,此地有滏口陘直下趙都邯鄲,又有白陘、太行陘至黃河下游,對中原構(gòu)成高屋建瓴之勢,此后東出再無險阻,天下一統(tǒng)的進程由此奠定。
▼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行山成為北方諸多政權(quán)割據(jù)紛爭之地,前秦、前燕、后燕、北魏、東魏、西魏等,走馬燈般變換的王朝,均圍繞這座山脈決一勝負,一旦一方失守太行山,此后便無險可守、回天乏術(shù)。
▼

明代,太行山成為護衛(wèi)京師的屏障,也是抵御北方草原勢力南下的主戰(zhàn)場,北京附近的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地位變得空前重要,太行山上,不斷新建或增修長城關(guān)隘、居庸關(guān)、紫荊關(guān)、倒馬關(guān)等????????重重雄關(guān)??,林立于群山之間。
▼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太行山的鐵壁銅墻,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對抗侵略的靠山,這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是太行山最為濃墨重彩的民族記憶。
盆山交錯的太行山系,猶如天然的層層堡壘,正面戰(zhàn)場上的中國軍隊,在南口、平型關(guān)、雁門關(guān)、忻口等地依托一道道山脈頑強地阻擊日本侵略者。
其中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利用山間峽谷設(shè)伏,殲滅進犯平型關(guān)的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量武器輜重,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全國軍民士氣為之振奮。
▼

當華北的城市和交通線相繼淪陷,易守難攻的太行群山,更是成為了最為堅固的敵后堡壘。
在當時的太行山,能通車的大路屈指可數(shù),日軍被迫步行作戰(zhàn),重武器也難以發(fā)揮優(yōu)勢,以八路軍為主的中國軍隊,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和人民的配合,同敵人周旋、戰(zhàn)斗,在重重包圍之中,反而力量日漸壯大,根據(jù)地擴大到太行南北數(shù)十個縣。
▼

1940年秋冬,八路軍更是從太行群山中走出,匯集一百多個團的兵力,襲擊日軍控制的鐵路、礦山、城市,沉重打擊了敵人在華北的統(tǒng)治和掠奪。
這場“百團大戰(zhàn)”,正如一次精彩的亮劍,而太行山的根據(jù)地,正是那一把抵在日本侵略者咽喉的利劍,在華北的腹心屹立不倒,直至戰(zhàn)爭的勝利。
▼

烽煙不斷之外,太行山同樣在文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太行山南段的王屋山,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云霧飄渺的奇峰,正如神仙居所。
▼

太行山北段的五臺山,號稱清涼山,有著酷似高原的氣候和地貌,同時是漢傳、藏傳兩派并重的佛教名山,吸引著蒙藏等族信眾,不遠萬里,前來參拜。
▼

北岳恒山的懸崖之上?,懸掛著小小的懸空寺,孔子、老子、釋迦摩尼,在這方寸之地,一擠就是千年。
▼

此外,太行山從北方的草原游牧地帶,延伸入中原腹地,有利于各族群在此割據(jù)、存續(xù),又便于其擴散至華北各地。
太行山在歷史上,堪稱北方各民族的熔爐,從春秋時期的白狄(dí)、赤狄,到東漢時期內(nèi)附的匈奴、羯(jié)人,再到十六國時南遷的鮮卑,一個個民族在太行山你來我往,最終都在此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巨流。
▼


04 尾聲
就這樣,太行山完成了對華北的塑造,成就了中國東部地質(zhì)史詩最精彩的章節(jié),也成就了自身的極致風光。
如今的太行山,可以驅(qū)車草甸之上,看夕照鋪滿長崖。
▼

可以冬日雪霽之時,看孤峰懸于云海。
▼

可以夏日炎炎之時,看溪澗跌落層崖。
▼

還可以看群山?jīng)坝咳缋?,繼續(xù)書寫塑造華北的傳奇。
▼請橫屏觀看

以太行山為代表的一系列山脈,塑造了中國地勢第二、三級階梯的分野,正如太行山的隆起,伴隨著華北平原的形成,大興安嶺、巫山和雪峰山的隆起,也伴隨著東北平原和江漢平原的形成。
這道縱貫南北的的地形階梯,分隔開草原大漠與白山黑水,分隔開黃土高坡與中原沃土,分隔開西南山國與魚米之鄉(xiāng)。
▼

然而,正如我們在太行山的歷史中看到的分隔并不是故事的終局,連接才是。
正是在這列階梯上,百川東流而下,雕琢出壯麗的群山,也塑造出廣袤的平原。
正是在這列階梯的兩側(cè)華夏的先民,點亮了文明的漫天星斗,又共同生活千年,歷經(jīng)血與火的考驗,最終匯聚成和而不同的中國。
▼請橫屏觀看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星球研究所-
撰文:李楚陽
編輯:所長&云舞空城
圖片:徐鷹
設(shè)計:漢青
地圖:陳景逸
審校:王邏輯&洪鶴&云舞空城&陳志浩
封面攝影師:栗劍兵、王紅斌
審核專家
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地質(zhì)研究所研究員 蘇德辰
【參考文獻】
[1]尤聯(lián)元,楊景春.中國地貌[M].科學出版社.2013.
[2]李常寶.壯美太行[M].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2018.
[3]朱日祥,朱光,李建威等.華北克拉通破壞[M].科學出版社.2020.
[4]郭康,邸明慧,張聰,蔡湛等.嶂石巖地貌[M].科學出版社.2007.
[5]楊景春,李有利.地貌學原理(修訂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吳忱,許清海,劉勁松.華北地貌新論[M].科學出版社.2017.
[7]曹現(xiàn)志.華北地塊中部中新生代構(gòu)造地貌演變過程與機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8]孟元庫.太行山東麓地區(qū)中-新生代盆-山構(gòu)造演化[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
[9]倪觀忠.鉆孔巖芯揭示的黃河貫通三門峽時代[D].蘭州大學.2022.
[10]王曉敏.文化線路遺產(chǎn)視角下的太行山陘道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
[11]張婧靜.論十六國時期上黨地區(qū)的政權(quán)角逐與民族融合[D].山西大學.2014.
[12]吳奇,許立青,李三忠,劉鑫,王鵬程,曹現(xiàn)志,索艷慧.華北地塊中部活動構(gòu)造特征及汾渭地塹成因探討[J].地學前緣,2013,20(4).
[13]徐杰,高戰(zhàn)武,孫建寶,宋長青.區(qū)域伸展體制下盆-山構(gòu)造耦合關(guān)系的探討——以渤海灣盆地和太行山為例[J].地質(zhì)學報,2001,75(2).
[14]劉芳圓,崔俊輝,陳立江,趙艷霞,秦彥杰,吳忱.華北平原地貌區(qū)劃新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4).
[15]張瑋.層累的標識:太行山歷史文化譜系建構(gòu)研究[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21(2).
[16]郭曉明,王法崗.泥河灣百年科學探索述略[J].文物春秋,2021,181(4).
[17]王星光,李秋芳.太行山地區(qū)與粟作農(nóng)業(yè)的起源[J].中國農(nóng)史,2002,21(1).
[18]李國強.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粟類植物的馴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
[19]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J].地理研究,1997,16(1).
[20]李廣潔.商周之際至春秋時期太行山的戰(zhàn)略地位[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1).
[21]張玉坤,李松洋,李嚴.明長城內(nèi)外三關(guān)軍事聚落整體布局與聯(lián)防機制[J].城市規(guī)劃,2021,45(11).
[22]岳謙厚.山西烽火,抗戰(zhàn)中耀眼的豐碑[J].記者觀察,2005(8).
[23]張云.太行山抗日根據(jù)地歷史地位淺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4).
[24]劉和甫,梁慧社,李曉清,殷進垠,朱德豐,劉立群.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與伸展山嶺耦合機制[J].地學前緣,2000,7(4).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